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小学课程变革的实践思考*

2018-10-12 07:34□殷
中小学校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阡陌石桥家风

□殷 琴

江苏省镇江市石桥中心小学地处农村,建校40年之久,从曾经拥有22个班级, 1600余名师生,下辖11个村完小的镇中心校,在大拆迁、大建设的浪潮中,缩减成了只有12个班级,432名学生,40名老师的村级完小学校。目前,学生多为外来务工子女,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是社会最基层靠苦力生存的劳动者。据我们的最新数据统计,学校有90%的孩子在周末是没有任何兴趣班辅导班的,父母多不在身边,即使在也无暇看管,学生出了校园基本处于“脱笼放鸟”的状态。面对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不规范,核心素养无从落地和学校骨干教师外流,以及教师整体缺乏自信、职业倦怠等问题,学校开始思考规划和发展。

分析校情,谋求发展——2015年8月,我从一所城区小学调入石桥小学担任校长,针对学校现状,分析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努力探寻着新时期乡村教育的出路。

2016年2月,一个大胆的构想在石桥小学逐渐生成,即依托乡土资源,撬动学校课程变革,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孩子品格提升。这样的构想源于三点思考:办一所怎样的乡村小学?新时期下,乡村孩子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素养?一所乡村小学通过什么方式来提升孩子们的品格素养?

实践探索,初显成效——基于这样的思考与构想,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有了初步成效。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紧紧围绕 “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从育人目标出发,对学校文化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修正。我们以 “田园风成长乐”的新田园教育为办学理念,主张追求自然生长的教育,励志打造一块理想的教育田园,挖掘并运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将基于农耕文明的阡陌文化引领学生成长,让孩子们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本源。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不断突破,构建了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孩子的阡陌课程体系,见图1,并在江苏省精品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图1 石桥中心小学阡陌课程体系图

依托规划,有效实施——我们依据学校阡陌课程的规划体系,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制定课程目标并在课程实施中促使孩子形成善于学习、勇于探究、勤于劳动、爱国爱家的品质。

一、优化环境,营造耕读文化氛围,以美育品

学校物理环境是阡陌课程实施的保障,也是校园文化的彰显,它像微风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有景,处处有意。

我校校园虽然不大,但在设计改造时,本着自然朴实、精致共生的主题,朝向 “田园风”进行布置打造,将校园与自然联结,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环境氛围中,了解节气与物候、农耕的关系,感受农耕文化的精髓,懂得遵循规律、尊重自然的道理。比如,一进校园大门迎面可见的 “日晷广场”是由浑天式赤道日晷和二十四节气表组合而成的景观,只要阳光明媚,学生可以随时去观察记录日晷显示的时间,并和北京时间进行比对,相差无几的时间,总让孩子们惊叹称奇,也自然领悟时间易逝、应当珍惜的道理;二十四节气表分 “季节、节气、物候现象”三个层次呈现,直观而形象,这就是被人类运用达几千年之久的计时发明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的完美结合,成为学校阡陌课程最外显的课程。

再如,“耕读园”,40多米长的廊架宽敞雅致,廊柱之间木凳相连,一个个 “鸟巢”书屋错落有致地在廊架侧旁排列,课间,学生在这里可坐可歇,可读可吟,加上一株株攀援的凌霄花,芬芳沁脾的金桂的点缀,不自觉中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好。廊架正面悬挂对联一副 “阡陌犁耙勤耕种,晨昏笔墨忙写读”,横批 “晴耕雨读”。小小的布景体现大大的用意,学生潜移默化间接受农耕文化精神的熏陶。

二、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交流分享,以心育品

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往往是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与国家课程实施产生的矛盾冲突。我们采取的做法是突破大杂烩,与学科课程整合,进行嵌入式教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学校都会在这一个月集中组织读书活动,我们也不例外,但我们并不止于四月,而是将读书贯穿四季。围绕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每个季节确定一个读书的主题,选择与季节相应的经典诗词、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在季节交替的日子里,学校就会集中举办一次读书交流盛会,每一个孩子都会应邀参加,带着他们自己的作品成为盛会的小主人,或去 “美文分享区”,或去 “诗词吟诵吧”,又或者三五成群在 “阡陌小舞台”上表演书里的故事。如果互相都看中了对方的读书作品或课外读物,还可以进行一次物物交换,收获两份快乐!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强调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同时又能成为同学之间的伙伴,在合作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沟通习惯。

因此,我们很多的课程都从教室搬到了室外,由教师主讲改变为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数学课,带着需要的工具,到 “阡陌园”里去丈量面积;科学课,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一学简易的 “日晷”制作,并到阳光下调试,怎样才能相对准确的测出和当地一致的时间?美术课,更有意思了,小辣椒画进了竹匾里,玉米棒跑到树桩上,废旧纸箱巧手装饰后,随机叠放,就成了小景观。孩子们在这一节节课上,一件件作品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科老师的用心教学,促使着孩子们的素养日益提升。

