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灵
2018年5月12日,央视《朗读者》第二季的主题是“想念”,由特邀嘉宾讲述捐赠亡女器官的故事。齐诵环节过后,几名器官受捐代表为表达感恩之情,上台献花,来自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段绍平也在其中。主持人董卿告诉大家,段绍平不但是受捐者,也是一名捐赠者。当她眼含热泪讲完段绍平的故事后,特邀嘉宾当即把手中的鲜花转送给了段绍平,并与她深情拥抱——
2017年3月29日清晨,春雨淅沥。四川省人民医院的ICU病房外,段绍平坐在丈夫身边,望着窗外发呆。就在几分钟前,医生告诉她和丈夫,他们的儿子张森沿转危为安,但接下来仍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早已把段绍平当成了朋友,推心置腹地安慰她:“大家都尽力了,接受现实吧!”
想到儿子的病情,段绍平忍不住流泪,下意识地把手伸进包里,想摸出一张纸巾擦泪,却摸到一只小塑料瓶,那是儿子的眼药水。段绍平的手像遭到电击一般猛地抽了出来,一瞬间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39岁的段绍平与丈夫张钊都是农民,来自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两人于2000年底结婚,次年9月有了儿子张森沿,一家人和睦快乐。
2005年,张森沿4岁,段绍平夫妇迫于生计到深圳打工,儿子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突然与儿子分别,段绍平很不舍,跟儿子约定,每周写一封信回家。随后,她把城市的高楼、工厂,以及她对儿子的思念统统写进了信里。
每一周张森沿都会收到妈妈的来信,他让爷爷读给他听,然后给妈妈回信。因为不会写字,他就画画,村里的小树苗,家里的小猫咪,小伙伴们做游戏,他都画进画里寄给妈妈。因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在张森沿心中妈妈从未离开过。
2011年,张森沿的左眼意外受伤。段绍平连忙赶回家中,送儿子到医院治疗。因病情严重,医生建议他们转院到几百里之外的省医院。因治疗及时,张森沿很快康复。出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不能刺激左眼,如果复发了很麻烦。
在家照顾至儿子康复后,段绍平再次南下到深圳的一家五金厂做工。不想两个月后儿子眼疾复发,原本又黑又亮的眼珠上蒙了一层浅灰色萌翳。这次,省医院的医生也感到束手无策。医生告诉段绍平,换角膜是唯一的治疗方案。段绍平焦急地问:“用我的角膜可以吗?”医生说:“捐赠了眼角膜就意味着失明,你还那么年轻……别着急,孩子的病并不致命,只需耐心等待,等合适的机会。”随后,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张森沿做了受捐登记。
祸不单行,张森沿刚上初一,不慎从双杠上跌落,导致手腕骨折。段绍平心疼极了,立刻辞工回家,决定好好陪伴儿子,不再离开。
张森沿骨折的手腕很快康复,但等待移植角膜的时光却很漫长。几年过去了,医院那边迟迟没有消息。没有经历过器官移植等待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绝望与焦灼。一天下午,段绍平再次打电话到医院询问,生怕医生把孩子登记的资料弄丢了,还担心医生把电话号码写错了。挂断电话,段绍平沮丧地坐在床边。张森沿放学回家,瞟了一眼通话记录,什么都明白了,他安慰妈妈:“没关系,眼睛生病是最幸运的了。妈妈你想想,眼睛有两只,就算成了独眼侠,照样可以闯天下。”说完,他叉开双腿,击掌后迅速分开,做了个黄飞鸿式的招牌动作。看着儿子滑稽的样子,段绍平乐了。
与妈妈的焦灼不安相比,张森沿显得更乐观。妈妈回来了,每天伴随着妈妈的声音起床,依偎在妈妈身边入眠,这让他无比兴奋。他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妈妈身边飞来飞去,他还会把学校发生的事分享给妈妈。左眼失明完全没有影响到张森沿的生活,他依然乖巧活泼,富有爱心。
上初中二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后张森沿跟妈妈聊学校的事,说那天学校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初中三年级有个女生患了白血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早会上校长发言,发动大家捐款。末了他对段绍平说:“妈妈,听说白血病治疗不及时的话会死,除非换骨髓,但换骨髓会花很多钱。我想未来两年不再乱花钱,不买课外书,不买衣服,省下钱来给同学治病。”
