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道堂的女子教育实践初探

2018-10-13 11:54沙炳杰
青年时代 2018年24期

沙炳杰

摘 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西北地区依旧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固有思想。1943年,在中国甘肃西南角的临潭县,一所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建立的穆斯林女子小学,揭开了西北地区穆斯林女子教育的序幕。学校建成后便面向社会招生,各民族女子均招其入学,发给课本,免除一切学杂费。1958年,在社会运动的潮流波及下,这所女校遭到破坏,虽办学仅16载,却培养学生200多名,有不少还在之后的国家建设中担任政府职员,颇受社会瞩目。

关键词:西道堂;临潭;女子教育

一、启西女校的教育实践

20世纪40年代,位于甘肃西南部的甘南州临潭县,文化教育还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大量的女童失去入学的机会,传统的封建观念牢牢地束缚着众多穆斯林,使得穆斯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女子教育更是落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孩子上学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这所女子小学的诞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941年,时任西道堂第三任教长的马明仁先生在外出时,目睹了内地和家乡的发展差距,在返回家乡后,他意识到改变这种差距唯一的方法便是培养人才,之后便积极的致力于创办学校。在得到政府许可后,1943年3月,启西女校开始动工修建,在两位教长的齐心带领和全体教民的日夜赶工下,校舍仅耗时6个月便完工并交付使用。启西女校建立在西道堂四层楼背后的西凤坪上,东南西三面都是高崖,有十几米高,东面与西道堂前院相连,南面稍平缓。女校校门便建在此处,上书“临潭旧城私立启西女子小学校”,以蓝色涂饰,校门前都是用大青砖铺就的石阶,学校院内分为上下两台,中间用过道隔开,修建有教室四座,都是二层小楼,瓦房六间,作为教师宿舍和办公室。

由于是私立学校,女校没能得到政府的帮扶,只能自力更生,建校之初凡砖瓦、木料、工匠都由西道堂负责,校舍建成后,聘请老师的薪水和学校的各项设备添置也都是由西道堂承担,西道堂在当时是临潭地区首屈一指的经济团体,拥有自己的商号,驼队。解放后,经济实力更是快速发展,在此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启西女校得以很好的发展。由于临潭地处边远地区,教育落后,女子教育闻所未闻,女性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西道堂内部也没有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女教师,1950年县教育科为支持女子教育的发展,调配了女教师王亚芳、殷恒静、晏秋舫、孟秀珍等任教。启西女校校舍建成后,便面向全社会招生,除招收本道堂适龄女子入学外,还招收其他教派和非穆斯林各族女子,有回、汉、藏族等。家庭贫困者更是减免学费,招其入学,在课程设置上女校不仅开展传统教育,还广泛开设新式课程,除此之外,当时还设有国语、数学、史地、英语、体育、图画等。

女校四周的围墙上书写着“开发边疆教育,发扬西北文化”,目的就是要在这个偏僻,闭塞的边陲小镇上大力发展教育,将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结合起来,西道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了宣传积极抗日,启西女校和民族第二小学全体师生经常联合组织宣传队排演话剧,揭露日寇侵华暴行,如演出话剧《中国不会亡》、《放下你的鞭子》、《打东洋》、《台儿庄大捷》等,演唱爱国歌曲《大刀进行曲》等,师生还上街贴标语、绘漫画、办墙报,运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各族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这种爱国和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奉献力量,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早在六七十年前就已经深入学生心中,体现了西道堂与时俱进,关注国家危亡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志,而这种精神通过女校的继承,被发扬光大。

二、启西女校建立的原因分析

(一)西道堂历任教长在教育上的艰辛努力

马启西先生作为西道堂的创始人,他的讲学精神一直被西道堂人铭记,从“金星堂”讲学开始,启西先生自始至终都秉持着重视教育的理念,不曾放弃。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提到“该堂重视教育,凡该教教民除受回民教育外,并注重国家教育,无论农商各界子弟,幼时均需受小学教育,毕业后择其优良者送入中学或大学”[1],可见当时西道堂对于教育的重视情况。