三、动手探究,体会创造发现之乐,以行育品

探究性学习,是我校阡陌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师生在探究课上转变角色,学生成为研究者,教师则以观察者的身份适时关注学生。我们的探究课遵循 “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总结探究结果”的思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会静思默想、冷静分析,逻辑思维品质逐渐养成。

在我校 “阡陌园”里种植着20多种植物,有花卉,有蔬菜,有中草药,学校的探究小队的队员们除了在园里勤耕种,还要观察记录。探究小队分组选定一种植物,在不同节气来临时,到阡陌园里来量一量,摸一摸,闻一闻,记录植物的变化,一段时间后,看看有没有问题产生,再去查询网络、阅读校本教材,请教老师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记录。这个过程孩子们融入自然,与泥土亲密接触,乡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烙印下不应丢失的乡土印痕。

阡陌园里还有一间生态阳光房,学校提供花架、沙池、水池,“我与花儿共成长”的活动再一次在孩子们中间刮起了一阵争相参与的旋风。孩子们在阳光房中认领自己喜欢的绿植,贴上自己的名字,根据认养的绿植的生长特性,进行养护。发现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介绍中,认识了多种植物,了解了沙培、水培、土培等不同的种植方法。阳光房里布满了孩子们的观察表、习作、绘画等作品,孩子成了生态阳光房的主人,这里是属于乡村孩子独有的世界。

四、实践体验,寻访家乡文化印记,以情育品

学校所处的石桥村,周边良田万顷,阡陌纵横,村里一代代传承着优秀的家风家训。江南古镇儒里,坐落着有四百年历史的朱氏宗祠,这里是南宋大儒朱熹的后裔在江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江南第一古村华山,有着动人的历史传说,每年一度的 “华山集”是东乡文化的集中呈现;久远的饮食文化与农耕历史,为学校教育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学校坚持挖掘并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展课程建设的校外基地,组织学生文化寻访,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一)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

寻访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采访家乡的名企新貌等等,激发内心的自豪感。周老先生是石桥本土的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泥叫叫”是石桥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可以吹的哨子,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泥叫叫”寓意小孩子吹响会吹来好运气,身体更健康,所以 “泥叫叫”成为石桥老少喜欢的玩具。周先生的“泥叫叫”制作手艺,是由她的母亲传给他的,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我们邀请他走进校园,指导孩子们制作 “泥叫叫”,并对他进行采访,了解 “泥叫叫”的历史,了解周先生的人生奋斗史,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自食其力、勤劳致富的敬仰。

(二)组织家乡文化寻访行动

学校从育人目标出发,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分年级编制游学课程。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填写好寻访手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了解镇江东乡文化,并在寻访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激发传承农耕文明的热情。

学校所在的石桥村倡导家风祖训的传承,村里创办了 “家风驿站”,这里也成了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寻访归来,孩子们更加了解本家族的历史,自觉恪守家规家训的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家风成为孩子们沉淀在骨骼里的品质。朱氏家族是石桥村人口最多的,一个朱姓孩子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内容如下:

要说家风,我们朱家可是自古就有 《朱子家训》的哦!我读给你们听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我们朱氏大家族向来代代遵守家训,具体到我们家的家风,那就是勤俭节约。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吃着妈妈做的晚饭时,由于贪快,碗里碗外都是米粒,不爱吃的随手一丢。一顿饭工夫,不但没有做到 “光盘”,还让擦嘴的纸巾堆成了 “小山”。

妈妈看到我这样,当时没说什么。饭后,妈妈把我拉到书房,拿出 《朱子家训》,让我把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念给她听,再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我明白妈妈的用意,好难为情啊,比直接批评我还难受!

今天在 “家风驿站”再次聆听万爷爷对家风祖训的宣讲,太有体会了。家风祖训是个宝,吾辈当传承到老!

家乡文化寻访,承载着孩子们对家乡的记忆,启示着寻 “根”的意识。乡愁乡恋,在活动中扩散、蔓延。

五、多元评价,研制学生成长手册,以评育品

以学校培养 “健康、有爱、智慧”的新农村孩子为目标,对孩子在校内外所进行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新型幸福石桥娃评比机制。即在常规的卫生、文明、礼仪等规范的基础上设立了运动娃、活力娃、进取娃、礼仪娃、勤劳娃、爱心娃、阅读娃、优学娃、创新娃特色评比项目。将争创活动融入学校的各项德育课程中来,让学生有据可循。邀请老师、家长、社区成员参与评价,通过 “班周评”“月校评”“年综评”评比机制,让 “石桥娃”评比活动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拥有高品质课程,学校的每个孩子能在高品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我们将坚持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让阡陌课程浸润到校园的每一寸空间,让校园既充满乡村田园气息,又洋溢诗情画意,指引着阳光下的乡村孩子似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在乡野的阡陌中绽放!

猜你喜欢
阡陌石桥家风
论碳审计主体
茶 帖
石桥的传说
陌上花开
无 题
张家畈新村
家风伴我成长
卢华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