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走进上犹的乡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上都有精製的长方形匾框和讲究的题词,匾式不一,题词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上犹民间文化传承有“宁卖祖公田唔卖祖宗言”的客家理念,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萦绕着书香墨韻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上犹客家民居独有的民俗文化风格。
历史渊源
门匾,是指住居大门门楣上的匾框及框内题词。它起源於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本是封建时代人们用来标榜门户的功状,西晋以後,卻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历经千百年,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明朝中叶基本定型为今天这种在住房、祠堂门额上绘製门匾的习俗。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着房主的一种理念,並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
客家门匾习俗最先起源於客家先民南迁後方便“同宗认祖”,後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先民们的传承和发展。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準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後人创业,起着“姓氏标徽”的作用。
上犹县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这个习俗的形成源於一段特殊的历史。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徙来上犹的客家人经历了与原住居民进行土地爭夺的长期爭斗和战乱,为了化解仇恨,当时官府强制促成原住居民和客家人通过联姻的形式逐渐达到和解与融合。客家人建了住房之後,为表明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立基、扎根的寓意,为彰显宗族门第、教化子孙、塑正门风,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把能反映姓氏渊源和先辈德行的故事、典籍浓缩成四个字,並採用石刻、雕筑或在墙上书写的方式绘製到住房的大门额上。
上犹客家门匾从本质上属於匾额文化,在自身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演变,用它为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服务。在以後的几次迁徙中,又把这种文化形式带往各客家人聚居地。由於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姓氏结构,上犹客家人有幸把这种文化形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有形地发展。当家居匾额在其他地方已经当做历史文物的时候,在上犹卻仍然是时尚的精神文化和装饰文化。
在上犹县,大多数门匾是各姓氏世代传承下来的,为各姓专用,有些也可通用,但都打上了客家人姓氏、祖居地、郡望和迁徙路径及繁衍情况的明显标记,突出体现了客家人热爱民族、不忘祖先、牢记历史的思想、文化特征。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使用的普及程度上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景。
门匾特色
客家门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匾框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设计,並按一定规格描画而成,集书法、绘画、艺术於一体。框内题词是经过先人拟定代代相传的“姓氏成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和姓氏渊源。
客家门匾曾经是客家人扎根、立业、兴家的精神旗帜,在客家人的心中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匾的书写和绘製仪式。书写门匾的先生要同为本姓氏,书写时间也要选择吉日吉时。到了那天,主人请本姓氏德高望重的长辈和书写门匾的先生到场,摆放好三牲、三果、茶和酒等食品,率领本门男丁,先叩天地、再敬祖宗,然後请先生开始绘製图案,书写门匾。门匾书写好後,还有揭匾,鸣炮,请长辈、先生上座用餐等仪式。客家门匾与富有地方特色的瓦房及房前客家特有的半月形水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特色,並传承和发展成上犹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
客家门匾即在民居或祠堂的大门顶上绘製一幅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於一体。门匾一般由四字组成,前两个字以其家族堂号、郡望地、名言、格语、警句为主要内容,它传递着家族的风尚和荣耀,如清河、越国、清白等;後两字表达其愿望,寄託着後辈弘扬祖上的好家风、好品德和希望家族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如传芳、遗风、衍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