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公路发展的黄金时代。乘着中国公路交通大发展的东风,中国公路学会应运而生,成为交通系统改革开放后正式成立的第一家科技社团。
40年来,我国公路交通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勇立时代发展潮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出了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贡献。中国公路学会也在行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78年,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只有89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9.27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77.35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9.72公里,为1978年的5.36倍。40年来,我国建立起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国家路网体系框架。高速公路发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现零的突破,从九十年代后期交通部提出建设“公路主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其先期建设的“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于2003年贯通,“五纵七横”于2007年实现基本贯通,2004年全面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
2013年,国家出台《国家公路网规划》首次将普通公路与高速公路进行综合性布局规划,逐步建立起“首都辐射省会、省级多路联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络,2015年规划的9.5万公里高速公路除部分远景展望线外基本完成。截至2017年年底,高速公路里程13.65万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69.22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400.93万公里,其中县道55.07万公里,乡道115.77万公里,村道230.08万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桥梁83.25万座,居世界第一,公路隧道总长度124.54万米,居于世界前列。我国公路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网络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生动的话语,充分印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40年来,公路交通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国土开发、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广大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形成了全国区域间的骨干快速通道,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联系,有力地支撑了国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发展战略,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普通高等级公路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形成了交通沿线经济走廊带,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等级提升和体系完善,也带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不仅各大景区游火爆、乡村游、自驾游和全域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2017年,我国公路运输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45.68亿人次,是1978年的10倍;城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达5.68万条,年客运量达到722.87亿人次;全国开通客运班线的乡镇、行政村分别达到99.12%和95.85%。2017年,公路货运全国总量为368.69亿吨,是40年前的24倍,公路货运的平均运距是40年前的6倍。
2018年8月25日,中国公路学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公路事业发展40年暨中国公路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学会的老领导、老同志、八届理事会成员、全国公路学会系统代表、优秀会员和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代表共400多人共聚一堂,回顾公路交通的发展历程、中国公路学会的成长历程,展望公路交通行业的未来荣光。图为出席大会的老领导,从左至右分别为:李居昌、李盛霖、王展意、黄镇东、胡希捷。
改革开放40年,公路交通科技工作坚决贯彻“科教兴交”“人才兴交”和“科技强交”战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经历了“学习借鉴”“跟踪超越”到“部分领先”的发展阶段。公路交通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培养和造就了大量交通科技人才,为公路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0年来,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有效地发挥了已有公路网和运输系统的效能,提高了公路交通的供给能力。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的创新,加快了公路交通现代化进程;长大跨径、深水基础桥梁建设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我国的桥梁技术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交通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公路交通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发展;交通软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成果丰硕,有效地服务了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不竭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实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政策,建立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和“利用外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引导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参与公路建设,激发了全社会投资建设公路的巨大能量。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改革方针,率先打破行业壁垒,开放公路建设和投资市场,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公路建设由部门和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和全社会行为。
2004年,国务院颁布《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通过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定。同时,随着《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保障了公路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近年来,通过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满足了快速增长、规模庞大的公路建设资金需求,确保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的快速发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建设发展模式。
从1981年《国道网规划》到90年代“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规划、《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再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的颁布和实施,规划先行、规划研究充分、项目前期工作超前,成了公路交通抢抓发展机遇,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重要法宝。同时,公路交通的发展理念、法制体系、体制机制等工作全面迈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了公路交通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路网体系完善,2017年全国公路列养里程占总里程的97.9%,农村公路养护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养护管理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路网监测体系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路网、全时、全天候监测,以及信息发布的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公路网的应急处置体系。通过GBM工程、公路安保工程、灾害路段整治、危桥改造、平安公路等专项工程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公路网的安全性和整体通行能力。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基础性最强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保障重要物资、人员流动、抢险救灾和国防战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G42S沪武高速公路武汉至英山凤凰关段 赵广亮/摄
