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香
【摘 要】文章的“标题”,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挖掘标题的价值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改变学习方式;能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开启解读文本的钥匙,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标题 挖掘 价值 效率
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是文章内容的简要概括和高度的浓缩;是文章的眼睛和文本的灵魂。作者对标题往往要反复斟酌,力求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所以文章标题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等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标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和情感。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论述“挖掘标题价值,提高阅读效率”。
一、扣住标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扣住标题导入文章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兴奋状态和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一,《烛之武退秦师》,抓住标题中的“退”字设计问题:一是,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二是,他是怎样“退”的?三是,最终“退”的结局如何?
这三个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抓住了文章核心的部分,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事件,解决了文章的关键问题。
文章的标题能够传达有效的信息。
例二,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设计问题: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是哪一句?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归”字是文章的题眼,文章从何而归?归往何处?为何归来?归来如何?
陶渊明生活贫困如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仍然愿意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通过对标题中“归”字的解读,学生豁然开朗。是因为不愿意做蝇营狗苟的猥琐小人,也不希冀天子知遇之恩的降临,所以不如归去。陶渊明的归隐,反映了当时官场文化的丑态,抒发了作者对腐败官场的愤懑之情。
用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兴趣浓厚;引导学生挖掘关键词的隐含义,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二、尝试改换标题,激活学生思维
如果文言文标题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述,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学《过秦论》,设置情境:
第一,假如贾谊生活在现代,他是你的同学,这篇文章的标题怎么拟?学生说:标题可以改为《论秦的过失》 《小议秦国的过失》 《谈谈秦王朝的过失》等。
第二,这些题目都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如果同学们写这篇文章如何构思?怎么写?学生说: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秦王朝的过失;再用分论点阐明秦王朝覆灭的具体原因;最后总结全文,借古讽今,警醒人们以史为鉴。
第三,贾谊是一代文学家,他为什么能够名垂青史?贾谊是如何安排这篇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打通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屏障,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学生乐于走进文言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穿越时空的尝试改换标题,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认知的冲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聚焦文章标题,改变思维方式
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精彩片段,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精彩片段,能够改变学生思维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荷塘月色》这个标题就是课文最为精彩的片段。抓住“荷塘月色”这个焦点,精确剖析课文,研读重点段落,改变学生思维,直抵文本内核。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欣赏作者描绘“月色下的荷塘”之美和“荷塘上的月色”之妙。作者妙笔生花,都是写景,这两段所用的写作手法相同吗?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使用修辞手法、抓住恰当的动词等写作手法能达到精妙的效果。再读同学们自己的写景作文,为什么写的不精彩?激励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再练习写景。如果没有对比写作的教学设计,无法实现“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理性的升华”,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改变不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使学生在学习姿态上从被动的仰视上升到主动的审视,在思维上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在逻辑上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在语言上从朦胧的意会到用恰当的语言明晰的表达”。
教师运用教学策略,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动笔,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上升为主动思考,打破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改变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主動思考。
四、品析文章标题,挖掘文本深度
抓住标题中某个词,着眼深度,挖掘文本。
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作为切入点,深度阅读文本。设置问题:一是标题中“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依据?从文本中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始”之深意。二是文本中提及“始”字有四句,分别是“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和“游于是乎始然”,表层的意思分别是“起初” “曾经” “开始” “才”。实际写出了柳宗元游览西山的心路历程和冷暖心境,作者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被贬的苦闷之情。文章开头“自余为僇人”写自己被贬不幸遭遇,“恒惴栗”苦闷心情,所以“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几乎游遍永州的奇山异水,依然没有找到心灵释放的感觉,直到看见西山的怪特,才意识到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次开始。这是一种不经意间惊喜的发现,是身处逆境发现“不与培塿为类”的惊喜;是在苦闷愤懑时,能够“心凝形释”的惊喜。这种惊喜是物我相融,物我同一,一种超脱。在苦闷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始”看似平常,实则别具匠心。深度品读文本,才知“始”字背后的“惊喜”,惊喜背后的凄怆之情。解读柳宗元的山水情怀推及一群被贬文人心境,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国历史中极为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了。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错。”
五、强化标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挖掘教材精华,从解读标题入手;结合高考考点和命题,强化标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只有加强标题含义解读训练,才能提高答题能力,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注重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语境义和延伸义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标题和文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提高答题的能力。
例一:《爸爸的花儿落了》该标题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如果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例二:“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例三:2016年高考全国卷1现代文阅读中,考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举动,锄是六安爷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锄”就有更深层的精神意义“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的生活的怀念”。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表现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逐渐被“锄掉”的过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强化标题训练,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作为文章的“眼睛”,标题的教学价值不容忽视。解读文章标题既是理解文本的一个窗口,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注重对标题的分析,能窺一斑而见全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阅读、思索和探究的积极性,为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从课文标题入手,通过标题来设计教学活动,审视文章主旨、内容和脉络层次等,善于发现标题的妙处,挖掘标题的教学功能,就可以深入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有效对话,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高品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 长江文艺出版社
[2]赵瑞华.《挖掘语文教材标题的教学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