段绍平爱怜地拍拍儿子的手背,非常欣慰。虽说孩子在等待角膜移植,需要他人帮助,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置于受助者的位置,而是以一颗纯善之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尽管经济困窘,段绍平依然拿出两百元交到儿子手中。
次日下午放学后,张森沿回到家一把抱住段绍平,骄傲地说:“妈,我的捐款额上了全班前五名。”段绍平告诉儿子:“咱不能做这样的比较,每个同学家庭情况不一样,单纯比数额没意义。你要知道,不论多少都是一份心意……”“知道啦,妈——”张森沿撒着娇打断了妈妈的话,伸出舌头朝妈妈扮了个鬼脸。
有个快乐的儿子相伴,段绍平不再焦虑角膜移植的事。她想,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随缘就好。真是这样,上天在2016年3月眷顾了这对母子。这一年,15岁的张森沿正忙着中考,省城的医院传来消息,有了合适的眼角膜。接到消息,段绍平立即带儿子连夜赶到成都,次日凌晨就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
手术很成功,当纱布拆开时,张森沿兴奋极了,一把抱住妈妈大声喊道:“妈,我能看见啦!”第一次复查时,医生告诉段绍平,张森沿的左眼视力比右眼还好。那一刻,段绍平百感交集,听说捐赠者是个11岁的孩子,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同样是母亲,她能想象逝者母亲是怎样一种肝肠寸断!她想通过红十字会找到捐赠家庭,向他们道声谢,感谢他们能把孩子的视力保护得那么好,感谢他们无私奉献。她还想告诉逝者的母亲:“你儿子的角膜在我儿子身上活得很好。請放心,我们会好好保护它。”无奈器官捐赠实行双盲政策,捐赠者与受捐者都无法知道对方的身份信息,段绍平只好将这段未说出口的感谢埋在心里。
左眼失明多年,接受捐赠后总算能用双眼感知多彩的世界,张森沿无比开心,对来之不易的光明也倍加珍惜。医院开的抗排斥眼药水,他随时放在书包里,按时点滴。遇到强光或沙尘,他条件反射地会用手护住左眼。段绍平告诉儿子:“这只眼睛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一个11岁的弟弟。”张森沿在日记中写道:“素昧平生的弟弟啊,因为一张薄薄的角膜,我们从此有了生死相依的缘分,生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奇妙。”
抗排异眼药水要用一年,每月定期复查。2017年3月14日下午,段绍平来到儿子房间,告诉他周末到成都做最后一次检查。16岁的张森沿坐在窗边,眼睛直直地盯着窗外。段绍平追随儿子的视线,看到外面的三角梅开成了花的海洋。她默默退出房间,让孩子贪婪地独享美妙的春光。
吃晚饭时,段绍平发现儿子似乎在发烧,便带他到诊所开了一些感冒药。接下来两三天,张森沿反复高烧,伴有呕吐,四肢乏力。3月16日晚,段绍平带儿子到南充市中心医院挂了急诊,做了相关检查后,张森沿被初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随即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3月18日下午,张森沿转院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做完各项检查后,会诊得出的结论是张森沿不明原因颅内感染。
段绍平不知道“颅内感染”是什么病,她只知道,儿子一向活泼开朗,除了两次外伤,身体很健康。她焦急地追问医生:“孩子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好好的人突然就成这样了呢?”可医生忙于排查病因与抢救,顾不上回答她。更让段绍平无奈的是,张森沿的病情迅速恶化,医生也束手无策。
3月19日,张森沿陷入浅昏迷状态,时而清醒时而迷糊。丈夫从深圳赶到医院,段绍平跪在丈夫跟前痛哭失声:“对不起,我没能照顾好儿子。”丈夫张钊扶起她安慰道:“不是你的错,别乱想。”
因查不出病因,医生采取了种种手段都不奏效,最终他们委婉地建议段绍平减轻药量。段绍平明白医生是在劝她放弃治疗。可好好的孩子怎么能放弃治疗呢?她激动地掏出银行卡对医生说:“不能放弃,我们有钱。”卡里有5万元,是丈夫从工友那里借来的。面对倔强的母亲,医生无奈地摇摇头,继续抢救。
3月29日清晨,段绍平到ICU探视儿子。刚走到儿子病床前,儿子微微睁开若有所求的双眼,却说不出话。段绍平看见儿子费劲地抬起手臂,指了指自己的左眼。她明白了,儿子要他的眼药水,这是他一次都舍不得落下的功课,即使神志不清依然记得,他只为好好保护来之不易的光明。段绍平咬紧嘴唇,从衣兜里掏出眼药水滴进儿子左眼,好似一滴黄连汁滴在她的心头。
