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蒂西娅之死:无数种问题和答案

2018-10-13 05:21李凡
博客天下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伊凡凶手阴影

李凡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新闻,绝大部分都未经好好审视,就已经被遗忘。我曾就职的媒体开过一个栏目叫“追记”,试图回访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热点事件,它们曾在某个时点上喧嚣一时,但很快就不再被谈论,不再被记起。总有新的热点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追记”是一个媒体能做的最微薄的努力——希望重新回到已经被时间湮没的现场,看清那些事件的脉络,记录下它发生时的痕迹,以及被遗忘后仍在默默发生的震荡。

但这个栏目没有坚持多久。因为对信息社会的公众来说,他们愿意凝视,反思的事情没那么多。绝大多数社会新闻和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只是商业社会的一种快速消费品。

伊凡·雅布隆卡是少数不这么想的人。作为一名法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社会新闻抱以不同寻常的审慎和敬意。他认为“一则社会新闻可以被作為一个历史对象来加以分析。它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实,相反,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新闻就是一个地震中心”。事件的极端冲突性会激发社会的情绪,情绪带来打破常规的行动,就像地震那样,震裂按部就班的平常生活。如果有人有足够的耐心,细细研究这些“地震的断面”,可能看清难以得见的事实。

伊凡·雅布隆卡就是这么做的。

他花了两年时间,一再返回到蕾蒂西娅案件的现场。蕾蒂西娅是一个普通的法国女孩,18岁,住在大西洋卢瓦尔省的伯尔尼克。父亲有暴力倾向和坐牢前科,母亲精神不稳定,时常进医院,蕾蒂西娅和姐姐被安置在一户寄养家庭,过着平淡,但看起来比原生暴力家庭更稳定安逸的生活。被害前,她在离家约500米的一家酒店做服务员。2011年1月18日至19日之间的那个黑夜里,她遭遇绑架并被杀害。凶手在两天后就落网,他有诸多刑事记录,在媒体报道中被打上“性侵累犯”的标签。

这桩案件轰动了法国。

看起来,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悲剧。被害者美丽、纯洁、柔弱,施害人残暴、凶狠、是个天生的罪犯。但如果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会发现施害人和受害者来自同一类家庭,他们都曾是脆弱的儿童,都曾深受家庭的动荡和暴力所害,都惯于生活在恐惧之中。虽然社会公权机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干预,但并未能消除原生家庭暴力在他们心里留下的阴影,这种难以磨灭的阴影成为连接施害人和受害人的精神纽带。有一个颇为玩味的细节是:蕾蒂西娅与凶手刚认识不久,却破天荒和他有过多次亲近接触。就在案发当晚,她有几次可以离开的机会,却都没有离开。作者将之解释为成长过程中“漫长的脆弱化过程既为她悲剧性的结局,也为社会提供了注解”。

作者从蕾蒂西娅进入这则社会新闻,他希望“不是把她当作牺牲者来尊敬,而是将她复原为活生生的人”。但调查从个人史,进入到家庭史,最后又深入到社会史,最终成为了《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这本书。伊凡·雅布隆卡这样总结他调查两年的现场笔记:“蕾蒂西娅案件掩盖了人性的深度和某种社会状态——破碎的家庭,孩子的隐痛,过早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有19世纪初叶的国家,包括穷人的国度,城市边缘地带,社会的不平等……”“她就是一个社会事实,她的身上体现了两种超越个体的现象:儿童的脆弱和女性承受的暴力。”

这是这位专业学者对蕾蒂西娅案件的考察结论,但这并不是这个案件的标准答案,甚至也不是这本书的标准答案。千江有水千江月,对每个读者来说,要从蕾蒂西娅的人生故事中产生什么疑问,得到什么答案, 都在自己的心中。

比如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疑问是:一个人,尤其是那些生于贫穷,或者生于暴力等种种阴影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摆脱原生的不幸阴影吗?

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通常要经过一个极其危险的过程。就像蕾蒂西娅。那个晚上,她选择留在有暴力倾向的凶手身边,面对凶手的暴力威胁时,如果她像从童年开始那样沉默、屈从,她可能在那晚活下来。但对一个已经觉醒的蕾蒂西娅,她无法再沉默地屈从。

她的死亡是一个悲剧的结果,也是她的成长证明。

猜你喜欢
伊凡凶手阴影
处死“凶手”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剑齿虎⑤
枯叶蝶的秘密
自私的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