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生
当带着小孩报到的家长们,走进上海浦江书院门厅时,只见几个身着统一营服的小朋友分列两排,及至走近,小朋友同声叫道:
家长辛苦了,欢迎光临浦江书院!
标准的鞠躬,真诚的微笑,清朗的童声,配以屋前的古桥清潭,雕梁画栋,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家长们仿佛来到了梦中的那个曾经的礼仪之邦。
稍事休息,新来的少年换上统一的服装,即由老师引至书院大堂。大堂正中,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老师带领少年叩拜,也许他们人生第一次模糊感知到了中国人的涵义,触碰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上海浦江书院第39期国学夏令营,2018年8月10日开营时的场景。
午饭时间到了,原先互不相识的33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坐三桌,浦江书院王新华院长讲了进餐礼仪之后,带领大家念感恩词,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小皇帝”,虽然尚不明白一粥一饭的来之不及,但目光中渐渐有了敬畏之意,原来进餐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动。
如何端碗,如何夹菜,不得嚼出有声,吃完如何示意,一点点平凡普通的小事,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奉行的标准,然而因特殊原因荒废良久,当家长和孩子第一次依规奉行时,心灵的触动从所未有。
“弘扬国学不是教小孩背几篇四书五经,而是教小孩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有中国人的精神和行为。”王院长如是说。
8月18日,第39期国学夏令营结营日,三楼的修身大讲堂里,家长们再次聚在浦江书院。尽管9天来,夏令营微信群里高阳老师每日都会以文字图片视频,向家长们汇报孩子们每天生活学习的情况,尽管浦江书院公众号每天都有详细的夏令营报道,然而,离别了9天的孩子到底有何变化?家长们也是心中没底。
最后一个环节,是孩子向父母敬茶。父母端坐古色古香的座椅上,前面有个蒲团,孩子跪礼毕,读着写给父母的信。年轻的父母们从未受此大礼,表情大都难以自然,几个母亲已眼眶含泪。而当受过9天国学洗礼的孩子,用他们稚嫩的声音朗读自己的家书时,当不加掩饰的真情自孩子口中自然流露时,没有一个母亲不泪眼婆娑乃至泪如雨下,一家三口相拥而泣的场景,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然而他们也许都将铭记终生。
王院长动情地道:我们将国学的种子种下了,慢慢地会开花结果,并能随机随缘传播,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尽管我们的力量目前尚很弱小,但我坚信,在物质极为丰富而精神日渐贫乏的今天,我们与大家一起努力,会逐渐找回我们曾经的精神家园。
是什么让孩子们的目光变得更加清澈?是什么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是什么让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变得渐具教养?在这短短的九天里,浦江书院到底做了什么?
回顾9天的历程,王院长分别以生命、家为基点,追根溯源地为学生们讲解了生命的宝贵、亲情的无价,启迪着孩子们思考。在普及《弟子规》《朱子家训》等童蒙经典的过程中,以交流和共鸣的方式,循循善诱,在学生们内心世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王院长精心挑选了《弟子规》中最能体现德育思想的一些篇章,为孩子们详细讲解。在以知行合一为主旨,以“懂规矩,长德行,生智慧”为目标的修学体系中,院长通过定心、用心、开心三个部分的层层推进,使得整个教学体系能抓住根本,有效地引导孩子们的心灵成长,自然而然地达成行为的修正和改变;也让浦江书院国学夏令营因此得到众多家长对圣贤教育的推崇,对《弟子规》导入生活的深刻认同。
夏令营的体系课程中,与国学经典并行的传统文化精华也是特殊的课程。每天早晨,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习练“八段锦”;下午,则有来自专业辅导老师,通过琴、棋、书、画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为学生们传授棋道、茶道、书道以及和音雅乐、健康饮食等内容。大道至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平凡的衣食住行之中。
“每一次夏令营结束,都像虚脱了一样。”年轻的高阳老师疲惫地说道。此时,黄昏的阳光照耀着韩湘水博园的古树古桥,拉长了39期国学夏令营孩子和家长们离去的身影,也照耀着高老师披肩的秀发和柔和的脸庞,在金色的阳光下,那秀美的脸庞,竟有淡淡的圣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