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宿正
摘要 通过现有林培育,采取修枝、砍灌、补植、幼树选育及抚育管理等综合性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从而提高林分质量;丰富和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提高大径材出材率,提高木材总利用量;增强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实施大径级材项目培育,对宿松县林场国家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进一步起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宿松县的自然条件,从修枝、砍灌、补植、建设辅助设施、资源保护等方面总结了项目建设措施,并分析了建设成效,以期为宿松县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措施;成效;安徽宿松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161-02
宿松县国有林场围绕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总要求,把握扩大内需、就业优先、绿色增长、扶贫攻坚的战略机遇,在县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建立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高效营造人工林,集约改培现有林,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和林地生产力,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维护我国木材安全,发挥森林多种功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作用,实现绿色增长的战略举措。
1 储备林基地概况
宿松县国有林场始建于1965年,是以培育松、杉用材林为主的国有林场。下设5个作业队和1个苗圃,5个作业队分别是罗汉尖、仰角、河西、五里、河冲。经营总面积为1 455.00 hm2,其中:有林地1 362.20 hm2,疏林地8.30 hm2,灌木林地28.80 hm2,未成林造林地29.70 hm2,苗圃地3.20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69 428 m3,森林覆盖率为96%。有林地中,国家公益林996.00 hm2,省级公益林170.47 hm2。公益林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80%。全场现有职工121人,其中在职职工55人,离退休66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技术职称的共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5人、初級职称的4人。
1.1 自然条件
1.1.1 地形地貌。宿松县地质构造属于淮阴地质古大陆向南京拗陷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西北部为山区,境内海拔800.0 m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 015.5 m,为松杉竹茶主要产区;中部为丘陵,面积854 km2。南部为冲积平原,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县域南北长约71 km,东西宽约67 km。项目区地形为低山丘陵,以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
1.1.2 水文和水系。宿松县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总面积8万hm2,为优质水产基地;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流经县域,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
1.1.3 气候。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7.2 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 023.7 h,无霜期254 d。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 m/s。项目区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1.4 土壤。宿松县土壤共分6个土类、12个亚类、38个土属、92个土种,土类主要包括红壤、黄棕壤、潮土、粗骨土、石灰土、水稻土等,县域内面积最大的土类为红壤、潮土和水稻土。项目区土壤为黄红壤,平均土层80 cm左右,基岩为片麻岩,土壤肥力中等,偏酸性。
1.1.5 植被。宿松县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针叶阔叶和落叶混交林带。海拔400 m以上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低山区以马尾松为主,杉木次之,其特点是针叶林树种,并伴有麻栎、茅栗以及枫香等形成松栎针叶、阔叶混交林。丘岗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侧柏为其代表树种,常绿阔叶林以樟树、女贞、冬青为其代表树种。宿松县国有林场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枫香等,植被主要有杜鹃、六月雪、蕨类等。
1.2 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实施单位先后参与、实施过较多的林业工程示范项目,其中实施理念与此次项目相近的有德援项目、2013年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试点建设项目、世行四期与五期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项目的实施得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认可,为此次项目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014年宿松县国有林场根据《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安徽省国家储备林划定设计调查技术方案》,通过外业调查,划定国家储备林622.93 hm2、森林蓄积75 916 m3,后备林104.13 hm2、森林蓄积9 048 m3,该划定成果于2016年8月通过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院专家组的验收评定,评定为A级,项目建设安排在国家储备林划定成果范围内。
2 项目建设措施
2.1 修枝
修枝主要是将树冠下部受光较少的枝条除去,要保持树冠相当于树高的2/3,用高枝锯进行修枝,切口要平滑,避免枝条劈裂和拉皮,以防积水霉烂形成死结,过度修枝会影响树木的生长,修枝季节宜在冬末春初[1-2]。因此,根据项目区现有林分状况,林木自然整枝不齐,枝条较多、较杂,林分郁闭度较大,林木相互竞争养分及阳光,影响目标树的正常生长,至此对有培育前途的目标树、阔叶树适度进行修枝,形成良好的干形,其他影响目标树生长的枝桠要砍去,为目标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促进大径材的培育。
2.2 砍灌
根据林分现状,林下有较多的杂灌及攀援植物,林木、灌木及攀援植物相互间竞争养分及阳光,影响林下乡土乔木树种的正常生长,因而在林分中清除存留木周边范围内的所有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为存留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对于攀援在林木上的藤蔓应尽可能从树体剥离,砍灌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说明需保留林木的特点及其空间分布,强调乡土阔叶树种幼树保存的重要意义以及施工时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砍除的杂灌就地覆盖在林地上,让其自然腐烂分解,使养分回归土壤,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3-4]。
