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梦
“我们希望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再经过十年左右努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学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017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本刊撰文《涵育大国良师: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之进展与走向》,唤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国良师”的热切关注。此后,关于大国良师的讨论不绝于耳。
我们要涵育“大国良师”,通俗地说,就是要成就“中国好教师”。好教师对于教育的意义毋庸多言,但好教师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尤其是在那些由好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校长们的眼中,好教师是被如何定义的?又是如何养成的?为了更深入地挖掘“中国好教师”的素养特质,我们以“领航校长眼中优秀教师的素养探析”为主题,通过聚焦关键问题的方式,邀请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和“北京教育学院基地”的16位领航校长参与讨论,请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对于优秀教师的认识与看法,共同探讨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以期为更多教师发掘自身潜力、明确发展路径,进而走上名师之路提供借鉴和思考。
1. 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共同的核心特质?
优秀教师各有各的优秀,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特质。 16位领航校长对于优秀教师的共性特质描述可以总结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以及持续提升能力。这四者之中,良好的道德素养居于首位,这一特征具体指向教师们对于自身职业的尊重。如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彭娅校长认为,优秀教师首先要明确所传之道,此“道”应为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之大道。此外,扎实的学识也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特征,拥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才能真正发力,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任务。除以上这些素养,较强的同理心、个人凝聚力和领导力、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反思意识、终身学习等持续提升能力等也被多位校长反复提起,这也体现出时代发展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2. 校长对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否前后一致?
正如南昌大学附属小学余卫校长所言:“学生时期我们希望遇到好老师,教师时期我们希望成为好老师,校长时期我们希望拥有一批好老师。”参与本次调查的领航校长们的平均教龄为28年,担任正校长的平均年限约为11年,从学生成为教师,再成长为校长,他们心中优秀教师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领航校长们看来,学生时代对于好老师的评价主要在于讲课内容精彩,对人态度和蔼可亲,对待学生公正公平等方面;教师时代对于优秀教师的评价开始聚焦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所带班级学生学习成绩是否突出等成为优秀教师的评价准则;校长时代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除了强调教学能力,会更加关注教师的师德水准及其对整个教师团队的影响力。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管晓蓉校长的观点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总结:“学生时代评价优秀教师的标准是‘我喜欢,能够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的教师即为好教师;教师时代的评价标准为‘教学好,优秀教师要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当校长后,认为优秀教师要能够‘胜任教学,具有团队意识,善于合作,乐于学习,专于研究。”
1. 优秀教师呈现出哪些“先天优势”?
优秀教师较普通教师是否具备某些先天的素养?针对此问题,我们从新教师招聘这一视角出发,探寻校长眼中优秀教师的“先天优势”。受访领航校长的意见较为一致,可总结如下:新教师的学识素养水平只排在校长们重点关注的第二位,而他们展现出的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人性中善良、温暖、真诚等基本品行是最被重视的素养,排在第三位的是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悟性”。先看动机品行再看基础素养,是在看一个人未来能成为一位优秀教师还是一名单纯的教书匠;而审视身为人师所展现出的“灵气”,是在看一个人在优秀教师的晋升之路上能走多远、升多高。
管晓蓉校长指出,新教师展现出的“职业动机”是其未来成为优秀教师的根本立足点。一位教师如果缺少自主从教的动机,那么他就缺少对于教育教学的尊重,难以全情投入、倾力奉献到教育事业之中,也就更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作为教育强国的芬兰,也将职业动机视为新教师参与招聘的首项重点考查内容,在招聘过程中拥有“一票否决权”。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肖方明校长对新教师应具备的三大素养进行了概括:人文素养是根,专业素养是干,创新素养是枝。从态度到能力,再到发展潜力,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路径逐渐明朗起来。除了深植于内的素养,展露于外的形象也很重要。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的杜伟强校长就明确指出,在新教师招聘中,着装朴素得体、举止大方有礼的教师会更受青睐。
2. 优秀教师如何完成知识与能力积淀?
