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社平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理想运算放大器(以下简称:运放)是对实际运放模型参数进行极限化而得到的理想化模型。为便于含运放电路的分析,人们提出了“虚短虚断”的概念,其目的在于简化电路分析过程。
文献[1]认为“虚短虚断”的概念不尽合理,应采纳“假短真断(虚短实断)”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观点欠妥,应予澄清。下面谈谈笔者对“虚短虚断”概念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理想运放是对实际运放的模型(实际运放亦可采用其他的模型)进一步理想化而得到的。实际运放模型的符号如图1(a)所示,对应的输入—输出特性如图1(b)所示。可以将运放的工作区分为线性区和非线性区(正饱和区与负饱和区),如果运放工作于图中的线性区,其斜率A=ES/ε,称为运放的开环增益,此时运放的输出为
由式(1)可以看出,工作于线性区的运放可以用电压控制电压源来模拟,如图1(c)所示,其中Ri、Ro分别为运放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图1 运放的符号、特性曲线及模型
实际的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i和开环增益A都很大,而输出电阻Ro很小。为分析运放电路的方便,在不至于产生大的误差的前提下,对运放参数作进一步理想化,即令并将此时的运放模型称为理想运放,其符号如图2(a)所示。注意,式(2)所表达的是一种极限化条件。利用这一条件,得到理想运放的输入—输出特性如图2(b)所示。同样,该特性曲线也可分为线性区和非线性区,只是线性区只有ui=0这一点。
图2 理想运放的符号及输入输出特性
将式(2)中的理想化条件直接应用于运放电路,并不十分方便。例如,一种应用方法是对运放按照图1(c)所示的模型进行分析,然后令分析结果中的参数Ri、Ro、A满足条件式(2),其分析过程比较复杂[2]。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提出了“虚短虚断”的概念:
(1)“虚短”:当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时,由于ui=0,因此有
这说明理想运放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和反相输入端电压相等,从而在电路分析中这两个输入端之间可看作短路,称之为虚假短路,简称“虚短”。
(2)“虚断”:无论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还是非线性区,由于,因此有
这说明理想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不存在输入电流,从而在电路分析中这两个输入端可看作开路,称之为虚假断路,简称“虚断”。
对“虚短虚断”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虚短”还是“虚断”,其中都包含一“虚”字,它表示虚假的含义。对于“虚短”,同相、反相输入端之间只能看作短路,不允许实际短路;对于“虚断”,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只能看作断路,不允许将同相输入端和/或反相输入端实际断路。
(2)“虚短虚断”概念是为简化含运放电路而提出的,因此,如果无视运放在电路中的工作状态,则不能正确理解“虚短虚断”概念。当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时,在电路分析时“虚短”、“虚断”是成立的。当理想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时,“虚断”是成立的,而“虚短”是不成立的。可见,“虚断”是无条件的,“虚短”是有条件的。
(3)不能割裂理想运放和实际运放模型之间的联系。首先理想运放是由实际运放模型理想化而来,两者存在天然的联系。其次,在分析含实际运放的电路时,总是优先将实际运放看作理想运放,以简化分析过程。只有在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时,才放弃这一做法,从而也放弃使用“虚短”和/或“虚断”的概念。
对“虚短虚断”概念,文献[1]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宜采用“假短真断(虚短实断)”的说法,其主要论点包括:
(1)“因为i+=i-=0是由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原始定义Ri→∞造成的,而两端子间的电阻趋于无穷大是断路,因此理想运算放大器两个输入端子间是‘实断’而非‘虚断’。须指出,这里的‘实断’意指符合理论上的断路定义,不与实际发生联系。”
(2)“因‘实短实断’说法不成立,依对偶原理,其对偶说法‘虚短虚断’也不能成立。”
(3)“‘虚短’与‘虚断’之间不满足因果逻辑关系。”
(4)“电子学中的‘虚短虚断’说法仅在表象意义上可用,但因将其作为概念使用时存在问题,故以不用为宜。”
