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科学阅读能力的“三式”策略

2018-10-13 07:06刘爱玲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科学思维

□ 刘爱玲

科学阅读是小学生了解和认知事物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阅读却屡屡“缺席”,存在课内“教材阅读被忽视”和课外“科普阅读被无视”的现象。究其原因,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缺失、科普读物专业词汇量大而生涩是造成小学生对科学阅读敬而远之的原因。

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科学阅读图书角,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阅读,为科学阅读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采用“渗透式”“指针式”“绘图式”这“三式”策略,营造科学阅读氛围,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促进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提高科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渗透式——营造科学阅读氛围

科学教师要善于把握阅读契机,将科学阅读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课余休闲和家庭生活中去,营造科学阅读的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科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课内融入——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有关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了解学生的科学阅读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科学阅读的兴趣。如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一课时,A教师采用直入主题的方式开展对“杠杆”的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B教师则通过呈现“投石机”的图片和介绍“投石机”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阅读材料,使学生的探究兴趣立刻被激发,并对杠杆的作用有了感性认知。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学阅读,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意识到科学阅读的意义,养成主动进行科学阅读的习惯。

(二)课余衔接——促成自主阅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室、走廊等空间建设具有科学特色的阅读角、阅读廊,丰富科学藏书,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午间等闲暇而零散的时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普读物,进行自主阅读。

此外,科学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整理与教学内容、校园科技活动、环保纪念日、科学事件、科学家等相关的书籍,形成推荐阅读书目并提供给学生(如表1所示),激发并引导学生结合相关主题,开展科学阅读,满足其科学探究的好奇心。

表1 有关环保纪念日的推荐阅读书目(节选)

(三)课外延伸——实现拓展阅读

在课堂上开展科学阅读会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预留疑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科学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杠杆的科学》一课中,当学生对投石机产生兴趣后,教师在下课前有意提出几个问题:“投石机的发明者是谁?投石机在哪些战争中发挥过作用?投石机有多少种设计?设计的原理是一致的吗?”虽然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获得答案,但教师并没有直接提供阅读资料,而是通过提供相关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也可以把有关书籍放在阅读角,供学生查阅。教师“欲擒故纵”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自主阅读的机会,指明了科学探究的方向,有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养成科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指针式——掌握科学阅读技能

针对学生“不会读”科普读物的现象,科学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根据科普读物的特性,形成科学阅读的技能。如目录搜索、网络关键词搜索、报刊主题搜索等。教师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科学阅读技能,促进科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目录选读——搜寻科学兴趣点

科学知识浩瀚如海,目录选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普读物或者章节。目录选读,是指通过查看书目或书籍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阅读,然后再阅读其他内容的方法。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学生阅读目录,可以了解全书的主旨和章节主要内容,可以整体把握全书的结构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录选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搜寻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泛读+精读——聚焦科学连接点

泛读和精读是语文学科常用的阅读方法,在科学阅读中同样适用。教师指导学生先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快速泛读,了解其中大意,然后再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精读是对文本进行精细深入的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聚焦重点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联系旧知,正确理解科学概念,归纳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如学生通过阅读《神奇的地球》了解地球整体情况后,通常会选择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细细研读,填补教材的不足。

(三)质疑+求证——培养科学本质观

质疑,即心有所疑并提出问题希望找到答案,求证则为寻找证据或求得实证。在阅读前,教师应鼓励学生能结合读物,针对课内探究的内容、生活或自然现象等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通过咨询教师家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意识到科学探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曲折的,而非一蹴而就的。质疑和求证,是学生科学阅读的动力和方法,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本质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绘图式——发展多向科学思维

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及时记录,既能避免遗忘,又能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绘图式”记录法进行记录。“绘图式”记录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书写负担,而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助于完善科学知识体系。

(一)阅读卡片——科学思维记载

为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记录阅读收获,教师设计了“我爱科学阅读”记录卡(如图1),它包括阅读人、阅读时间、收获小记和我的感受这四个板块。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重点记录“收获小记”和“我的感受”,让学生在整理科学阅读收获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归纳、演绎的科学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图示、文字或图文结合。多样的阅读卡片记录方式旨在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愿意记,随时记。

图1 “我爱科学阅读”记录卡

(二)阅读小报——知识结构初现

科学教师可以将科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相结合,将科学读物列入语文阅读的推荐书目中,将阅读小报作为阅读成果进行展示。一般小报以“绘图+文字”的形式,围绕主题编辑制作而成。小报中的文字是学生对阅读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应用,绘图能加深印象并让学生关注细节,两者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清晰地显示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厘清逻辑关系(见图2)。

图2 学生阅读小报作品

(三)思维导图——概念体系架构

科学概念体系庞大而错综复杂,零碎的阅读记录对学生架构知识体系作用不大。而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记录,旨在运用其图文并重的特点,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帮助学生架构概念体系。学生将科学阅读的主题作为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许多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联结,并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建构起学生的知识数据库,记录更富有结构性和逻辑性,如图3为学生阅读《无所不会的能量》等科普读物后制作的思维导图,都很好地体现学生概念体系架构的思维过程。

图3 学生思维导图作品

科学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式。“三式”科学阅读策略,激发了学生科学阅读的兴趣,掌握了科学阅读的技能,提高了科学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了更加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发展了更加严谨的科学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科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读物资源开发在农村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意义
科学拔牙
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