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梓萱
摘 要:以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为背景,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较为薄弱的现状,采取资料分析、理论概括、实践访谈等方法,简述了培育海洋意识与建设海洋强国的关系,分析海洋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大学生海洋知识教育的现状和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培养与教育这一特定的视角,提出培育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洋强国;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高校大学生要深入学习把握其科学内涵、思想方法,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海洋意识的强弱对我们整个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0.6%青年国民尚不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个殊堪忧虑的数字。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设大多以职业院校教育、文科和工科为主,综合性的大学较少,涉及到海洋类的专门院校更是少之又少,各个高校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程度普遍不够。高校对海洋学科的建设更是与国外院校差距甚远,更不要说定期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者海洋意识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即使有的所占比例也是极小。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淡薄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对海洋文化知之甚少,没有树立起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具体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长期占据人们的主导思想,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陆轻海的,老百姓也普遍存在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大学生的这种思想观念也不例外,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海洋意识的认知不够、对海洋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二)海洋意识培育缺乏
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正日益增加,目前已经成为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滨旅游业、沿海修造船业等二十多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群。但是我们在培育大学生海洋意识上是缺乏的,虽然有一些地方渔业志、航运史的出版,也是以记录为主,缺少分析和系统研究,尤其是反映国民的发展海洋经济开拓精神就更加缺乏了。
(三)海洋法治建设问题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海洋法治就没有海洋强国。岂今为止,与我国的整个法治建设进程相应,我国的海洋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宪法中还没有关于海洋问题的明确规定,以致于一些海洋立法缺乏宪法依据;其次,我国还没有一部海洋基本法。世界上发达的海洋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都有海洋基本法;再次,我国有关海洋的各项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最后,我国的海洋执法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在我国改革開放之初,正值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我国此后海洋立法的重点是将公约规定的沿海国所享有的权利转化为我国国内海洋立法,巩固我国作为公约缔约国的既得利益。因而,此后十几年的国家海洋立法着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制定了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与毗连区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随着改革开放及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关于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管理和保护的立法问题才逐渐提上国家立法的议程。显然,我国关于海洋资源环境和海洋经济的立法经验还十分缺乏。
三、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育路径
从“中国梦”的提出,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海上重要部分,建设和平海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新的背景和发展的新坐标。这一要求,适应了世界海洋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实现我们“海洋强国梦”所必须要迈出的坚实一步。
(一)拓宽海洋知识渠道
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海洋和谐、海洋强国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路,表达了中国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安全意识以及追求世界和谐的民族意志,其意旨所在就是构建一个安全、合作、和谐的、具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海洋思想新愿景。海洋和谐、海洋强国及“一带一路”战略思路表达了对民族海洋安全的期望,也深刻反映了中国积极重塑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安全意识以及以“尚修和睦”的民族精神重塑世界海洋意识的愿望与期盼。
在大学生的海洋文化教育上,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海洋文化资源,结合海洋闲暇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入学生社会教育和课堂学习,从小培养国民热爱海洋的感情,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广泛又坚实的基础。针对当代大学生获得海洋知识渠道狭窄这一现状,政府可通过设立海洋教育基金,设立海洋类优秀科普著作基金,鼓励更多的海洋科学家、海洋类科普作者创作更多的通识类海洋科普作品以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海洋类宣传片、娱乐片,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海洋科普活动中来。
(二)“海洋思政”进入课堂
经典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预设了海洋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理论来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又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实践、发展、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亟须海洋意识的革新,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时代契机和现实平台。
让海洋意识走进课堂,虽然我们有很多版本的地理、生物教科书都提及海洋的相关知识,但并没有一本教材系统的从海权意识的高度下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海洋。各高校应该增强思政课渗透海洋意识的知识,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海洋知识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开始关注海洋、了解海洋、学习海洋的有关知识,自觉增加海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海洋素养课程改革
一是要制定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海洋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
二是要打造好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中国系列”品牌课程邀请各条战线名师大家走向讲台,从各个角度讲述“海洋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
三是要加强海洋专业素养课程教师团队培养。高校可以考虑引进具有海洋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慕课、网络课程、名师讲座等形式加强海洋强国思想的输入与为“中国梦”奋斗的输出。
四、结论
当前对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对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具有前瞻性多方位思维。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不仅要对历史和现状做出科学客观的分析,更加需要对未来一定阶段的中国海洋战略有规划和展望。
唤醒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方能重振我海洋大国的雄风。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古老的中国人从来都对海洋有着无限的热爱与崇拜,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们今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祖国强大就要抓住海洋这条无形的纽带,密切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寻求新的海洋发展机会。中国已经尝试过闭关锁国的落后挨打局面,要彻底摘掉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的帽子,仍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学,2015(10):49.
[2]张琢.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J].社会学研究,1987(1):13-25.
[3]向楠.觉醒吧,中国青年海洋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4-07-29.
[4]周江.时运渐具、时机未成:《海洋基本法》热的冷思考.中国海商法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