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和晓月的过往 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2018-10-13 10:28陆杨
时尚北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草字头石狮子卢沟桥

陆杨

芦沟

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微波粼粼的河面上,有一座宛如长虹的石桥,横跨两岸。石桥下的永定河源自山西,流经黄土高原,水流含沙量之高仅次于黄河。水势汹涌,经常改道,曾称“无定河”、“桑干河”、“黑水河”等。因河水呈黑色,京师人把黑称为“卢”,这条河就有了卢沟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卢沟”因河畔丛生的芦菰(音: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现在八大处的第八处早年间不是证果寺,而是一处叫秘摩崖的山崖,当年来了一个和尚,曾顺着桑干河漂流而下,到了秘摩崖登岸修炼。因为这个和尚叫卢施,所以他漂过的河就叫卢沟河。

卢沟得名说法不一,上述是比较常见的几种。直到清代康熙年问,为了能够镇住经常泛滥的卢沟河,才改名为永定河。

自古卢沟桥附近就是一个重要渡口。金代中期以前,卢沟古渡没有固定的桥梁。到公元1153年,金中都已是北方政治中心,而卢沟渡口作为进出都城的重要门户,只能靠河中临时搭造的小桥或浮桥渡河。于是,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诏令修造石桥,可惜还未付诸实施,他便于次年正月病逝。金章宗完颜璨即位后,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皇帝“敕命”曰“广利桥”,即“广得利益”之桥,后因桥下河流被称作卢沟河,人们广泛地称其为“卢沟桥”,“广利桥”一名渐渐为人所遗忘。

金朝所建的这座卢沟桥曾于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其整体形制,桥下部基础及桥身部分构件与雕刻,当为金代原物;桥拱、桥面和部分雕刻则为历代所修理补配。

如今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有八百余年历史,同时也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经过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a

晓月

據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卢沟古渡本是京城往来外地的津要,伴随卢沟桥的建成,更加繁胜。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卢沟桥距京城30多里,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入京师的行人车马往往都在附近留宿,于次日清晨远行或进京。待到翌日凌晨,金鸡唱彻,留宿的客人启程赶路。悠然上桥后,举头遥望,东方渐显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桥倒影在河水中,“卢沟晨晓月半空,隐落沟水卧霓虹”的景致就是“卢沟”和“晓月”的结晶。滔滔的河水映照着白色的石桥,皎洁的明月更会引起羁旅之人的无限情思。金章宗巡视卢沟河,也不觉被这奇景陶醉,于是“卢沟晓月”被金章宗命为“燕山八景”之一。后清乾隆皇帝改为“燕京八景”,在卢沟桥东头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碑亭内立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石碑。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

卢沟晓月碑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相传卢沟桥是座神桥,这里的月亮比别的地方出得早,农历三十晚上,就可以看见东南方向的一弯明月,特别是到腊月大年三十晚上,一弯新月明亮无比,能把桥身照得通亮,就连桥上的狮子也看的清清楚楚。不过,这种奇景只有两种人可以看见:一种是童男童女,另一种是“大命之人”。后来,民间传说被乾隆听到,他决定亲自去察看一番。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天刚擦黑,京城的鞭炮声响成一片。乾隆带领一千人马,出紫禁城直奔卢沟桥。到了桥头,乾隆朝东南方向张望,可只见满天的繁星点点,却不见月亮的影子。乾隆心想,我是一朝天子,难道还不是“大命之人”?转念又一想,我大年三十跑来看月亮,如果说看不见,传出去岂不被天下人耻笑?想到这里,他对随从说:“你们都退下,让我仔细看看。”乾隆一个人站在桥上使劲地看。看着看着,就觉得眼前一亮,一弯明月挂在东南方向的天际。乾隆十分高兴,马上吩咐笔墨伺候,乾隆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了“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并命人把字刻成石碑,立在桥头。

