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郁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校长,我始终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每天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生活,不仅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是在度过当下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一个怎样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何种途径来满足这种需求,最终使每个孩子始终葆有生命的本真?近年来,笔者带领贵州省贵阳市东山小学(以下简称“东山小学”)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将践行王阳明教育思想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通过几年的持续探索,不但使学校找到了文化自信,走出了薄弱困境,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学校文化的产生不是校长心血来潮的个人意志,不是空穴来风的凭空臆造,不是毫无章法的任意而为,也不是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而是学校经过长期积淀,然后立足校情所进行的系统化、整体性设计。
以东山小学为例,我校之所以选择阳明教育思想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一方面源于学校毗邻纪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阳明祠,能够近距离感受阳明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响应贵阳市结合阳明文化确立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号召。然而,阳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这样一个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于大成的文化概念传递给广大师生乃至家长?又如何让他们理解阳明文化的内核,并将其根植于内心?我们还要思考,阳明先生给我们教育人留下了什么?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人要想快乐,一切还要回到“本心”修养上去,本心修养越深,受外界影响的程度就越小。因此,我们在翻阅无数资料,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后,最终以王阳明“乐是心之本”的主张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希望孩子们从本心出发,快乐学习。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人看最好的景色,而是给人可以努力的目标,由此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愿景—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成为“此心光明”的人。我们还从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心学论述出发,提炼出“乐教乐学、求是臻善”的校训,“乐学、求是”的校风,“诱”“导”“讽”(奉劝)的教风,以及“乐学不倦”的学风,期待通过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让东山小学变成孩子们健康发展的“乐园”。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着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散发着师生生命成长的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能使人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力量。因此,东山小学在践行阳明教育思想、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力求通过丰富多彩、乐趣无穷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在东山小学的校园,阳明教育思想的印记随处可见。步入学校门厅,左侧理念墙上经过精心设计的“乐是心之本”“乐教乐学,求是臻善”等字样看起来清晰醒目;右侧笑脸墙上,学校教职工和孩子们的笑脸充满着勃勃生机;仰头看,王阳明先生的弟子—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乐学歌》让人耳目一新。漫步校园中,目之所及:石书、石壁、石栏上镌刻着王阳明先生的生平及事迹,向我们传达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学校师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近阳明、了解阳明,进而产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王阳明先生提出“乐是心之本”,其弟子王艮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乐学”的教育主张。为此,学校重视“乐学环境”的创设,力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们边玩边学的场所。但我们同时认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因此,在我校的一条走廊—乐廊内,孩子们既可以利用这里的射艺场练习传统的射艺,拜读阳明先生的四步兵法(情报判断、洞察验证、塑造用计、诱导中计),感受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以通过观看乐廊顶上的吊灯,学习航母、潜水艇、载人航天飞船等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感受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祖国的繁荣强大。
我们认为,借鉴王阳明教育思想建设学校文化,不是要照搬《传习录》中先生的教育主张,而是要结合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学校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要通过学校课程落地实施。
东山小学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结合王阳明先生“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的教育主张,以及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开发了歌诗、习礼、读书三大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学校将每天的晨会作为朗读者的舞台。孩子们排队争当朗诵者,有学生在台上领诵经典诗词,其他学生则跟着吟诵。正所谓:“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学校还把新教育实验的“午读”课程作为践行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抓手,把全校的午读当成向大师致意、向城市问好的大事,通过开展师生共读,丰富精神空间,开展与智慧的对话。
王阳明先生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学校还将“行走的课程”作为理解践行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阳明足迹”“走进阳明故里”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走近阳明,走进阳明教育思想。此外,学校大队部还组织开展了“我为阳明文化代言”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先是共同找寻校园里与王阳明有关的故事或词语,将自己感兴趣或没有理解的记下,之后从字典和他人的解释中获得答案,再按自己的理解写下来。之后,大队部会以中队为单位组织队会,让孩子们在队会上分享收获和心得,由此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并接受阳明文化。
王阳明先生曾提出“每日工夫,先考德”的教育主张,并做出具体规定,如要求师长每天清晨检查儿童在家里及街坊中的“言行心术”及“爱亲敬长”“步趋礼节”“忠信笃敬”等做得如何,并要婉转地加以开导再就席授业,这有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赋予阳明先生的“考德”以时代内涵,让学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反思,生成终生受益的人格素养,成为“此心光明”之人。
为此,东山小学把王阳明先生提出的“习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将阳明文化与少先队礼仪教育相结合,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少先队育人活动课程。这一设计源于学校所经历的一个事件。2014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要承办由团省委主办的“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今天我入队争当好队员”暨“多彩贵州好少年,生态文明我争先”主题队日活动,但孩子们此时暴露出来的常规行为问题却让我们对完成任务信心不足,于是学校抓紧时间,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系红领巾开始学习少先队基本礼仪,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经历这次活动后,孩子们的精气神悄然改变,从喊也喊不動、站也站不直、静也静不下的调皮娃娃向语言行为得体的东山少年转变。与此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们产生思考:结合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的主张,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究竟哪些才是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答案是“良好的习惯”,而培养良好习惯就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于是,学校详细规定了各年段学生及各月“习礼”的重点要求,如一月就餐礼、二月节日礼、三月运动礼、四月仪式礼、五月集会礼、六月毕业礼等。而在一月就餐礼仪中,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饭前洗手,吃饭不说话,节约粮食;中年级学生要懂得食物中的营养学;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要学会安排就餐座位,懂得基本就餐礼仪。
为巩固学生在训练中形成的好习惯,学校还特别设计了一套礼仪操,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学会待人接物、正确行礼、站得挺拔、走得自信。学校还组织师生通过编演情景剧的方式将礼仪内化,如遇到参观的客人如何问好,怎样文明就餐等。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虽然短小,却充满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今,我校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看到老师不但会主动问好,还会让出通道、伸出右手,礼貌地请老师们先行。
几年来,我校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使阳明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也深刻影响着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今天,阳明文化已在东山校园播下向善向上的种子,今后这颗种子将在这个教育生态场中朝向光明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