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的丝路文化遗珍
——访脱模泥佛像收藏家徐亚平

2018-10-15 01:15撰文温斌
陕西画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亚平佛像西藏

撰文/温斌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更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政治、文化交流融合的大通道。2200多年前,我国的丝绸、茶叶等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带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丝绸之路沿线的物品暨文化也输入我国。印度的商人和使者们,除了带来香料还有印度的佛教文化,这其中也包括脱模泥佛技术。

善业泥——亦称善业佛、脱佛、脱塔,是用泥、木、金属等模具压印泥团制成的一种小型泥制陶质浮雕佛像——其俗源自古代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北方地区。我国发现最早的“脱模泥佛”,是西魏大统八年,扈郑兴造的三佛像,现藏于陕西咸阳博物馆。

1400多年前,沿丝绸之路西去取经的玄奘法师,在印度天竺寺院里见到了制作法舍利的场景。 西域记九曰:“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 跟随着玄奘法师从这条丝绸之路上一起返回的不止657部佛学经书,应该还有几尊精美绝伦的脱模泥质佛像和制作理念。取回真经的玄奘回国后仿效佛庭礼仪,制作出渗透入中原文化元素的脱模小泥佛,因背后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字样,被后人统称为“善业泥”。 善业泥像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半圆形等样式,题材有禅定像、说法像、地藏菩萨像、观音菩萨像等。 从材质上讲善业泥分为3种,一种是纯泥做的,一种是用药加泥烧造,还有是以圆寂后的佛主遗骨掺入精选的陶土中烧造而成。善业泥出土于长安寺庙佛塔。北周和唐代时期样式也不太相同,北周图案略小基本都是灰图案单一,而唐代红陶灰陶都有,且出现二佛三佛图案。大唐善业泥臻至鼎盛,唐以后,宋、元、明、清,善业泥像在中原地区逐渐走向衰落。清道光十九年(1939)刘燕廷在西安慈恩寺见到了善业泥像,后为鲍昌熙用拓片形式载入《金石屑》,开启了善业泥像的著录。

佛教辗转传入西藏是在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尺尊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供奉。佛教正式传入后,中原脱模泥佛这门工艺随即也走进了圣洁的西藏雪域,西藏称为擦擦。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还曾经亲手印制了一些擦擦,后来装藏于大昭寺的几尊重要的佛像中,便于人民修福礼拜。此后开始在西藏陆续修建其他佛殿庙宇,开始翻译佛经,为后来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础。

千百年来,在漫长的岁月沉积中,高原人以虔诚和智慧倾注,将这种来自远方的圣物与神秘的藏地文化交融升华,形成藏传佛教宏大造像体系中一个珍贵秾丽的独特门类。善业泥、擦擦都是祈求“善业”、攘除“恶业”,祈福、向善。擦擦虽然是泥模制品,相对各种金铜造像来说不显得华贵,但其忠实的造像依轨,是佛教图像学及其艺术风格传播的重要载体,加之擦擦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大大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朋友介绍,几番辗转,终于见到了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举办 “丝路遗珍掌上佛国——中国古代脱模泥塑擦擦艺术展” 的收藏家徐亚平——展出了他收藏的300多件收藏的脱模泥塑善业泥、擦擦、擦模实物精品。善业泥收藏属小众收藏,徐亚平从30多年前从几块钱收起,现在已经收藏几万件中国古代脱模泥塑——善业泥、擦擦, 并边收藏边研究,已成为国内这方面很有成就的专家。一尊擦擦一尊佛,一座佛塔一座庙,虽屡遭浩毁,仍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文化以及收藏和研究价值。小收藏——蕴含着大学问。善业泥、擦擦——是东西方丝路文化遗珍,是西藏与内地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民族文化瑰宝,是多民族团结、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猜你喜欢
亚平佛像西藏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天上的西藏
佛像面前的 菩萨
神奇瑰丽的西藏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佛像面前的菩萨
王亚平的“天路”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