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娟
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亦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少年强则中国强,诗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数量有所增加,所录古诗文达129篇,总体占比30%左右。诗歌本身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颇得儿童喜爱。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出发点,结合诗歌开设校本课程,成为了许多学校的不二之选。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以自由发展为导向,开设与诗歌相关的校本课程呢?结合自由发展课程的定义、要求以及本校与他校已有的实践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实践疏论。
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需要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满足本校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自主、自信、自律、自省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因此,选择课程内容时,要以满足儿童需要为先决条件,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围绕孩子们的共同兴趣点确定课程内容的大致方向,根据方向选择可编为系列的课程内容。
例如,在小学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最感兴趣的诗歌类型为唐诗。因此,在设置与诗歌有关的自由课程时,可以以唐诗为出发点,从唐诗的内容、主题、意象、作者等方面入手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李白诗歌课程、杜甫诗歌课程、边塞诗诗歌课程、探究诗歌经典意象课程等,实现自由课程的精细化与个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此外,还可在孩子热爱故乡和地方重视文化名片打造的大背景下,开设与地方诗歌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李白、孟郊与溧阳的渊源探寻,地方诗人马一龙、任兰枝、陈名夏、虞许等人的诗歌鉴赏与诗人故事探寻等。既可通过诗歌内容带领学生认识过去的溧阳,领略古时溧阳诗人风采,欣赏溧阳古时风光,亦可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促进共同进步,达到协同发展。
在自由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要考虑尊重孩子的自我需求之外,还要结合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即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与文化理论,具有开设相关课程的能力,进行可行性分析。判定课程是否可持续,判定课程的实施是否有其相应的价值。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的李白诗歌课程的成功开设,就离不开其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其对李白诗歌的个性化思考。而我校“快乐小主播”自由课程的持续开设,也离不开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对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对新形势的不断追求。
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开设,不仅需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深度研究与发掘所授课程内容,提炼总结课程的分章体系。
课程内容选定之后,如何使课程实施高效,新颖,可持续,如何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与教师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教学分不开。“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传统文化上,与诗歌有关的优秀综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些丰富新颖的形式,为我们的诗歌自由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
1.借“朗读者”,品读诗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多朗读,朗读得入情入味,能够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学意蕴。低年级的学生十分热爱朗读,也热衷于模仿和表演。因此在有关诗歌的校本课程教学中,可借鉴《朗读者》的节目形式,每周或每一节课确定一个主题,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至两名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分享。通过听读与共读,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2.看“婷婷诗教、经典咏流传”,激发诗兴。诗歌前身属于音乐文学。从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到现如今诗歌谱曲的全面开花,成立一支中国的“唱诗班”,成为创新诗教的一种新趋势,而这种新趋势能真正帮助学生从熟读成诵转变为熟唱成诵。再加上唱歌几乎是全民热爱的一项艺术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婷婷诗教》《经典咏流传》中的优秀音频,带领孩子们一起吟唱。在反复吟唱中激发学生的诗性,简化识记诗文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满足所有孩子的发展需求。
3.学“诗词大会”,感受诗趣。比赛和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课外积累提供动力。在比赛、游戏中,通过与同龄人的对比、交流,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而在与诗歌有关的校本课程中,则可借鉴《诗词大会》的模式,以简单常见的意象为线索,进行两两对诗,使学生在对诗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体会到诗歌学习、诗歌积累的趣味。
4.开“百家讲坛”,深研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实施上更强調由控制走向开放,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在教学中借鉴《百家讲坛》的节目形式,设立诗歌讲堂,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宽松、开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的研讨气氛中得到知识的启迪。
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趋势之一。因此,将信息媒介引入我们的课程,能给我们的教学、展示、反馈、评价等带来新的活力。
在有关诗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就可借助手机应用,优化自由课程评价,改变传统的以分数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模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讲求学生的参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荔枝FM、喜马拉雅电台等应用软件,引导学生成立专属的诗歌电台,定期分享自己录制的诗歌翻唱与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在打卡中学会坚持,在听众数字的攀升中享受学诗的快乐。也可以围绕自由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向微信及微博服务平台申请诗歌分享公众账号,在公众账号中运用其自带的菜单栏设置,开设不同的分享窗口,比如诗文新解、诗文创作园地、诗文朗诵等等。最后,还可以利用简书、汤圆创作等界面清楚、操作简单的应用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诗文的创作与发布,在提升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文创作能力。
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教师以自由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特长进行努力之外,还需要学校进行适时的支持。如成立不同的诗社,将某个月或某一周定为诗歌月(周),举办诗歌节,开展各种诗歌品鉴或诗歌创作活动等。学校需要以开放、包容、支持的态度,在尊重教师自我与学生自我的基础上,有扶有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锻炼自我的展现平台,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展现孩子个性,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