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芬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在文中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由得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落,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写景文章有了初步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以及抓关键词句来体会表情达意上存在很大难度。另外钱塘江大潮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感受它的奇特、壮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的壮观,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咏赞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位大诗人赞美的是哪里的壮观景象吗?
2.板书课题:观潮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钱塘江,一起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质疑课题,比较“观”的意思
课题中有一个“观”字,文中也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找到它(板书: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的意思一样吗?(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1)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浪潮( ) 称( )为 盐( )官镇 笼( )罩( )
依旧( ) 恢( )复 薄( )雾( )
昂( )首东望 人声鼎沸( )
(2)理解词意
若隐若现 浩浩荡荡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3)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全班交流
(1)指明读生字,正音,开火车读,全班读。
(2)理解词意
(3)你读懂了什么?
①最佳观潮日—八月十八日,最佳观潮地—盐官镇,人最多,响声最大,情绪最高,浪潮最壮。
②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起来,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简单的几句话,把书由厚读薄,这是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4)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①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②根据顺序划分段落
(三)朗读全文
朗读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一开头就用了哪个词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路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品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
1.小组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奇”的句子,并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大潮的“奇”?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梳理
(1)从大潮的声音变化上感受“奇”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从大潮的形态变化上感受“奇”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3)从观潮的人之多,人们热情之高感受“奇”
潮来前的“人山人海”“昂首东望”→潮来时的“人声鼎沸”“垫着脚往东望去”“又沸腾起来”(侧面烘托)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大潮声音和形态变化的?
4.小结: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描写潮来时壮观景象,让我们感觉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真可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宁静与余波
1.潮来时的钱塘江气势恢宏,那潮来前和潮退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画出相关语句,谈感受。
小结:潮来前—风平浪静 薄雾笼罩
潮退后—风号狼吼 漫天卷地
(四)课外拓展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2.课外搜索我国其它“天下奇观”的景点图片或文字资料。
六、板书
風平浪静
潮来前 静态美
薄雾笼罩
观 潮 声音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形态 气势恢宏
风号浪吼
潮退后
漫天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