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桥村基本情况:
二仙桥村位于秦岭深处,4个村民小组,102户,374人,属省定贫困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9267元。全村精准识别在册贫困户6户12人,其中残疾或智力缺失者6人。因地处深山,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因地处李家河水源地,为保护水源,家禽养殖受到限制;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以老人、孩童居多。
扶贫攻坚策略:
产业扶贫
针对无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2017年,经贫困户、村两委会、包村干部、包户干部四方协议,成立了由村两委会主导的“秦仙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对二仙桥的土壤、环境进行分析、化验,结合二仙桥村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养殖中华蜂、种植黑木耳的发展项目。由高新区管委会筹资40万元加上中、省、市、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资。以贫困户为主,吸纳村民加入,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脱贫,带领村民致富。已建立了中华蜂养殖基地两处,共养殖中华蜂140箱;建成占地3亩的黑木耳养殖大棚,共养殖66000袋食用黑木耳菌袋。2018年上半年产出蜂蜜400余斤,销售收入2万元;木耳1600斤,销售收入8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000余元。仅吸纳村民劳务支出劳务费一项,就为村民增加纯收入8万余元。
健康扶贫
针对无标准化卫生室的现状,由高新区管委会投资15余万元,建设了一座120平方米的标准化的卫生室。在册贫困户住院不花钱,脱贫户住院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最多花1500元,对于长期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员先报合疗再享受医疗救助政策。
教育扶贫
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贫困户孙改良有两个学生上学(1个初中,1个高中),按教育扶贫政策,初中免学费、书本费,补助1250元,高中生给予助学金2500元。
就业扶贫
为6户贫困户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工作台账,免费技能培训并给予3000元的培训补助或创业补贴;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孙改良被聘为护林员,其妻子汪改荣被聘为信息员。
移民搬迁扶贫
村上程丙南、孙改良等两户已完成移民搬迁项目,享受国家搬迁补助5.1万元。
危房改造扶贫
孙勤莲家是D级危房,危房改造享受国家补助资金5.1万元,已完工入住;荣思毛家是C级危房,已得到修缮。
生态扶贫
二仙桥村6户贫困户均享受每亩7.38元的公益林补偿。
社会保障兜底
2户五保户政策兜底保障。
二仙桥村第一书记魏海平的扶贫心得
我是自愿报名参加脱贫攻坚工作的,对如何开展工作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可以说是满怀激情而来的。
安置蜂箱
黑木耳大棚
2017年6月1日,驻村第一天,我走访了村里全部(6户12人)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看住房,看灶台,看口粮,看卧室,掌握了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连着两个多月,我走访了村里留守的大多数农户,对村情民情有了基本了解。通过动员和借助社会力量,为村里办了几件实事:带来了企业捐赠的电脑,打印、复印一体机,开通了互联网络,解决了村里的办公自动化难题;募集社会资金7万余元,为移民集中安置区修建了公共厕所,安装了220米不锈钢安全防护栏;为村里建设了一座12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扩建了110平方米的村委会。平日走村串户,想各种办法为村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拐杖,把本来给自己母亲预备的轮椅送给村里的瘫痪老人;中秋节挨家挨户送月饼,重阳节给70岁以上的老人送棉被,春节为每户村民家送春联;发动亲朋好友为困难家庭孩子筹集学费、生活费等,渐渐地增进与村民的感情,取得了村干部和村民的信任和拥护。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送物资、送资金只能解贫困户的一时之需;送技术对于劳动力缺失和智力缺失的贫困户起不到作用,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于是,我们就确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村民”的发展模式,成立了以养殖和种植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蓝田县秦仙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二仙桥村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带着村干部多次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食用菌专业的教授和专家,走访食用菌的龙头企业,最终确定了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
从2017年6月1日到2018年5月31日,我全年驻村291天,与村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体会良多:驻村干部必须带着感情,在长期驻村的过程中融入当地村民,把自己当做他们的一员,竭尽所能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完成好扶贫工作任务。有几个小细节我特别注意,每次发放企业捐赠的物资时,我宁愿爬山越沟也要坚持挨家挨户亲自送上门,而不是通知大家集中前来领取,为的是表示我们和村民是对等的,而不是施者与受者,这是对他们的尊重。另外,我一直发动企业和朋友通过购买农产品来帮扶他们,让他们体会到靠自己劳动改善经济条件的尊严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合作社的负责人走出去,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让合作社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确保贫困户和村民通过辛勤和诚实的劳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
扶贫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小处来说,把工作做好,我对得起自己的承诺。往大处说,我在高新区工作20多年,高新区派我来我就要对得起高新区的信任和嘱托。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我是谁,但当村民还能说起有一名党员曾经来村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就是我对党的培养最好的回馈了。
收获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