每一位名师的当下成就,都来源于他们在不同阶段收获的知识与积淀的能力。本调查把教师获取教育教学知识的来源简单分为学生阶段、师范生阶段以及工作阶段。调查结果显示,领航校长们认为对优秀教师成长贡献最大的知识路径主要集中在工作阶段,工作后边教边学、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工作之余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是校长们选出的前三个高效路径,而又以边教边学所收获的知识占比最高,16位校长中有10位校长提及此路径,更有6位校长将此路径选为“最重要”。此阶段,教师得以将已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且依据教学实际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个性化成长。江西省九江市第六中学的梁明校长指出,一位教师教育素养的深厚程度就是其作为教师可能达到的高度;教育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思考的积累以及教师本人综合各种学习方式产生的教育实践的沉淀,是于工作中积少成多,由简单到丰富,由肤浅到深入的长期修为的过程。
在对几种知识获取途径进行排序时,也有部分校长发表了不同看法。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白祥友校长和湖南省长沙高新区明华小学左鹏校长提出,学生阶段从重要教师身上习得的经验对成就优秀教师贡献最大,关键在于该阶段的指向性作用,可以影响学生人生路径的选择,使學生走上教师的职业道路。肖方明校长和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的刘希娅校长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彼此关联的过程,各个途径的知识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一个人身上,因此并不能单纯地说哪个阶段更重要。学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后的学习如“前因”和“后果”,在学校中的理论学习是为工作实践打下的基础,工作后的自学、培训以及总结反思等是对理论学习的再检验和完善。
3. 优秀教师成长之路上有哪些“加速器”?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但成长路上的一些机遇和机会往往对成就一位优秀教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一般可称之为“关键事件”。领航校长们对于“关键事件”的存在都持肯定态度,并进一步指出其具体形式可能是一次教学比赛、一次教师培训、一位优秀前辈的引领、一份获奖证书或是一张更高学历的文凭等。肖方明校长和刘希娅校长提出了“关键事件”的另一种形态,他们认为,“关键事件”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同伴间的行动感召和相互促进,如好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培养一两名优秀教师可能是偶然,但是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很可能就是优秀的学校文化在发挥作用。好的学习平台和展示平台是促进教师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助力。
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侯立岷校长则认为,有时候对教师发展起帮助作用的不一定是事件本身,而是处理事件的方式;以教师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为例,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之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契机显得更加重要。
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上,也可能会遇到重重阻碍。领航校长们大致把阻碍教师迈向卓越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内因主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行动,外因又可细分为氛围、环境、社会评价、教育政策制度、教师职称体系等。在外因与内因哪一个对教师发展更重要的讨论中,参与调查的16位校长中有5位表示内因更重要,5位认为内因与外因同样重要,有6位认为外因更重要。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启工二校教育集团的李欣欣校长认为,个人发展需求是内在因素,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安于现状,止于平庸,不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积极规划设计并为之努力,是无法成为优秀教师的。澳门明爱学校的张锡钊校长也指出,任何外在环境都不应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原因,骄傲自满才是最大阻力。
内因能够激发一个人前行的动力,而外因却能影响一个人前行的距离。四川省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李维兵校长和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张洁校长表示,社会上尊师重教的整体氛围、学校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重大,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外部影响因素中的教师职称评聘与岗位晋升制度,被管晓蓉校长和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的邵东生校长特别提起,他们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应提升教师获评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让教师们有更清晰的奋斗方向,能够持续提升工作积极性。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的王羽校长用一句话概括了优秀教师养成的必要因素,即自身有追求,周边有榜样,激励促成长,展示有平台。学校层面助力优秀教师养成的路径应从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展示发展平台的打造、积极向上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入手。学校层面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教师才能勤学乐教。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优秀教师的养成更需要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和适宜教师发展的政策制度,需要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作者注:感谢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鲍传友教授和“北京教育学院基地”胡淑云教授、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华东师范大学基地”周彬教授對本文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孙金鑫主编、谢凡主任对本文的重要贡献。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本刊将于下期推出的系列文章:《领航校长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些无法忘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