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教学面临的几点问题

2018-10-13 07:40高占华赵玉堂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3期
关键词:中医问题教学

高占华 赵玉堂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学出现了服务领域缩小,优势特色淡化,本体传承危机等倾向和问题。本人作为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多年的中医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到中医学所面临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首先是薪火相传的问题,即要解决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医学的现代传承。

关键词:中医;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224-02

中医学是我国在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近些年来,中医学出现了服务领域缩小,优势特色淡化,本体传承危机等倾向和问题。对此,国家提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方向[1],为中医各专业开设了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本人作为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多年的中医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到中医学所面临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首先是薪火相传的问题,即要解决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医学的现代传承。而作为中医高等教学的工作者,我从高等教学的角度着眼,认为高等教育在中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中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欠缺学习中医的基础

文化是医学诞生的土壤,中医学作为人类医学文明具体形态之一,其成长同样是一个文化过程,其发生、发展与变化同样离不开在相应文化中的前因后果[2]。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间是相互为用的,如: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又被广泛应用。取类比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也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可见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清末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从过去的四书五经转变成以西方科技文化为主流的现代的文化教育,而现代的教育中极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形成了高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错位,如中學所学的数理化等知识在中医学中几乎没有联系,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阴阳五行学说又在中学教学中从未出现过,而中国古人常用的认识事物方式的取类比象在中学教学中也没有接触过。

中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学时,就感觉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很难理解,学生也很难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教材本身存在不足,令学生迷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学习中医的方式主要是师承教育,中医学理论体系早已形成,却没有教材,虽典籍众多,大多是各家之言,很难成为教材,在教材编写中没有系统的公认资料可以借鉴。

现在中医教材编写体制存在的不足,以及编写教材人员知识结构水平的限制,所以现在教材中会出现各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中照抄古典语句。现在的很多教材存在照抄古典语句的现象,而古典距今久远,语义难懂,造成学生对书中内容的困惑,如:大承气汤主治中“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其中的“频传矢气”如何理解,是肠鸣音亢进?还是矢气频频?令学生困惑。

二是,教材中语意欠佳,前后矛盾。《中医诊断学》在“真寒假热证”的表现中认为“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热”。那么,这样的病人究竟是想加衣被?还是不想加衣被呢?令学生迷茫。

三是,各种版本教材之间的矛盾。如:“真寒假热证”中“假热”的表现,邓铁涛[3]主编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断学》中认为是“身热,面红,口渴,脉大”;而由朱文峰[4]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认为是“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热”。那么,“真寒假热证”中究竟有没有身热?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三、中医学典籍众多,各陈其说,学生难于求真

中医学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历代医家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著书立说,这些医学典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也是中医学珍贵的财富。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过程中只看教材是不够的,还应选读一些经典,以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可各家经典因受医家时代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书中难免有些片面甚至错误的内容,各典籍间也有矛盾之处,学生读这些典籍时,需要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需要学生有选择地吸收,初学者没有这个辨识能力,极可能会产生误解与困惑。

四、中医学课时较少,学习时间不足

从现在中医学专业的课时设置来看,非专业公共课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西医课占三分之一,而中医课程也仅占三分之一,好多中医的主干课学时被削减,一些相关专业的课被列为选修课,总体上学时不够,学生投入的精力也相对不足。

五、中西医概念混淆,辨证时受西医干扰

西方医学在传入中国时,译者对西医很多名词没有用外来词释译,而是用中医现成的名词来替代,但同是一个词在中、西医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①西医的“肾”是泌尿器官,而中医的“肾”主水,这一点与西医类似,但中医的“肾”还有藏精等多种生理功能。同是“肾”这个字,但在中、西医中内涵相差如此之远,初学者很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②西医中的脑血栓,中医辨证时易主观认为是血瘀,而实际辨证时可表现为血瘀,也可表现为脾肾阳虚,痰湿内停,不一定都是血瘀,所以在中医辨证时易受西医病理病生的干扰。③西医的肺心病因心衰而出现水肿时,中医辨证会认为是由于肾阳虚水泛,水气凌心所导致的,所以就会很自然的从肾来辨证,而初学者多受西医的干扰则认为病位在心,应该理所当然从心来辨证,这样一来,就会陷入茫然无果的境地。

六、学生难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一种辨证论治的能力

学生学完中医各门课程后,各科成绩优秀,理论中已经成为一名医生了,可以看病了,但实践中真能看病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见病人后,头脑中仍是空白的,不知所措,可见学生所学到的仍是理论知识,而没有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辨证论治的能力。辨证论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围绕病人的主症主动通过四诊搜集病情资料,来探求疾病本原,并针对所探求的本原书写处方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必须要不断从病人身上获取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形成并具备岗位胜任所必需的能力。由于好多高等教育的条件有限,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很难有练习辨证论治的机会。因此,学生在校所学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很少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辨证论治的能力。

七、結语

由此可见,现在中医高等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影响了中医学生的质量,但我认为这些问题并不都是不可解决的。如果国家、院校、教师均从自身的角度集中投入一定的精力,相信,教材的质量会有大大的提升,课时也可做出大幅调整,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转变,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龙会,陈梦生,王思成,等.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649.

[2]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等.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32.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2006:98.

[4]朱文峰.中医诊断学(第9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3:14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 are some tendencies and problems in TCM,such as the narrowing of the service field,the desal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the cri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e body and so on.I am a first-line teacher for many years in the teaching of TCM,for many years the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work made me feel that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most urgent strategic task,the first is the problem of passing the torch,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modern inheritance of TCM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ety,economy,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TCM;teaching;problems

猜你喜欢
中医问题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