作为校长的马明仁先生,更是亲身实践西道堂的教育理念。在一次女校的会议上马明仁提出“妇女也要走向社会,不但要参加各种劳动,而且也要和男人一样读书识理。这些主张,鼓励了无数的穆斯林男女,让他们明白追求知识的意义,尤其是穆斯林女子,在教长的鼓励下开始学习知识,懂得知识对人生的意义,并追求自身发展。

现任教长敏生光先生同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1987年,他被临潭县人民政府聘为民族一小的名誉校长,曾带头捐助12800多元用于学校支出,个人出资为学校制作课桌椅50套,敏生光教长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伊斯兰教对知识的尊重,体现着西道堂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发‘壬子癸丑学制,指出女子要与男子一样,能够接受中学教育、实业教育以及高等师范教育”[2],五四运动之后,妇女的解放运动更是此起彼伏,“欲使妇女独立,必先使妇女的生活能够独立,要使妇女生活独立,必使妇女拥有职业技能,非受过教育不可”[3]只有接受了教育,妇女才有追求独立的意识,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为妇女争取独立地位,实现人身价值提供条件。为了促进本地区女子教育的发展,促进妇女解放,启西女校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

三、启西女校的实践意义

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子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女知识分子。女校的成立在临潭教育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女校使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有了接受教育,开拓眼界的机会,启西女校作为西北第一所穆斯林女子小学,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女子教育时代,虽然仅仅存活了16年就被扼杀,但的确培养了一批先进的女性知识分子。不可否认启西女校的创办为临潭地区的女子教育探索了一条合理的道路,启西女校重视女子教育的優秀传统也被西道堂完整的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西道堂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依然未曾减弱,每年都有无数女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

由于具有在女校学习的知识和经历,这些女学生在地方上便脱颖而出,虽然毕业之后从事的职业各有差别,但的确为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女校学到的知识成为他们能够胜任自己从事工作的最大倚靠。启西女校第一届毕业生中,敏生明因成绩优秀,被聘为教师,留校任教;丁世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的农村農民识字班中担任教师,为此还被选为代表参加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各项会议,回家后再把会议精神传达给大家;付银花任卓尼县政府科级干部;何秀芳任临潭县工会主席、高桂苓在新疆建设兵团担任工作等等。1953年,甘肃、青海两省组织南部牧区赴京参观团,赴京之前,党和政府在省城兰州组织行前会议,马芳春作为西道堂创办的新型现代女子学校学员代表在大会发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引起大会组织者的高度关注。会后,习老在接见参观团时还鼓励她要继续学习,做新时代妇女的代表”[4]。不难看出,西道堂的女子教育是成功的,通过传授知识,使一大批妇女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在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见女校建立之必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子受教育一直被人们列为禁忌之列,不要说女子读书,就是女子的身影在社会中都是难得一见。而西道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女性教育被视为违反教条的恶劣环境中建立启西女校,揭开了西北地区穆斯林女子教育的序幕。在建校16年的短暂时间里,女校共培育出各族女知识分子200多人,部分学生虽因为家庭原因没有继续深造,但大多数学生不仅在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她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更加重视。时至今日,西道堂每年都会涌现一大批女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女性知识分子赴国外留学者更是屡见不鲜,提倡男女平等,重视女性教育的优良传统被西道堂人一代代继承着。甘南草原上这朵少数民族女子教育之花虽然已经凋谢,但重视女子教育的精神将会历久弥香。

参考文献:

[1]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上海书店,1936年,第79页.

[2]黄妍.《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江西教师网》,2013年5月.

[3]王光祈.《大学开放女禁问题》,少年中国第四期妇女号,1999年第5期.转引自黄妍:《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江西教师网》,2013年5月.

[4]敏生光.《诚挚的关爱 永远的激励—追忆习老与西道堂的情谊》,中国民族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