回望中国公路事业40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和政府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全行业坚定不移地实践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事业发展道路;得益于公路交通行业干部职工不忘初心,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作为公路发展的中心;得益于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坚持走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公路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行业组织机构最健全、学科分布最广泛、具有较大影响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的学术团体。
40年前,中国公路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扬帆远航,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怀揣着促进公路交通科技繁荣发展的初心与使命,成立了中国公路学会(简称“学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中国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历届理事长潘琪、王展意、李居昌、胡希捷同志的带领下,秉承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公路科技发展的初心,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成为我国公路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会事业发展的奋斗实践和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学会发展秉承坚持促进公路交通科技繁荣和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正如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潘琪同志在成立大会上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公路学会的“志向”,就是促进公路交通科技繁荣和发展,为公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这个初心和使命召唤和激励着广大中国公路学会人勇于奉献、接续奋进。
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又使这种初心不断淬炼与升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会人投身行业科技创新,成为服务公路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过40年的发展,学会已形成覆盖公路行业重要学科、领域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组建了精简高效的职业化工作部门。学会着力在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科学普及、科技奖励、成果转化、智库建设、科普宣传和人才培训等领域下功夫,构筑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服务有效的公路科技服务平台体系,打造了以“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为代表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合作平台,以“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为代表的科技奖励平台,以学会自身研究机构发展研究中心、“未来交通研究所”等为基础的智库平台、以“中公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代表的成果转化平台。
学会发展先后经历了八届理事会,理事会规模从最初的73人发展到现在的276人,会员从237人发展到现在7.2万名个人会员和2366家团体会员。这些变化离不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和地方科协、交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也凝聚了历届理事会领导、广大会员和学会工作者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努力,也是全行业鼎力支持的结果。
在建会初期,学会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相继成立了道路工程分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运输与物流分会等分支机构,填补了当时公路相应学科科技研究领域的空白。到现在已发展成有14个分会,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4个专家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为学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学会先后对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进行改革,确定了符合市场规律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结合工作实际,加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树立学会事业发展“大格局”和构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平台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发展目标,以推进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重点,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开拓出一条符合学会发展规律、兼具学会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学会成长壮大的历史,是一代代学会人薪火相传、拼搏奋斗的历史。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代表,如曾威、刘以成、凤懋润、王玉和周海涛等同志,他们在各自从事和研究的领域,苦心钻研、勇于开拓,成为公路交通科技进步的实践者和带头人,在公路交通科技进步和学会发展进程中书写下一篇篇精彩华章。
截至目前,中国公路学会已发展成有14个分会、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4个专家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打造了以“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为代表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合作平台,以“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为代表的科技奖励平台,以学会自身研究机构发展研究中心、“未来交通研究所”为基础的智库平台,以“中公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代表的成果转化平台,以“玄武岩纤维公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代表的技术成果推广平台。
回顾学会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和奉献是学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激发了公路科技工作者投身公路事业的使命和担当,正是这种力量,为学会事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二是学会发展必须植根和服务于公路行业。行业是学会生存的土壤和根基。面向行业主战场、面向行业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广大公路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是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学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会员为本。会员是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会活动的基本力量。发展会员,做好会员服务,满足会员需求,维护会员权益,增强学会的凝聚力是学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学会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是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组图:中国公路学会所获荣誉(部分展示)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公路事业发展已站在历史新起点,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公路交通发展将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公路交通发展将开创由“适应发展”迈向“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公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继续团结动员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而努力奋斗,为推动公路交通事业和科技进步,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交通出行的效率、安全、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从过去“走得了”到现在“走得好”,从过去“运得出”到现在“运得畅”,人民群众希望得到更加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路交通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交通强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有着深刻的含义。交通运输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引领性、战略性属性。经济社会越发展,这些属性表现越为显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没有过时。”