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晋明
摘 要: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2016年6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工科;涵义;教育;新认识
一、新工科理论
(一)新工科理论的提出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新工科涵义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新工科”建设将阶段推进,需要重点把握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三个任务,关键在于实现立法保障、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三个突破。
二、我校对新工科建设积极研讨
(一)工程教育的新理念
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了高等教育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二)学科专业的新结构
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面对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及其他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
(三)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讨论。
(四)教育教学的新质量
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兴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
(五)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三、对新工科学习研讨后的再认识
“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其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理念新:应对变化,塑造未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新工科”建设应以理念的率先变革带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
1. 新工科更加强调积极应对变化
“新工科”应该积极应对变化,引领创新,探索不断变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
2.新工科更加强调主动塑造世界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紧密。工程教育更是直接地把科学、技术同产业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工程人才和工程科技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因此“新工科”应走出“适应社会”的观念局限,主动肩负起造福人类、塑造未来的使命责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二)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其育人的本质没有变,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
1.人才结构新
工程人才培养结构要求多元化。一方面,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处在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的发展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因此工程人才需求复杂多样,必须健全与全产业链对接的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養结构;另一方面,从工程教育自身来讲,应根据对未来工程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重新确定专、本、硕、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进而建立起以人口变化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工程教育转型升级供给机制。
2.质量标准新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面向未来。目前对未来工程师的质量标准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对未来工程师素质的大量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工程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中提出: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终身学习等是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2016年世纪经济论坛报《The Future of Jobs: Employment, Skills and Workforce Strategy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特别强调了包括社会技能、系统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在内的交叉复合技能。基于国际标准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发展实际,我们认为,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应该强调以下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数字素养。
(三)途径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工科”反映了未来工程教育的形态,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方案,需要新的建设途径。立足天津大学、放眼中国和世界,我们能感受到“新工科”蓬勃兴起的力量。
1.继承与创新
“新工科”要根植于我们的历史积淀和传统优势。从中国工程教育诞生起,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从兴学救国、科学建国到科教兴国,“实事求是” “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等价值理念塑造了我们“家国情怀”的使命感,广大校友立足自身岗位,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新工科”要面向未来全面加快改革创新。“新工科”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升华、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未来不确定的变革挑战。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作为“国家试点学院”,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探索传统工程教育转型为“新工科”,通过多层面学生选拔、竞争性分流、本硕博统筹培养、自主选择专业、个性化课程体系、小班化教学、双导师制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变革,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基础和人文素养,善于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能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工程难题,能够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仪器仪表领域未来工程领军人才”。
2.交叉与融合
交叉与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基于多学科交叉、產学研融合,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剑桥大学的科技园区等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天津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交叉融合的育人生态,建立了宣怀学院和搭伙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将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打造从“创意-创新-创业”完整链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交叉与融合是重大工程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学科交叉融合是工程科技创新的源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创新科技成果的突破大多源于学科交叉。天津大学研制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用于“天宫二号”的“在轨脑-机交互技术测试系统”,保障大坝长期安全运行 “智慧大坝”技术体系,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蜂群”无人机协同作战等都是学科交叉的成果。
3.协调与共享
以协调推动“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部引导高校主动布局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新专业,2010年后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工科本科专业点1401个。同时,通过协调工程教育多利益主体关系,形成了高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逐步突破制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壁垒、资源壁垒、区域壁垒等。
以共享推动“新工科”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共建共享。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创新要素的加快流动使得共建共享、合作互补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都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全球化的具体实践。天津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同建设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特色学院,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进一步探索建设“新工科”。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徐雷.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7(2):20-27.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徐雷,胡波,冯辉,韩伟力.关于综合性高校开展新型工程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