分析上述论点,可以看出文献[1]作者对“虚短虚断”概念存在一些误解。①“虚短虚断”概念是针对理想运放对外的端钮(同相、反相输入端)而不是针对理想运放的内部结构而提出的。对理想运放内部,我们定义,从而使得理想运放对外的输入端钮的电流i+=i-=0。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前者是实,后者是虚,两者是不能混淆的。②“虚断”是指“看作”断路,而不能予以实际上的断路。例如,对如图3所示的同相放大电路,如果将同相输入端和/或反相输入端断路,电路是无法进行分析的,也就得不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因此,“实断”的概念是站不住脚的。文献[3]虽然没有采用“虚短虚断”概念,但对式(3)、式(4)进行了如下表述:“这两个特性可通过在计算电压时将[运放的]输入端口看作短路,在计算电流时将[运放的]输入端口看作断路加以利用。”这就说明不能采纳“实断”的概念。③理想运放的“虚短”、“虚断”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虚短”的条件是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亦即此时式(3)成立,而A→∞,uo是有限的,因此ui=u+-u-=uo/A=0;“虚断”是因为存在Ri→∞ 的条件。因此不能用对偶原理或者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来评定“虚短虚断”概念的合理性。④电子技术中的“虚短虚断”概念与电路理论中的“虚短虚断”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电子技术中更注重运放的实际模型以及电路的实现方式(如通过负反馈来保证“虚短”成立),两者的本质相同,在分析方法的应用上也是统一的。⑤尽管文献[1]中的“实断”也是基于Ri→∞而得出的,并不意味着电路的“实际断开”,但从文字表达上对初学者极易引起误解和混淆,而将“实断”理解为电路的“实际断开”。笔者查阅国内外的电路教材,发现对“虚短虚断”概念的使用有三种情况:①不使用“虚短虚断”概念,国内外教材均有这种情况[3~4];②仅采用“虚短”的概念[5];③使用“虚短虚断”概念,主要集中在国内教材[6~8]。尽管如此,“虚短虚断”概念是对理想运放特性的一种归纳或者说是一种定义,非常形象[7],其使用是合理的。
图3 同相放大电路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电路理论或电子技术中针对运放应该使用“虚短虚断”概念而非“假短真断(虚短实断)”的说法。
(1)利用“虚短虚断”概念可极大简化含运放电路的分析,但在使用中应注意“虚短”概念成立的条件。这在现行的教材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图3 所示电路为例,如取R1=1 kΩ,Rf=11 kΩ,理想运放的输入-输出特性如图2(b)所示,且ES=12V。由于电路采用负反馈接法,似乎“虚短”的条件无条件成立,从而有uo=(1+Rf/R1)uS=12uS。其实不然,只有当|uS|≤1 V 时,才有|uo|≤ES=12 V,此时“虚短”条件成立。而当|uS|>1 V 时,必有|uo|=ES=12 V,此时理想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虚短”的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一点对首次接触电路理论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忽视,应在教学中予以强调。
(2)“虚短”在有些文献中亦称为“虚地”[9]。文献[10]认为名称“虚地”有一点使用不当,因为只有当运放输入端的一端接地(如反相放大器接法),另一端的电压才会因“虚短”等于零(亦即地电位),此时“虚短”与“虚地”含义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优先使用“虚短”概念。
(3)在电路图中,有时采用图4(a)所示的简化运放符号,尽管这种做法对电路分析不会产生影响,但会造成io=i++i-=0的误解。而采用图4(b)的运放符号则可避免上述误解,但由于io=iG,因此,容易得出运放的输出电流是由地电流提供的结论。这一结论对电路理论的初学者是很难理解的。事实上,实际的运放是没有接地端的,它必须采用图4(c)所示的接法,因此io=iU++iU-=iG。这说明运放的输出电流是由使运放正常工作的直流电源提供的。这在教学上也是应加以注意的。
图4 运放的各种符号
从内涵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角度看,“虚短虚断”的概念都是成立的,可以用来对运放的特性进行归纳和概括,从而简化含运放电路的分析。应该说,理想运放在电路元件中是比较特别的,它不用电压-电流关系来描述特性,而是用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而且元件参数也是极限化的,使得理想运放的教学是一个难点。本文针对文献[1]的观点,讨论了“虚短虚断”的概念,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了一些教学中的注意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