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之前,中华文明在韩国并不被视为外来文化,儒家文化被视为国学,朝鲜半岛历代政权称中华地区为中原。今天关于韩国公元前的历史痕迹只能在中国古籍中寻觅,而我泱泱中华汉唐遗风却还在韩国绵延不绝。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从语言文字到典章制度再到文化习俗一概取自于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奠定了韩国今天文明发达的基础。
关键词:中华文化;儒家文化;朝鲜半岛
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始终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给周边民族和国家带去先进的文明,其中一条重要的路线就是经由朝鲜半岛,直到日本。中华文化不仅给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铁器和百工技艺,更带去了文字、道德、典籍等先进文化。自唐以后,朝鲜半岛政权衣冠器物,典章制度无不悉同中国。韩国自称礼仪之邦,1000多年来将儒学视为国学,甚至在西方文化来袭之时,喊出类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韩国货币1000元、5000元和50000元分别是儒学大师李滉、李珥和李珥的母亲申师任堂。可见,韩国在历史上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深,而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多是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被德高望重的学者带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作为国内的高等学府,这对我们高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如何利用文化的优越性让中华文化在儒家文化圈自觉传播,建立文化自觉和与道德自觉就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历史
儒家文化是孔子对先秦文化进行思想性总结和体系化创新的结果,换言之,儒家文化并不是孔子个人的发明。论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都属于九夷之列,即乐浪、高骊、倭人。在孔子看来陋与不陋关键在于是否有先进文化传播到那,是否有君子居之。
在早期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向朝鲜半岛北部移民,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箕子就把先进文化带到了朝鲜半岛,而后燕昭王时期,儒家文化相继传入。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朝鲜半岛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秦汉时大量原燕国人、齐国人进入朝鲜,比如燕人卫满在西汉初年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政权。此后汉字和书籍通过移民和文化交流不断被带到朝鲜半岛。在旧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就使用汉文作为通讯文字了。
以百济为例,百济古尔王(约234——286年在位)时以周礼定官制,奠定了中央集权体制,而近肖古王(?-375年)通过引进汉文化扩展中央集权,大量邀请儒家学士在百济宫中,虽然这一时期东晋人博士高兴受命撰写的史书《书记》失传,但是至此百济王朝“始有文字记事”。《北史·百济传》记载公元471年百济向北魏孝文帝上表求救时谦卑之词:“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扫后宫,并遣子弟,收圉外厩,尺壤疋夫,不敢自有。”可见君臣观念早已确立。
公元372年高句丽仿效中国设立太学,682年新罗开设国学。高丽太祖王建在训要十条中将仁政和王道作为统治纲领,光宗九年(公元958年)高丽王朝正式引入科举制。到了李氏朝鲜,朝鲜半岛国家已经高度汉化,而在训民正音发明之前,朝鲜历史全部是以汉文书写。
二、朝鲜半岛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崇
(一)朝鲜坚持道尊于势。
直到被日本合并,朝鲜民间都坚持以崇祯纪年,并且衣冠服饰法度都延续汉制,而满清汉人早已剃发易服,不再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古训。朝鲜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试题,这让学子不得不熟读中国典籍,为官者必须要精通中国史书,而《史记》是历代王朝君臣“观古人已行之事,法其善、戒其恶。”的必读教科书,因为史记是“《四书》必讲之后”的治国教材。《三国史记》和《高丽史》是朝鲜半岛最著名的两大史书,完全采用中国官修史体裁,颇有《史记》遗风。朝鲜一朝始终在内部奉明为正朔,视清为夷狄,这是坚持了儒家长期以来道尊于势的思想,并不因为实力消长而变化。
(二)朝鲜不把自己当作外国。
明代朝鲜使节团重要笔记《朝天录》对明王朝充满恭敬之情。崔溥庄严地告诉大明官吏“朝鲜衣冠文物悉同中国,不可以外国视也。”这其实代表了朝鲜士大夫阶层的观念,他们读儒家经典,熟练掌握汉字,甚至还学习中文。自古他们接受的就是中华文化忠孝仁义的教育,所以才会说出不以地域论远近的话。在文化上,朝鲜从没有把自己當作是外国,反倒是把剃发易服的大清国当作了外国,这表明朝鲜知识阶层是以文化认同来看待两国关系的。
(三)以儒家经典为理论基础发展儒学。
朝鲜历史上有长达300年的四端七情理气之争,其中代表人物就是五千韩元上的李珥和一千韩元上的李滉,理气之争不仅在哲学史上意义深远,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实学的基础。
“四端”指的是仁义礼智,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四端七情之说是朝鲜儒学对于孟子理念的重大发展,朝鲜以朱子学为治国纲领,所以退溪利用理气之意和粟谷展开了哲学理念的辩论,这场争论从人性善恶上升到形而上和形而下,这场长达三百年的争论使朝鲜半岛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从重视实践和修身以圣的境界,到经世致用的实学,到开化文明的思想,最后建立了韩国儒学的独特品格。
三、儒家文化对韩国国民精神的塑造
韩国以不足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度创造排名世界第十一的GDP,超过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这和儒家自强不息的文化很有关系。退溪的人格美育论让韩国人非常重视修身自省的道德实践,虽然孟子说人人皆可为为尧舜,但是在如何完善人格方面并没有过多表述,而李退溪将敬诚理念发展到哲学高度,从内之外推动了实现圣贤境界的道德实践。李粟谷的经世致用思想关注社会现实,致力于改弦更张,所谓“进则行道,退则教化”,这让他成为朝鲜半岛实学的创始人。儒学也塑造了韩国人舍生取义的精神,每一次国家危亡都是士人挺身而出,比如赵宪颇有清流派之风,认为军队不在一时强弱,而仁道正义之师定会击败暴虐之敌。从崔济愚的东学党到朴殷植的大同教无一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朴殷植在1876年离家时就发出疑问:“除了科举,难道没有经世之学?”这比大清废科举早了30年。
参考文献:
[1]崔英辰.韩国儒学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王中田.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M].人民出版社,2000.
[4]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M].人民出版社,2000.
[5]李甦平.韩国儒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石云,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