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议娴
对于传统文化是否应该融入现代元素而谋求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问题,褒贬议论已不是一日两日了:马云主演的电影短片《功守道》融入太极元素,2018年春节贺岁片《唐人街探案2》融入五行元素,各大手游中以古代人物作为角色……有的人认为这不失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新颖模式,而有的人却认为此类行为更多是为了商业利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害无利。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自问:在接触这些披上现代外衣的传统文化前,我们是否已对传统文化了如指掌?认为这种形式不可行的人们,是否认为教科书式的灌输、大量史学资料的堆砌能够使民众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或者,更直接且更现实的是,是否能够像马云等人一般,至少做出二十几分钟的片子,获得破亿的播放量?
在蜂拥而至的批评中,只有少数人在认为不妥后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而更多的,只是说,而不敢做。
在自媒体时代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人们逐渐放弃了上帝赋予的两只手,转而依靠一张善于辞令的嘴,恨不得以嘴代替手,以言语代替实际的行动。
创新的受阻就是这样形成的。
不仅是单纯的没有意义的机械运动,更是意识上的静止。这是极其恐怖的。
马云作为电商界的领军人物,能够发动众多明星,拍摄这样一部富有创意且合理结合文化元素的电影短片,他就已经完成了传播与发扬的作用。而更多地,则是靠民众从中摄取精华,挖掘兴趣,从而深入了解,达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真正目的。这才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最佳融合方式。
的确,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模式背后的商业陷阱。但将其纯粹归结于营销目的,似乎有些言过其实。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的品格纯粹化,同样,我们不能将一部影片、一件文化作品纯粹化。
同样地,倘若这种模式被某些别有意图的人捕获到机遇,则的确可能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为创新而创新,为发扬传统文化而发扬传统文化,最终使传统文化沦为商业利益的摇钱树,失去其固有的内涵与价值。人们也只会用传统文化将自己伪装成文明人,麻木地享受文化作品空白的感染。
因此,归根结底,有作为才是避免教科书式文化传播和商业营销式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人人都明白事物存在两面性,人人都明白新出现的事物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想方设法去出谋划策,也不是人人都承受得住舆论的压力、现实的残酷。最简单的,就是从倾听开始,从接受开始。
点评
这是一篇别致的站队文,在一定意义上,也充当了判官的角色。绝大多数考生在态度这个点的处理上,将目光集中到《功守道》或者马云身上,而此文却将批判点放在了大众对于《功守道》的批评上。“在蜂拥而至的批评中,只有少数人在认为不妥后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而更多的,只是说,而不敢做。”此句一出,情怀尽显。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犀利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批判有何价值?这是我们不常想的,而实际上批判是为了改变,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此文之妙还在于节奏之美,全文的段落组合错落有致,句式长短随文势而变,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比如在前文中由現象提出很多人为批评而批评,缺乏建树的大众心理后,在文章第四段以一句“创新的受阻就是这样形成的”独立成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