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及对策

2018-10-12 11:36杨瑞琴
新一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危害对策

杨瑞琴

摘 要:“普世价值”是打着“民主、自由、平等”等口号兜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促成中国“和平演变”为主要目的的错误思潮,它动摇了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威胁着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师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批判和抵制“普世价值”,弘扬主流价值观,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普世价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害;对策

“普世价值”经由学术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动摇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危及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必须揭露“普世价值”的反动性和危害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一、“普世价值”的实质

所谓“普世价值”就是适用于所有的人、所有的阶级、所有的社会的价值。换而言之,“普世价值”从横向上超越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从纵向上超越了历史和时间的限制,宣扬价值的“普遍适用性”。一些西方学者及自由派知识分子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常常将“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价值共识”等概念混为一谈,以混淆视听、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由此可见,“普世价值”并不等同于“共同价值”,标榜自由、民主、人权、平等、法治的“普世价值”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社会思潮,它试图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绝对化、永恒化、普世化,进而达到使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政治目的。

二、“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

习近平同志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其中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普世价值”对高校师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当警惕“普世价值”对高校师生的危害,从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流话语权。

第一,“普世价值”动摇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一,鼓吹“普世价值”的政客和学者抓住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并将其进行渲染和夸大,以攻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其二,这些鼓吹者还大肆宣扬“普世价值”,把资本主义的虚假繁荣归结为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对高校师生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让他们误以为“普世价值”而非马克思主义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才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旦动摇,就会直接影响其政治立场,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从而威胁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普世价值”冲击高校师生的主流价值观。“普世价值”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师生业已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其一,从价值观的内容而言,“普世价值”宣扬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某些词汇上的相似,但是二者的实质是大相径庭的,脱离了阶级性抽象地谈论自由、平等、民主就是一纸空谈。其二,从价值观的目的而言,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普世价值”在高校中的蔓延,势必会冲击师生的主流价值观,若青年师生不能清醒地辨别“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会对资本主义产生崇拜,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

第三,“普世价值”淡化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普世价值”与历史虚无主义是相伴而生的两种错误思潮,一些所谓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4]加以大肆宣传,会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和西方文化的中心主义,从而淡化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观、打击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受到“普世价值”影响的青年师生会对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心生向往,从而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同时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已有的民族文化观,降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普世价值”在高校中的渗透造成了学术界、理论界的“西化”倾向。由于“普世价值”既涉及制度层面、又涉及思想层面,是一种集多理论、多学科为一体的社会思潮,因此“普世价值”对高校的冲击也致使学术界和理论界出现了“西化”倾向。

三、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5]。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对“普世价值”展开尖锐的批判,才能维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开展对“普世价值”的理论批判。首先,高校师生应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普世价值”展开批判,揭露其虚幻性与空想性。“普世价值”宣称存在着超越阶级、民族、国家并且适用于一切历史时期的永恒价值,这一观点完全违背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普世价值”属于社会思潮范畴,归根结底是由现实经济状况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于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因此所谓“普世价值”不过是一纸空谈。其次,在批判“普世价值”的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现实情况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严密复杂的科学体系,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要与时俱进地解读、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从而使高校师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必然性,自觉抵制虚幻的、抽象的“普世价值”,维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概括,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击“普世价值”的理论武器: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高校通过开设思政理论课与公选课、开展主题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等方式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思想上头脑上武装高校师生并规范其言行,以应对“普世价值”的侵襲。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凝聚作用,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斗争,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以防范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风险及挑战。其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辩证看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高校师生需要明确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不等同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对于类似“普世价值”的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需要进行坚决的抵御;而对于其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冲突的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可以加以引导、改造,使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注重发挥其精神凝聚作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实现伟大梦想。

总而言之,“普世价值”的超阶级性和超历史性决定了它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普世价值”的蔓延动摇了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基于此,我们应对“普世价值”保持高度警惕并给予坚决斗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普世价值”展开批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消除“普世价值”的恶劣影响,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戴木才.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10-28.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4]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20-128.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危害对策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诊错因 知对策
药+酒 危害大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酗酒的危害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