儿子浑身插满各色塑料管子,气若游丝。段绍平明白,孩子真的快不行了。但她还抱有一丝希望,那就是儿子能活下来,哪怕成为植物人也行,起码孩子能活在家人身边,自己每天睁开眼能看见儿子,能抚摸到儿子。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不久,护士急匆匆地通知段绍平,说张森沿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段绍平一阵眩晕,她知道儿子真的要走了,离开了温暖的家,离开了爱他的爸爸妈妈。
然而,经医生全力抢救,张森沿停跳的心脏被复苏。但医生告诉段绍平,孩子只是暂时救了回来,仍随时有生命危险,要她做好思想准备。
段绍平跟丈夫守在ICU病房门外,她呆坐在长椅上,手中捏着儿子的眼药水,喃喃地对丈夫说:“别再折腾娃了,医生已经尽力了,我们还有一种办法可以留住儿子。”丈夫张钊似乎有心灵感应,明白妻子的意思,他立即弹跳起来,说:“不行,就算我同意,家里老人也不会同意的,张家就这一个儿子……”话没说完,他已泣不成声。段绍平把眼药水放在手心,对丈夫说:“我相信,娃也会赞同这个决定。他一直很爱护左眼,因为他知道这只眼睛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如果当初没有素不相识的弟弟帮助……”张钊无可辩驳,默然点了点头。
医生听到段绍平的请求时很诧异。医院经历过太多劝捐受阻事件,无法相信孩子家属在如此悲痛的时刻能淡定地谈器官捐献。在场的医护人员陡然之间心生敬佩,立即安排联系四川省红十字会和移植专家到现场评估。
通知签协议时,张钊反悔了,说:“娃命苦,还不到16岁,就算走也给娃留个全尸吧!”他无法容忍受尽病痛折磨的儿子,死后还要被开肠破肚取出器官。面对情绪失控的丈夫,段绍平很镇静,说:“这是我们留下儿子的唯一机会,如果不捐赠器官,孩子很快就会化作灰烬。”
时间不等人,段绍平希望这件事越快越好。倘若器官衰竭,儿子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健康存活,更让她无法接受。经段绍平劝说,张钊终于签了协议。
2017年4月2日上午,张森沿的生命体征完全消失,被宣布死亡。随后,器官获取手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0多个小时后,从张森沿身上获取的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换来了至少3个人的重生,换取了至少3个家庭的幸福。听到医生宣布手术很成功时,段绍平夫妇流下了欣慰又心酸的泪水。
段绍平夫妇捐赠儿子器官的消息很快传回老家,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好狠心,儿子死了还用器官来卖钱。面对流言蜚语,段绍平不想解释,因为传播流言的人没有经历过等待器官移植的绝望与焦灼,也没有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最懂儿子,儿子很善良,一定会支持她的决定。
清理儿子的遗物时,段绍平发现儿子的手机还安静地躺在书桌抽屉里,手机里有一首儿子生前录制的歌曲,名为《蒲公英的约定》。段绍平如获至宝,将录音发布到听歌平台,反复收听。她想起了屋后那漫山遍野的蒲公英,随风播撒新的生命。儿子不就是一株蒲公英吗?他那么年轻,生命画卷才刚刚展开就永久合上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儿,却在生命完结时为他人延续了生命,让爱生生不息。
段绍平坚信,儿子正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
2017年6月,段绍平接到四川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她前往北京参加一个器官受捐康复者的运动会。11日,段绍平来到北京运动会现场。看到那一张张生机勃勃的面孔,她深感震惊,很难相信他们都是曾经命悬一线的重症病人。一个参加短跑比赛的小伙子,曾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当他从段绍平身边一闪而过时,段绍平突然有种感觉:儿子的肾脏正健康地活在他身上。
这次活动,不但让段绍平进一步摆脱了悲痛,也让她了解了我國的器官捐赠现状——受某些传统观念束缚,主动捐献器官者极少;而全国有上百万患者正苦苦等待合适的器官延续生命。
由受捐者到捐赠者,段绍平体味过漫长等待的煎熬,经历过丧子的切肤之痛,感受过儿子换一种方式重生给她带来的心灵慰藉,这种特殊的身份,驱使她想为红十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后,段绍平主动与红十字会联系,配合他们参加各种宣传活动。
2018年3月18日,她前往中央电视台录制了《朗读者》节目;3月27日,她参加了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只要有邀请,她从不推辞,因为她深信,具有双重身份的儿子,也希望她能投身到器官捐献事业中。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