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槑
在桂林的奇山秀水、崖壁洞府间分布着南朝至今共两千余件石刻作品,内容以山水诗文、游记题名等题刻居多,集中描绘了秀丽瑰奇的桂林山水风貌,反映了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和精神旨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方信孺在桂林石刻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人赞誉他为“桂林石刻第一人”,有人说他“寄情山水寓笔研”,也有人说他“钟情于桂林山水,为传承发展桂林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桂林伏波山上的两幅作品一直被人们所称道,一幅是于南宋嘉定八年摹刻的米芾《自画像》,另一幅是刻于还珠洞的《还珠洞题诗》。
桂林石刻第一人
方信孺是福建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一带)人,宋朝诗人,因父亲的关系,做过番禺县尉。《宋史》对方信孺的一生写得非常简略,而对其赴金谈判一事记载甚详。当时,权臣韩侂胄举兵伐金不成,派方信孺为使者与金谈判。金国提出五项要求:归还俘虏、贡献岁币、缚送首谋、向金称臣、割让土地。方信孺据理力争,不辱使命,如史书上所说:“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可是,方信孺最后一次回国复命之时却得罪了韩侂胄,方信孺报告称:“敌人的条件有五个:一是割两淮,二是增岁币,三是犒劳军队,四是归还俘虏,第五我不敢说。”在韩侂胄的再三追问下,方信孺才慢慢说道:“五是要得到太师你的头颅。”韩侂胄闻言大怒,立即将方信孺贬谪到南方。
方信孺来到桂林后,受到了桂林百姓的夹道欢迎,这得益于二十多年前其父方崧卿在桂林多行善政赢得了民心。为了彰显父亲的功绩,也为了警醒自己,方信孺重新修缮了父亲的办公场所,定名为“世节堂”,并请南宋名臣易祓书写这三个字刻于龙隐岩上。“世节”的意思就是世代保持节操,方信孺借“世节堂”褒扬父亲的节操,也表达了自己继承父亲遗志廉政为官的决心。
方信孺是在嘉定六年(1213年)春到广西的,起初做提点刑狱,不久又担任转运判官。宋朝在各路设置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四个互不统属的机构,而其中以转运使司事权较重,除经管一路财赋外,还要巡查辖境、稽考簿籍、举劾官吏,于是转运使便逐步成为了事实上的监司官。转运副使、转运判官都是转运使的副手,判官职位比副使略低。方信孺在广西提刑和运判的位子上“政简刑清,所至不扰”,能够做到不以政扰民,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样一来,当地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方信孺也可以在工作之余与亲朋好友“娱游山石”,吟诗作赋,享受美的熏陶和创作之乐。
寄情山水的诗意人生
在桂林任职期间,方信孺几乎踏遍了桂林的各处景点,尧山、虞山、七星山、伏波山、象鼻山、西山、隐山、南溪山等山川留下了他的足迹;隐山北牗洞、南溪山刘公岩、七星山龙隐岩和琴潭岩等岩洞留下了他的题刻。他筑石闸,修石堰,修复朝宗古渠,引灵溪水入阳江补充西湖水量,形成了“波光分破湖千顷,瀑影斜飞水一洼”的景象。西湖的烟波荷影衬托着远山近影,湖光山色如诗如画,恍如人间仙境。
方信孺游历桂林各景点是以一种探赏的角度进行的,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审美活动。桂林山水的灵动之美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雨脚初收鱼尾霞,满溪流水半溪花。”瑰丽的霞光、陡涨的溪水以及被雨水打落的花瓣,构成了雨后小东江的美丽景观,而且这些景色已不是纯自然的景观,它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识,景中有我,情景交融,组合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波饱微渌,斗柄函空明。方舟贯岩腹,鹅鹳相酬鸣。仰窥穹窿顶,宛转百怪呈。仅余鳞甲碎,不见头角狞。下闯清泠渊,演迤万顷澄。但同鱼鸟参,勿遣蛟龙惊。抉苔抚奇篆,倚棹看题名。”《题龙隐岩》的前两句是描写龙隐岩的自然景观,后五句则是以作者的眼光观赏景色,“仰窥穹窿顶”、“下闯清泠渊”、“抉苔抚奇篆,倚棹看题名”,在作者眼中,这些景点就是一曲无弦曲,“为君洗尘耳,唤我诗魂醒。祗愁白衣至,好句亡繇成”。
方信孺经常游览漓山(今象鼻山),游览途中必在了真和尚的住所小坐。他看上漓山旁一块幽静的空地,喜欢它的“青壁迥秀”,于是拿自己的薪水修了一座房子,叫“云崖轩”,并赋诗一首:“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曾遵月洞千岩上,更著云崖一段奇。指拭轩窗容俎豆,发挥泉石借声诗。瞿昙颇似知人意,已约梅花带雪移。”后人说云崖轩是方信孺为自己建造的别墅,但从它的功能来看,我觉得将之称为方信孺的文学创作基地更为贴切。方信孺每次来到云崖轩,便屏退随从,独自一人“伸纸濡毫”,撰述诗文。进入创作自由王国的方信孺文思泉涌,不少诗文“不移时草具”, 每当他写到得意处,往往望崖兴叹:“我平生以好山水闻名,有谁相信我是在这里写诗文的呢!”
一诗一画皆风景
在伏波山还珠洞满目琳琅的古诗碑刻和石佛造像中,方信孺于南宋嘉定八年摹刻的米芾《自画像》分外引人注目。说来也巧,方信孺来桂林做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兼转运判官之时,米芾的曾孙米秀正在他手下做幕僚,方信孺便向他借得米芾自画像真迹刻于还珠洞中,让世人都能一睹米芾那凌云御风的神采。画像神态自然,衣冠简朴,笔法流畅,写刻俱佳,在桂林石刻中弥足珍贵。米芾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诗书画印无一不精,曾在桂林做过临桂县尉。方信孺是文学家,米芾是书画家,二人可谓神交已久。多少帝王将相总想万载不朽,唯有文章千古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除了摹刻前辈画像和吟咏山水美景,方信孺也对与景点有关的一些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很感兴趣,这些传说故事往往是古人根据奇特神秘的洞景想象敷演出来的,因而对这些传说的描绘本身就体现了该景点的特色。如伏波山还珠洞,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御边,载回一船薏苡仁经过桂林时,却被人诬陷为搜刮了一船珍珠,他一气之下将所谓珍珠全部倒入漓江以明心迹,故名“还珠”,洞中一悬空垂挂的乳石相传曾是伏波将军的试剑石。对这些典故与奇景,方信孺题诗:“归舟多载小江春,重访东岩旧屐痕。插水峭崖犹有路,垂天怪石本无根。金华仙伯真知已,薏苡将军足断魂。安得北山公可作,倩渠移取向家园。”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方信孺用夸张的笔调希望北山愚公能够把桂林美景移向家乡,可见他对桂林山水的爱是多么真挚。
《粤西文载》中写道:方信孺“于桂诸山探赏屐遍,制文赋诗,曾不停思,其留存下来的游桂诗词共有十二首,抒發了其对桂林山水的真挚情怀。“落落此时意,寥寥千载心。五弦毋容绝,四海谁知音?”令人欣慰的是,方信孺在七百多年前的疑问如今已经有了答案:今天的寻常百姓已然可以尽情饱览桂林的秀美景色了,而这些热爱山水之美的人都是方信孺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