王朝辉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做为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主阵地,应全方位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本文分析了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渊源,阐述了立德与树人的价值和目标,最后着重探讨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策略,以多措并举教育学生,以新颖模式吸引学生,以正确信念引导学生,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新;思想政治;实践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纪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古人亦云:“做人先修德”,“百行以德为首”。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和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方法和具体实践路径。
二、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渊源
(一)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
立德树人从人最开始接受教育时,就是需要遵循的科学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不仅明确了教育目标和信念,还阐释了如何教育、怎么教育的问题。时代的发展赋予立德树人不同的内涵,当前新的时代形势和背景下,立德树人有着更广泛更新颖更全面的内涵。立德即树立德业,是树人的要根本前提;树人即培养人才,是立德的最终目标,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成长和提升,让学生成为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高,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正道。
(二)立德树人的文化渊源
何谓立德?立德是树立德业。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左传·襄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可见,“立德、立功、立言”等三立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不朽追求,尤其是以立德为首。
何谓树人?树人即培养人才。最早始于先秦《管子·树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的思想体现了人们从传统社会开始就对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提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和践行德育理念,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担当、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立德树人的价值和目标
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和目标在于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培养出“明德、知礼、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向高校教育提出两方面的问题,即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1]
(一)立什么样的德
奋发向上是德、勇于担当是德、开拓进取是德,拥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理念信念也是德,德就像是大学生精神文明上的“钙”,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给大学生“补钙”,引导和教育学生正坚定崇高的理念信念,努力进取,不懈追求,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和使命。心怀家国,壮志凌云,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优秀的道德品格走向未来全面发展之路。
(二)树什么样的人
志存高远的人、锐意创新的人、脚踏实地的人,以及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付出青春热血、砥砺前行的人,都是高校应该树的成功的人。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和价值取向;树人是立德的最终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塑造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作为青年大学生,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专业理论与能力,锤炼高尚品格,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策略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可以说是立德树人的目标。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开展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因势利导,在历史传承中强化道德实践
当前,时代的发展日益迅速,引导学生在浮躁的社会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弘扬优秀道德文化传承,并在继承和弘扬中吸取和进步,在强化历史认同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实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事的主要课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广泛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以民族英雄故事、道德讲堂、历史上的道德人物为主题设计一些小视频或形式多样的图文信息发送至各种网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同时,我把大学生实验课、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教育和考核体系中,积极营造“讲道德、明理论、重践行”的育人环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践行现代道德实践,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如我校经常会抓住节日、纪念日及学期课程设置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端午节开展“忆屈原唱离骚,树爱国情怀”,世界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时效性强、主题明确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此外,我校还注重知行合一的育人培养模式 ,鼓励学生“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去郑州市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义务讲解员;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走出去,从而引进全新的道德理念,树立高尚的品格,提高思想境界。
(二)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
习近平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在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立体空间的和时间过程的全覆盖,以价值导向和德育教育为方向与目标的引领,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始终。[2]而基于“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师都加入到全员育人的队伍当中,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每个学科的教学中时刻渗透和覆盖德育教育。高校教师必需要立德修身,真抓实干,坚定理念信念和世界胸怀,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
如我校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学风建设,定期开展名家讲坛,邀请企业、或知名专家学者或道德标兵为学生做道德讲堂;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德育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把文明宿舍建设、早晚自习及上课出勤、文明班级建设等都全过程都纳入规范化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使之精细化、制度化、常态化。此外,我校还针对毕业生开展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和指导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围绕学生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以创业大赛为契机,抓住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期,做好求职就业和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完美孵化和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三)潜移转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教育环境、理念信仰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性格、习惯和道德的培养与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切切实实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的熏陶和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并把立德樹人教育转化成外在的行动和内在的思想品德。[3]
如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内部报刊、广播站、电子显示屏和楼道走廊等多种场地来宣传和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精神文明需求,并通过开展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爱老敬老、德育演讲、光盘行动、爱心服务志愿者等多种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完善三种课堂,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
高校立德树人的开展与实施,我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中,通过三种课堂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把握关键阵地、关键内容、关键人群和关键环节,深化德育的整体规划和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立德树人的全局,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标。
立足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加强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关注时事政治和时代发展动向,为学生成长打好牢固的理论保障和思想基础。
突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由各学科的专业教师来主导,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基础,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校企互动的等创新实践基地,支持鼓励大学生发散思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我校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比拼、科技创新和学科知识技能况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平台,推进专业育人、学科育人。
强化第三课堂。第三课是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课堂,我校精心打造第三课堂,由辅导员来主导,[4]完善学生信息系统,把握当前最新的网络资源和舆论导向,构建与学生沟通、交流、教育和联络的新方式,不断深化德育内涵,创新互联网时代思政工作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五、小结
总之,高校担负着教育育人的神圣使命,应立足时代特点,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络、实践资源,探索极具针对性、亲和力和创新性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之路。准确把握高校“立德”的出发点是内外兼修,帮助大学生成为知是非、正三观、明道德的“典范”,“树人”的立足点是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存大爱、明事理、立大志的“真人”。
参考文献:
[1]刘行坦,梁燕红.论高校为学生“立什么德“,为国家“树什么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5):71-74.
[2]马力,邓伟.”立德树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
2018(2):122-133.
[3]刘亚蓉.“立德树人”理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实践探究.[J],山西青年,2017(4):31.
[4]王亮,刘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