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坤 何平 龚翰
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患者常由于受到高能量损伤所致[1], 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有效手段, 但较多研究显示, 若术中复位不完全或固定不牢固,易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 对患者实施何种固定治疗一直存在争议[2]。本院对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应用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常规钢板固定治疗, 以探究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的疗效,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7年2月21日本院收治的44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与对照组(2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35.75±8.75)岁;男 15例(62.50%), 女9例(37.50%)。对照组患者年龄22~60岁, 平均年龄(35.69±8.70)岁;男13例(65.00%), 女7例(35.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钢板固定治疗。即对患者实施麻醉、消毒等常规处理, 在X线机辅助下对患者实施解剖学复位处理, 以恢复关节平整和稳定, 并结合患者分型结果为其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 对于Ⅳ型患者, 应用内侧T形钢板内固定;对于Ⅴ型、Ⅵ型患者, 可应用单侧或双侧钢板固定。实验组患者应用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治疗。即对患者实施麻醉、消毒等常规处理, 选择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 使内侧、后侧柱骨折部位充分显露, 对其实施复位处理, 并对其实施临时固定(使用克氏针), 在X线机辅助下确定复位效果, 使用“T或L”形钢板进行固定干预, 结束后,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固定效果, 然后于外侧作一纵行手术切口, 使关节囊充分暴露, 牵开半月板, 对关节面实施复位处理, 若患者关节面塌陷, 可在骨折端下方开窗或撬开骨折块,顶起塌陷的关节面, 必要时, 可植入同种异体骨, 确保关节面平整, 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 对胫骨前外侧实施固定处理(采用“L”形锁定板), 最后冲洗缝合手术切口, 对患者实施引流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均随访6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优良率、内翻角、后倾角。HSS评分[3]主要分为优 (>85 分 )、良 (70~85 分 )、可 (60~69 分 )、差(<60分)四个等级,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8.24±20.65)d短于对照组的(109.65±21.3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s, d)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骨折愈合时间实验组 24 88.24±20.65a对照组 20 109.65±21.36
2.2 两组患者内翻角、后倾角比较 术前, 两组患者内翻角、后倾角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内翻角(85.19±2.85)°、后倾角(9.96±1.01)°均低于对照组的 (88.69±2.79)°、(11.24±0.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HSS评分优良率比较 实验组HSS评分优良率91.67%与对照组的90.0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内翻角、后倾角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内翻角、后倾角比较(±s,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5
组别 例数 内翻角 后倾角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实验组 24 101.26±3.85 85.19±2.85a 17.32±1.23 9.96±1.01a对照组 20 101.30±3.92 88.69±2.79 17.28±1.25 11.24±0.89 t 0.0382 4.0950 0.1066 4.4150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HSS评分优良率比较(n, %)
众多研究显示[4-6], 对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 不能有效恢复关节结构, 加上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该骨折的有效手段, 对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是保证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目前, 临床固定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方法较多, 如内侧“T形”钢板固定、单一外侧钢板内固定、双侧钢板固定等[7-9]。但较多研究显示, 由于粉碎性骨折对胫骨平台的形态破损较严重, 即使对患者应用双侧钢板固定治疗, 仍无法保证后柱固定效果, 患者术后较易出现膝内翻、移位等现象,部分患者甚至易出现关节面角度丢失现象, 对关节功能恢复十分不利[10]。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三柱理论强调对每一柱骨折(外侧、内侧及后侧)均实施固定处理,更重视后侧柱在治疗中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 除对患者实施内外侧固定外, 还使用“L”形钢板对后侧柱进行固定, 从而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效果。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 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8.24±20.65)d短于对照组的(109.65±21.3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可获得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较类似的效果, 但该治疗方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 同时,数据显示, 术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内翻角(85.19±2.85)°、后倾角(9.96±1.01)°均低于对照组的(88.69±2.79)、(11.24±0.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相比于常规钢板固定治疗, 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治疗的复位效果及固定效果更佳, 更有助于患者尽早接受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 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具有较佳的效果, 且复位及固定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