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5年江苏省扬中市四类慢性病死亡的定量研究

2018-10-11 01:30仝海员张梦梦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扬中市标化慢性病

仝海员,张梦梦

研究显示,全球约2/3的人口死亡是由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1]。江苏省扬中市作为慢性病高发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死因[2],其中以食管癌、胃癌为主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在我国前列[3-4]。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可确切估计人口老龄化和其他危险因素改变对死亡率上升的影响[5],可针对性地分配公共卫生资源,其已被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广泛应用[6-9]。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作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基于寿命表计算,不受年龄人口构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间、区域间进行比较[10-11]。本研究对2002—2015年江苏省扬中市四类慢性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人口因素、非人口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并分析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2—2015年扬中市人口资料来源于扬中市公安局,以年初、年末人口数计算年均人口数。在扬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15年户籍居民病伤死因报表及主要疾病分析表中,摘录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口资料,其ICD-10编码分别是I00~I99、C00~C97、E10~E14 和 J30~J98。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Joinpoint 4.4计算四类慢性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其95%CI;应用Excel 2007计算四类慢性病的死亡率差别分解和早死概率,以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

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采用人口学的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其中人口因素为导致死亡率变化的人口结构改变(如人口老龄化),非人口因素指除人口因素以外可能使死亡率发生变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如遗传、环境、行为等)[5]。对不同疾病的死亡,非人口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人口因素、非人口因素对死亡率变化作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6-7]。人口因素贡献率=人口因素导致差别值/死亡率差别值,非人口因素贡献率=非人口因素导致差别值/死亡率差别值,其中,人口因素导致差别值=∑〔(终末年年龄别人口构成比-起始年年龄别人口构成比)×(终末年年龄别死亡率+起始年年龄别死亡率)/2〕,非人口因素导致差别值=∑〔(终末年年龄别死亡率-起始年年龄别死亡率)×(终末年年龄别人口构成比+起始年年龄别人口构成比)/2〕,死亡率差别值=终末年总死亡率-起始年总死亡率[12]。

根据寿命表法计算早死概率,早死域界定为30~69岁[13],实际意义是当年30岁的人群如果预计以当年人口中30~69岁各年龄组的四类慢性病死亡概率存活到69岁,其由于四类慢性病导致的总死亡概率[1]。计算方法为:(1)四类慢性病年龄组死亡率(Mx)=(2)各年龄组四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30~69岁人群早死概率(q6930)=1-∏69x=30(1-qx)。早死概率年均下降速度2030年早死概率预测值=2015年早死概率×(1-a )15。2030年早死概率目标值=2015年早死概率×(1-30%)[14]。

2 结果

2.1 人口结构及四类慢性病死亡水平 2002、2015年扬中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5.93%、24.08%,增长51.16%。四类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也呈上升趋势,在2011年后,男性、女性死亡构成比均达85.00%以上(见表1)。2002—2015年总人群四类慢性病粗死亡率为648.6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41.26/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729.0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2.37/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70.41/10万、标化死亡率为292.61/10万(见表2)。

2.2 四类慢性病死亡变化趋势 2002—2015年,男性〔APC=1.3%,95%CI(0.5%,2.2%)〕、女性〔APC=2.2%,95%CI(1.4%,2.9%)〕、总人群〔APC=1.7%,95%CI(1.0%,2.4%)〕四类慢性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APC=-2.3%,95%CI(-3.2%,-1.4%)〕、女性〔APC=-1.3%,95%CI(-1.9%,-0.7%)〕和总人群〔APC=-1.8%,95%CI(-2.5%,-1.1%)〕四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见表2)。

表1 2002—2015年扬中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及四类慢性病死亡构成比(%)Table 1 Constituent ratio of people aged 60 and over and deaths from 4 chronic diseases in Yangzhong City during 2002—2015