如今从科学的角度,再讲述这个故事,无疑会贻笑大方。因为按北京的纬度,在农历三十晚上不可能看到月亮,更别说把桥身照的通亮了。但作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也给人们带来了愉悦。

还有相传,卢沟桥的“卢”字上边本来有草字头,乾隆皇帝留下“卢沟晓月”的墨宝时,将“芦”字错写成了“卢”。为了掩盖错误,他让大臣把史书中有草字头的卢沟桥全改成没有草字头的。但是百密仍有一疏,乾隆可以篡改历朝历代的史书,却唯独不敢碰老祖宗的御笔。据说康熙雍正年间的史料里,关于卢沟桥的记载,用的仍然是有草字头的“芦”。卢沟桥的“卢”字到底有没有草字头,这个问题讨论了几百年,至今仍没有定论。

卢沟桥下“斩龙剑”

如今的卢沟桥十一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像一把利剑伸向如同蛟龙的河水。但从前的泸沟桥下河水浑浊,号称小黄河,时常泛滥。斩龙剑其实是一种对付永定河水患的法宝。

卢沟渡口本是南北往来的要道,在未修卢沟桥之前只有一座浮桥。但浮桥每遇春汛或伏汛,便会被上游来的洪水摧垮。到世宗完颜雍时,金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考虑卢沟桥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决定把浮桥改为石桥,于是号令天下,广招工匠来此修桥。匠师们都曾听说卢沟有‘黑龙”作孽,每每冲毁桥梁,淹没庐舍田禾,危害百姓。聪明的工匠们最后从“神剑劈妖龙”的故事中得到启示,熔炼了十个三角铁柱安装在桥墩迎水面的分水尖上。三角铁柱像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将上游来的水,切割成两股,从桥拱的券洞下流过,桥便安然无恙。

卢沟桥下的斩龙剑降伏黑龙,虽说只是一个故事,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是先人高超智慧的结晶。

卢沟桥上石狮子

最早把卢沟桥介绍给西方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a早在13世纪他就来过中国,并在游记中说,“在元大都(今北京)附近有一条普里桑干河(即卢沟河),河上有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他尤其很喜欢石狮子,说“桥两旁的石栏、石柱都有石狮”,“甚巨丽,雕刻甚精”,“颇壮观也”。

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进行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但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

关于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县令听到这个说法很不服气,于是派了一百个官兵去数,结果每个人数出来的数目都不一樣。县令决定亲自去,结果从东到西,又从西向东各数了一遍,两次数出来的数目还真的都不同。他灵机一动,决定半夜去数。深夜,四下无人,县令悄悄走到桥边,往桥上望,发现石狮子竟然都活了,还玩得不亦乐乎。县令情不自禁“啊”的一声叫了出来,这一叫,狮子立刻回到原位,一动也不动了。原来这些石狮子是鲁班当年修桥时留下的,他用汉白玉做成桥栏杆后,又在栏杆上刻下了各种各样的石狮子,最后,用锤子在石狮子头上逐个一敲,它们就活了过来。但是鲁班给他们定下了规矩:可以动,可以玩,就是不能离开这座桥。

如果说卢沟桥在几个世纪前是因马可·波罗游记而闻名于世界的话,那么在1937年则因七七事变的爆发而再次为中外所瞩目。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蓄意策划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爱国将领们用鲜血换来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和百姓生活的安康。今天,卢沟桥和宛平古城墙上还保留着国难中的斑斑弹痕,诉说着那一段枪林弹雨的岁月,桥东的卢沟晓月碑和残存的碑亭,仍镇守着京师要道的尊严。

生动的故事让风景也变得鲜活起来,卢沟、桥还有空中挂着的一轮圆月,在一个个故事的渲染下,也显得格外生动而美丽。

猜你喜欢
草字头石狮子卢沟桥
第十讲 竹字头、草字头的写法
草字头
石狮子
画狮子
罗唆人的信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十一)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初探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