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远平
嘉陵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自北向南的河流之一,是长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它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三省一市76个县市区,全长1119km,落差2300m,流域人口4000万。嘉陵江流经南充境内298km,拥有大小支流800多条,过境水量240亿m3。嘉陵江水系南充段承担着500多万人口、2200多万头牲畜的饮用水供给。因此,嘉陵江被誉为南充市的母亲河。
近年来,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境治理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水资源呈现出两个趋势,水质总体良好、但随流域向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污染程度较轻、但呈逐步加重的趋势。嘉陵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虽有所改善,但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本次分析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问题、提出对策,以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涵养水源,改善局部小气候,控制水土流失,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一、南充市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南充市嘉陵江中游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仅为5.77%,到处是红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产生活用材严重短缺。通过绿化川中、基本绿化、长防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大规模绿化南充等战役、重点造林项目的实施,嘉陵江中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森林面积逐年提升
南充市持续实施宜林地造林、生态修复造林、绿色通道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绿色家园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等七大工程,基本实现了沿江两岸山清水秀。十一五末森林面积4767.34km2,森林覆盖率38.2%;十二五末森林面积4970.76km2,森林覆盖率39.83%;截止2017年底森林面积突破5000 km2,森林覆盖率达40.06%。
(二)有效管护森林资源
彻底扭转了林地管理混乱局面,林地占用审批率显著提高,2012—2017年间,全市共审批林地征占用245起,使用林地面积审核审批率达100%;加强了新建造林成果的保护管护,对天然林资源实施监测;深入推进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火灾损失率为0.005‰;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13‰以下。
(三)生态造林示范引领
针对部分土层脊薄、适应性差、造林难度大、成活困难等难造林地和撂荒地,我们注重调研,科学制定方案,积极探索新的工程造林方式,在山高坡陡、土层瘠薄、水源奇缺地块开展绿化示范点建设,通过实行机械上山、大窝整地,乔灌草、植苗、点播一齐上,夏整地、秋植树,科学选择耐旱树种,适当提高造林密度、适当延长管护期限等多种措施,造林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造林成果突出。截止目前,全市共建设大规模绿化示范点51个,造林示范点面积达10万余亩,实现了栽植一块、成活一块、成林一块,值得持续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
二、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生态屏障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乏力
一是部分县(市、区)和市级部门重视不够,认识有偏差。一些干部群众认为现有森林植被已经好了,没有必要再造林绿化。二是生態屏障建设投入乏力。生态屏障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工作推进中政府整合安排了部分资金,但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三是林业投入机制不完善,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够。
(二)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巨大
一是木材加工原料缺口大。我市十三五年采伐限额仅33万m3,市内木材加工能力约为120万m3,加上建房和农民生活需求,缺口导致林木资源保护任务重。二是森林资源保护与脱贫产业发展矛盾突出。为发展脱贫产业不得不整地去杂,导致林木砍伐加剧。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形式严峻。
三、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下阶段对策建议
(一)将建设目标分阶段量化
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阶段性预期目标,结合嘉陵江中游实际分阶段制定预期目标。到2020年生态状况总体改善,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41%;到2035年生态状况根本好转,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41.5%;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林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率达到42%,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
(二)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造林。通过对一般宜林地、未利用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不适宜耕作土地、政府规划宜林地及立地条件困难、生态脆弱地等植树造林绿化,拓展绿化空间,增加森林面积和绿地量,加快推进国土绿化。二是加快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沿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旅游区景观改造、提档升级。三是加快通道绿化。原则上按照“高速公路、铁路两侧植树各50米、省道两侧植树各30米、县道两侧植树各20米、乡村公路两侧植树各10米”的标准,实施彩花、彩叶植物绿化美化或改造提升,打造成四季不同的绿色生态景观走廊;以嘉陵江流域干流为骨架,其他支流、水库、渠系为支撑,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打造水系绿色生态廊道防护林体系。四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抓好集镇、新村和庭院绿化美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创建森林小镇、绿化示范村、森林人家和森林康养基地,精心打造绿色化、生态化、优美化的生态宜居家园。
(三)加大生态成果建设保护
一是依法严格保护森林资源。既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经济,也要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处理木材加工缺口、农民增收脱贫压力、生态食品、康养等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矛盾,继续加大对已有绿化成果的保护。二是森林防火。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控、扑救、保障体系建设,抓好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狠抓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抓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蜀柏毒蛾、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