2002—2015年,男性〔APC=1.8%,95%CI(0.2%,3.5%)〕、女性〔APC=3.5%,95%CI(1.8%,5.2%)〕和总人群〔APC=2.7%,95%CI(1.2%,4.2%)〕循环系统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APC=-2.0%,95%CI(-3.6%,-0.4%)〕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女性和总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2002—2015年,男性〔APC=0.8%,95%CI(0.1%,1.6%)〕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女性、总人群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男性〔APC=-2.4%,95%CI(-3.3%,-1.5%)〕、女 性〔APC=-2.6%,95%CI(-3.6%,-1.6%)〕 和 总 人 群〔APC=-2.4%,95%CI(-3.0%,-1.8%)〕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02—2015年,男性、女性、总人群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02—2015年,男性、女性、总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APC=-3.0%,95%CI(-3.5%,-0.5%)〕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女性、总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002—2015年扬中市四类慢性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Table 2 Annual mortality rate and trend of four main chronic diseases in Yangzhong City during 2002—2015

2.3 四类慢性病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 与2002年比较,2015年扬中市人口因素促进了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非人口因素阻碍了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人口、非人口因素均促进了糖尿病死亡率的升高。人口因素促进了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非人口因素阻碍了其死亡率的升高,人口、非人口因素均促进了男性糖尿病死亡率的升高。人口、非人口因素均促进了女性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人口因素阻碍了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升高,非人口因素促进了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升高(见表3)。

2.4 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 2002—2015年扬中市男性、女性、总人群四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56%、4.46%、3.28%。按此降速,预计2030年男性、女性和总人群四类慢性病死亡概率分别降至11.87%、4.53%和8.05%,均能达到甚至略低于2030年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的目标值(12.26%、6.29%和9.29%,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2—2015年扬中市总人群四类慢性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48.69/10万和341.26/10万,均高于2012年江苏省慢性病死亡率监测结果[15]。四类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为82.99%,远高于2012年全球人口慢性病死亡构成比(67.86%)[11],以及2013年中国人口四类慢性病的死亡构成比(75.74%)[16]。说明四类慢性病是当地全人群的主要死因,而且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

表3 2002—2015年扬中市四类慢性病死亡率变化的人口因素、非人口因素贡献率(%)Table 3 Percentage of demographic and non-demographic factors'contributions to the changes in the annual mortality rate of four main chronic diseases in Yangzhong City during 2002—2015

表4 2002—2015年扬中市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Table 4 Probability of premature mortality of four main chronic diseases in Yangzhong City during 2002—2015

2002—2015年扬中市总人群四类慢性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的不同是人口、非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其对变化趋势主要起促进作用,而非人口因素主要起阻碍作用。人口、非人口因素在不同疾病、不同性别的死亡率变化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人口、非人口因素均对男性、女性糖尿病死亡率的升高起促进作用,而非人口因素对女性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起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说明,人口老龄化是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经济、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改善,可以降低慢性病死亡率;但非人口因素对糖尿病、女性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增高有促进作用,尚需进一步关注。

2002—2015年扬中市总人群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与2010—2015年北京市人群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一致[1],其中扬中市2015年总人群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13.27%)高于北京市2015年人群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11.11%)[1]。2002—2015年扬中市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年均下降速度高于男性,与1990—2015年我国各省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速度高于男性一致[13]。不同性别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年均下降速度虽有差异,但是通过目前的年均下降速度,均能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的目标[14]。本研究中,2002—2015年扬中市男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年均下降速度低于女性,可能是男性吸烟率、有害饮酒率、高血压患病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女性所致[1]。因此,可将男性人群作为今后慢性病防治干预工作中的重点人群。

本研究分析发现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扬中市全人群的主要死因,男性人群是实施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的重点人群,对非人口因素的干预,有利于降低慢性病的死亡率,预计到2030年,男、女性早死概率均能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本研究结果为当地慢性病死亡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扬中市标化慢性病
扬中市灵新风机氟塑有限公司
扬中市灵新风机氟塑有限公司
扬中市“两个百分百”守牢安全底线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2005—2016年中国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扬中市欧美同学会“白、扬”村企结对帮扶活动成功举办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2005~2015年中国口腔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2009—201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及过早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