进入新时代以高速、便捷、网络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交通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品质交通服务,发挥牵引作用有效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领域,要求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重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公路交通领域重大科研课题的前瞻性研究,争取突破关键技术。要求持续推动公路交通运输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全面增强公路交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路建设、养护、运输和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公路交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为公路交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我国交通市场容量大、需求旺盛、成长性快,为交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成长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已具比较优势,将使得我国在公路交通的许多领域,有可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创新回报的政策,这些也必将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公路交通科技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道路人员伤亡事故高发,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公路交通服务水平不高,一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水平较低,运输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发挥好新时代公路交通作用,要立足于研究解决公路交通领域存在的突出关键问题。例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长寿命问题,桥梁、隧道运行安全监测;公路交通绿色发展,解决重载柴油汽车高能耗、高排放及噪音污染等。可以预见,随着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呈现出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特征。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交通强国的新要求,不断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学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学会将瞄准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建设新型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重点。建设好发展研究中心、未来交通研究所、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等科技智库平台,围绕国家、行业重大战略,交通科技创新,交通新业态及未来交通发展等领域,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建议和政策咨询。
二是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体系。学会将紧紧围绕国内和国际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重点、热点和一些学科发展前沿,组织好学术交流。积极整合优质学术资源,着力打造和培育学术交流精品。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成果展览等方式,积极宣传、推介原创新性成果,努力在推进学科基础研究方面有所作为。继续全力打造以“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为代表的世界性交通运输领域学术交流品牌活动,形成高层次、权威性、品牌化的学会学术交流发展新格局。
三是发挥学会科技奖励、人才举荐平台作用,促进科技人才成长。通过科技奖励和人才库建设的导向作用,鼓励科技创新,托举优秀人才成长,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弘扬科学精神,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全行业创新争优的良好氛围,为广大会员和公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是做好科技成果评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学会科技评估评价、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技术标准研制、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等工作职能,开展评价项目的技术推广和优秀人才的宣传举荐工作。充分发挥学会技术资源、专家资源、评价体系和对外交流合作网络等优势,依托“中公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平台,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是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为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和机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学会联系公路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畅通与公路科技工作者联系渠道,努力创建“会员之家”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积极发挥党领导下联系公路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和引领广大公路科技工作者为公路交通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停顿,实现公路事业发展的新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公路学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的领导下,继续团结带领广大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不断促进公路交通科技进步,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进程中奋发有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国道319线矮寨公路 杨海峰/摄
中国公路学会40年发展印迹
1978年
8月28日,中国公路学会成立,并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大会,举行第一届理事会。潘琪当选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8月,道路工程分会成立。
1979年
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运输与物流分会、筑路机械分会成立。
1981年
交通工程分会成立(2018年更名为“交通工程与信息化分会”)。
1985年
6月,第二届理事会换届选举,潘琪当选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7年
客车分会、公路工程地质分会成立(2017年,更名为“工程地质和岩土分会”)。
1988年
《中国公路学报》创刊。
1990年
4月,举行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王展意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1991年
专家委员会、隧道工程分会成立。
1992年
计算机分会成立(2017年更名为“工程设计分会”)。
1994年
10月,中国公路杂志社成立,《中国公路》杂志创刊。
1995年
5月,举行第四届理事会,王展意当选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1999 年
《中国公路·交通信息产业》创刊,2010年更名为《中国交通信息化》;11月,举行第五届理事会换届选举,李居昌当选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2001年
《中国公路》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成立。
2002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成立;
6月,创办“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2004年
11月,举行第六届理事会,李居昌当选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2005年
学会秘书处成立咨询部、学术部、会员部。
2007年
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大幕开启。
2008年
学会秘书处成立国际部、教育培训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服务区工作委员会”)。
2009年
养护与管理分会成立。
2010年
12月,举行第七届理事会换届选举,胡希捷当选为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10月,首次举办国际性会议——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
2012年
10月,召开首届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
2013年
学会秘书处成立中美公路技术交流中心。
2014年
学会秘书处成立科普部;
11月,高速公路管理学院成立。
2015年
城市交通分会成立。
2016年
1月,举行第八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翁孟勇当选为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4月,开展团体标准研制工作;
学会推动事业改革创新,制定《中国公路学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7年
5月,交通投融资分会成立。
6月,创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未来交通研究所”揭牌;筹备创立“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
2018年
成立“玄武岩纤维公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筹备创办《国家交通》国际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