2.3 补植
2.3.1 林地清理。在修枝、砍灌完成后,整地、幼树抚育前进行林地清理,清除林内病腐木、枯立木及濒死木,将清理物作薪材运出,其他就地作为绿肥处理,改善林内卫生环境,有利于林木生长,林地清理后,便于林内整地及幼树抚育作业,预计用工15个/hm2。
2.3.2 整地。根据小班的状况,在小班林分内稀疏处适当补植香樟,整地采用明穴整地方式,呈星状分布,植穴规格为60 cm×60 cm×40 cm,将表土堆放于植穴两侧,心土堆放于植穴的下坡处,春初造林前1~2个月植穴回土,回土时要先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然后回表土约 90% 备栽。
2.3.3 栽植。为确保造林成活和项目建设按期完成,造林时间选择在春季,雨后进行栽植,采用裸根苗补植。栽植时,先把穴内树根、石块捡出,填1层表土。栽苗时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将树苗根放在穴的中央,回填表土,土填至半穴时将苗木向上提一下,使根系舒展,然后踩实,再填土至穴平,再踩实,最后将植树穴填平,堆土呈馒头型,其上覆盖松土,然后盖上杂草,晴天栽后立即灌足定根水[5-6]。
2.3.4 幼树选育及抚育管理。对于林下的优良乡土树种,选择主干明显、生长旺盛的幼树、幼苗进行培育,以便最终形成多树种混交的异龄复层林分,施工过程中防止对选育幼树的破坏。对补植后的幼苗及选育的乡土树种幼树幼苗按季节及时进行除草松土,扶苗、除萌相结合,当年抚育2次,分别在5—6月和8—9月进行块状垦覆,后期抚育按照林分情况而定,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护林防火工作。
2.4 建设辅助设施
项目区内建设林道,林道为砂石路面,长度2.0 km,宽度3.5 m。为增强森林的防火能力,项目规划建设防火道,长度3.0 km,宽度20.0 m。
2.5 资源保护
病虫害防治:项目区设立监测点,派专人负责虫情测报工作,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及时进行防治。林木管护:在項目区内派专人看管,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发现盗伐林木、毁林现象及时制止,发现火情、火警及时上报,避免火灾的发生。
3 项目建设成效
在国家储备林划定范围内,按照近自然培育方式,通过对现有林的培育,提高国家储备林质量,增加珍贵树种大径级材资源储备,以达到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护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提高碳汇贮备的目的,达到生态、积极效益最大化的培育效果。
3.1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区内136.40 hm2的人工中幼林林分结构得到改善,林分质量得到提高,优良树种得到保存,林分各项功能得到加强。项目培育30年后,经过持续培育,生长量达到7.8 m3/hm2,项目区国家储备林立木蓄积增加3.19万m3,按照出材率60%计算,可增加木材产量1.9万m3,按照平均价格800元/m3计算,毛收入为1 520万元,扣除项目培育成本200.327万元,效益非常可观。同时,林分得到及时抚育,改善了林分生长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林木生长,可使项目区内林木蓄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净增值。
通过现有林分定向培育,调整了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比例,丰富和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了林分质量,增加了安徽省乡土阔叶树种大径级材资源储备,提高了碳汇贮备,也进一步起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作用。
项目实施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环境无任何不利影响,项目切实可行。
3.2 生态效益评价
2016年宿松县木材战略储备示范项目是培育大径级木材工程项目,项目建设目的是增加珍贵用材树种大径级材资源储备,以缓解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护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提高碳汇贮备,为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贡献。通过项目实施调整了树种组成比例,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了林分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森林生态功能[7-8]。不仅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功能强大的生态屏障,同时也为净化水源、提高森林景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社会效益评价
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村民直接提供近1.16万个工日的劳动就业机会,农民可增加劳务工资174万元。此外,还增加了地方税源,繁荣了林产品市场,满足了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同时,通过项目实施,为宿松县抚育管理提供了先进科技推广,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全县生态建设和管理,这必将带动周边地区的森林保护,为农村奔小康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项目区的林种结构与树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林场大径级材的储备,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农民科技生产技能,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当地林业生产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海渤.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0(8):19-20.
[2] 陶亮.安徽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4(1):186-187.
[3] 叶荫材.角规测树在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中应用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1999(1):10-12.
[4] 韦希勤.谈森林资源调查中散生木的问题[J].华东森林经理,1991(2):26-27.
[5] 沈勇强.正交设计与航片判读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浙江林业科技,1988(1):23-26.
[6] 汪鑫.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地林业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7] 戚新红.旌德县中幼龄林抚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2):64-67.
[8] 陈义梧.宿松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