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研究

2018-10-13 11:54张建敏路濛白雷强
青年时代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思想政治

张建敏 路濛 白雷强

摘 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法则自古有之,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因材施教”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此外,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视,这既是对于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的一种积极践行,也是对于“德育”这一崭新提法的贯彻落实。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义成分来指导我们当下的教育。

关键词:因材施教;思想政治;高校教育研究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石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因材施教”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一般把孔子在建立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问同而答不同”的教学模式视为“因材施教”滥觞;《庄子·秋水》之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墨子与孟子都主张重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唐代孔颖达进一步倡导“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强调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才智来划分;北宋时期胡瑗的“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提出了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通过分科进行“因材施教”;近代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了新教育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受教育者的禀赋、才能、精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的实施也要因人而异;雄辩家昆体良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善于观察学生、因材施教的品质与素质;“捷克文化巨子之一”夸美纽斯主张教育的实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也认为要兼顾每位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

综上,“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法则,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为我们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言说空间。

二、“因材施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育学生德行的重要手段,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操行,为此,搞好高校思政教育势在必行。基于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像谈恋爱”,而如何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或沟通交流工作, “第一,知道别人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东西怎么给”。所谓“知道别人要什么”即学生的个性需求与特质,是学者之“材”;“知道自己有什么”,即教育实施者的能力与水平,是教者之“材”;“知道东西怎么给”,即教育方法与手段的针对性,强调媒介手段之“材”。只有搞清楚了这三点,才能“以心换心,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话语转换方式,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给对方,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他的这番比喻与阐释其实是极为简明生动的,概括而来无非就是“因材施教”这四个字。

(二)“因材施教”是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的彰显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既具有理论基础,又不乏成功案例,将“因材施教”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彰显,也是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21世纪,我们提倡与追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要求课程建设改革、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制创新、教学模式多元,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因材施教”基础之上的变革与突破。

(三)“因材施教”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武器”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务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就民办艺术类高校而言,学生专业各有不同,学生个性因人而异,加之专业色彩浓重而缺乏理论重视,更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学生专业特色、个性差异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政教育的难题。

(四)“因材施教”是“服务育人”理念的集中反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既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学生成长,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因材施教”之推广困厄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保守性

1.陈旧的观念。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大多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因此要在观念上突破传统的误区,科学准确地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外延与内涵。

2.保守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的保守性与权威性。教师角色往往跳不出“传道授业解惑者”和“知識的灌输者”的圈子,而“教学合一的理由之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达到自得、自动。”

(二)传统学院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束缚性

授课方法上,往往以讲授为主,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频率,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学院的管理制度上,大班额授课制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大班额授课制作为一种集体教学,通常都是100-200人的容量,就授课专业来说,涵盖了不同的专业,对教材、对象、过程等有着整齐划一要求,导致了专业区别的淡化和对个体差异的忽视。

(三)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和一般化

教师工作的保守性反映在学生的考核形式上,必然会导致考核形式的固守性和一般化。考核作为一种评判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注重更多的是考核的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考核的结果除了受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心理、生理以及外界环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单单凭借一次考试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也是不合理的。

(四)平台基建的薄弱与制度的缺失

很多高校对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投入上存在很大差距,教室资源不能满足正常教学,师资力量不能供给正常教育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课程内容的压缩以及“因材施教”丧失了执行和落实的支撑和环境。再者,制度上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因材施教”难以施展的一大困境,学校没有制定专门的保障制度,在具体环节的落实上也就有心无力。

四、“因材施教”之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建构

(一)单向教学模式向教学相长思路转变,突显学生主体性

“教学相长”的科学性就在于教者之“教”对学者之“学”的服务性,在于对学习实效性的重视。如清华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开学之初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份教学大纲和一组选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学习。此举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利用红色圣地,通过实际感受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立足专业的区别性上,可考虑在课业设计上突出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展头脑风暴;实践教学上,可以利用周边典型村镇等,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调查,并形成实践报告,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祖国社会发展的直观感受,增强学生的思政觉悟。

(二)学院管理制向年级管理制转变,注重阶段性发展

“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充分关注到学生发展的阶段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育:理论政策教育与学习能力培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先在理论与政策上进行强化与灌输,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时事热点、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摆脱中学时期对教师与教材的依赖性;专业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大二或大三学生,应注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这可以体现在教学选题上、课业形式上等;思政教育向实践转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思政教育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利用红色圣地,结合时事热点,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三)单一性考核制向考核专业化转变,挖掘专业特色

首先,逐渐实现“大班授课制”向“小班授课”转变。较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确实不易,尽可能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寻求最大的共同点与相对一致的兴趣点,这样,在课程的考核上,可根据专业进行不同的安排,使思政教育在改善的同时,又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专业特色;其次,建立全面、科学、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可将考核作为一项贯穿学习始终的活动,考查阶段性,把考核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实行阶段性考核;实践结合理论,将思政教育之理论与当下时事热点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访调研,锻炼动手动脑与逻辑思维能力;专业与思政教育相容,提供选题,组成兴趣小组,进行专业设计与创作,突破传统卷面考试形式,使评估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传统课堂建设向特色课堂搭建转变,强化制度保障

就授课模式而言,传统课堂大部分是以教师教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主,缺乏实践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就课堂设施而言,基本就是一面黑板、一方讲台,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提供强有力的阵地支撑。教师要因“材”施教、因 “学”施教,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剖析教材、结合实际、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学生要因“教”而学,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风格与策略,在与教师的配合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健全因材施教的相关制度保障,在制度上明确因材施教的管理与执行,在技术设施上进行扶持,并设立专门部门进行检查、监督与指导。

五、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探索与挖掘它的教育价值,是所有教育者应持之以恒的追求,也是因材施教之于思政教育的重要建构与举措。

参考文献:

[1]郭超豪.讓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N].文汇报,2016-12-08(001).

[2]陈佩雯.清华思政课,变身“万人迷”[N].新清华,2014-12-26(001).

[3]吴为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教学与研究,2002(12).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思想政治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