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旅行箱中的国宝

2018-10-10 09:26子非鱼
小演奏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巡乾隆皇帝乾隆

子非鱼

我国历史上执政长达六十四年的清朝皇帝乾隆曾六次南巡,即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乾隆下江南”。那么,乾隆皇帝每次巡游都会带些什么呢?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物控”,因此在他的行李箱中书画卷轴成了六次南巡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贝。乾隆皇帝每次赏完美景,兴之所至必定吟诗歌咏,在画作上留下题跋;题诗写词,留下游玩心得,由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虽身处没有自拍杆的年代,却是一位深具文艺气息的性情中人。

苏杭自古以景美名闻天下,其中尤以西湖为最。西湖佳景一直是文人吟咏、画家图缋的绝佳题材,正所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乾隆皇帝也非常喜爱杭州,孤山就有一套他的超大“别墅”——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杭州,地方官员提前一年为其整修的康熙年间建造的西湖行宫。游完西湖后,乾隆皇帝还把西湖“复制”到了北京——在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在颐和园仿建苏堤。乾隆皇帝如此钟爱西湖,词臣、画师们也各尽所能,词臣修志,画师作画,皆是为君王出游提供方便,董邦达的《西湖十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最文艺的旅行攻略

皇帝出远门必定劳师动众,行前,官员们就已经帮他预先准备好一份乾隆南巡纪程图,也就是现代人俗称的“旅游攻略懒人包”。官员们先绘制出计划的路线图,再把沿线会经过的山川名胜、衙署设施、地方沿革与史绩源流等间接资讯列在上头,连每一处休息站的距离也都算好、写清楚,让皇帝一目了然。例如《西湖志纂》就是由礼部尚书、大学者沈德潜,吏部尚书、大书法家梁诗正,武英殿编修官傅王露三人合纂的一部供皇帝游赏西湖的指导典籍。

乾隆皇帝在南巡前从未亲访江南,他对江南的所有印象与知识皆构筑在相关图籍或他人描述上。著名的《西湖十景》卷就是南巡出发前夕臣工提供给他各式江南旅游资讯的例子,虽名为“十景”,画上却标出了五十四处景点,将西湖可游处扩增至五倍以上,实为“招游”之作。乾隆皇帝在南巡前一年(1750年)的题跋显示,《西湖十景》的确挑起了他的游兴,并打算于次年春天南巡时亲自感受久闻的西湖之美,从而印证实境与画境,诗句中也流露出他对游览西湖的期待之情。

董邦达与《西湖十景》

董邦达,字孚存,号东山,富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工部及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并钦赐“紫禁城骑马”,这是当时清朝皇室给予汉人的最高政治礼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邦达去世后,乾隆皇帝特赐祭葬,谥“文恪”。

董邦达具有双重身份——重臣和画家,其为官一生仕途通达,荣耀无限。作画之于董邦达乃是副业,确切地讲,董邦达是典型的“词臣画家”。由于自身深厚的学养,其在书画一道颇具造诣,尤以山水画闻名,其画风远师“元四家”,近学董其昌、“清初四王”,作品水墨疏淡,设色雅丽,用笔轻柔,擅用枯笔,皴法松秀,重视以烘染来加强干笔勾勒皴擦之韵味,使笔墨浑然一体,文人情趣极浓。乾隆很赏识董邦达的画,甚至将他与五代著名画家董源比肩。

《西湖十景》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六册,原为册页,后不幸散失,现经藏家改装。此画是仅存的乾隆御题四开诗句于金粟山藏经纸,董邦达依照御诗绘制的作品代表了清代宫廷实景风格画的高峰。原作应为西湖十景,现仅存四开西湖景色《双峰插云》《柳浪闻莺》《雷峰西照》与《花港观鱼》。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至杭州多有御笔题诗,又经其一再吟咏,“西湖十景”几乎成为西湖名胜的代名词。董邦达曾奉乾隆之命多次绘写西湖山水,如今仅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其描绘西湖的作品就有二十余件。此作水墨四境,西湖奔放隐于闲适,婀娜出于荒率,是“国朝第一手”董邦达依御诗恭绘的上乘之作。

《双峰插云》有乾隆题诗:“高不畏风双髻垂,天衣几缕称身披。画师若与开生面,想见淡妆浓抹时。”此乃西湖十景之八,天目山余脉延至西湖分驰而成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呈环抱状俯拥西湖。古时,南北两峰为名噪一时的佛教名山,峰顶各立有佛塔,塔尖入云,遥相对峙。清朝时双峰上古塔毁圮已久,仅余董邦达所绘北高峰前灵隐寺的多重佛塔,浮空霁蔼,流云霞鹤,为画面增添佛家静穆与忆古冥思。山中流水潺潺,穿苍松翠竹,汇入西湖,洪春桥跨山涧,其畔绘康熙皇帝所建景碑亭。观赏的地点及方式均为之所变,将古时较为单纯的泛舟湖上观山与寺景,丰富成静坐山中亭观山望湖与登临佛塔俯瞰西湖。

《柳浪闻莺》有乾隆题诗:“那论清波及涌金,春来树树绿荫深。间关几啭供清听,还似年时步上林。”董邦达墨笔间绘仲春二月的西湖十景之五,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柳荫深霭,墙外村山遥现,西临西湖水面,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董邦达用细密柳丝浸染浓淡层次,体现出绿树遮蔽的清凉感,更以不画一只莺雀强调柳叶繁密,只闻莺啼清脆,不见雀鸟倩影,以柳浪桥上空待君的寂静,衬托出柳丝垂舞、碧波翻涌与鸟鸣柳浪的春动。

《雷峰夕照》有乾隆题诗:“何处高峰无夕照,斜阳此地独标名。钱王遗迹犹堪指,爱是山头塔影横。”此乃西湖十景之七,董邦达据乾隆诗忆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建雷峰塔,绘观者泛舟西湖行至夕照山,山上雷峰残塔,草木杂乱而藤萝牵引,裸露砖石砌的塔身斜曛紫烟霞照,岸边皇家竹院蔽于树后,枫榆樟松类沿“之”字形山脉蔓延至峰峦耸秀的南屏山,其上净慈寺古钟响彻山湖。

《花港观鱼》有乾隆题诗:“花家山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子须秋水悟南华。”此乃西湖十景之三,董邦达绘烟霭云腾的花家山麓,一注溪涧汇入西里湖。康熙皇帝重建庭院立于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千尾金鳞红鱼游曳池中。而董邦达不着笔墨绘鱼,只绘池岸花木繁茂,将池上曲桥下落英与锦鳞隐于花木后,吞尽花香不见鱼。

乾隆皇帝巡游西湖之时,改治钱塘水利,使“下游农田仰藉充给,年谷顺成,民物殷阜,湖山景色更觉灿然改观。士庶歌咏太平,优游化日,谓有西湖以来,未有如此今日之盛者也。”董邦达的《西湖十景》更是清代宫廷实景风格画的标杆与高峰,以文人诗韵与乾隆诗题的皇家气魄,一展乾隆盛朝的国治民安。

融情于景,彰显天人和谐

在西湖的众多美景之中,西湖十景是声望最盛的。“西湖十景”之名始于南宋,掇其源始,应肇于宋代画家。清人翟灏、翟瀚在《湖山遍览》中提到:“考凡四字景目,例起画家,景皆先画而后命意。”宋时画院画家所画的山水题名多为四字,如马远画的《柳浪闻莺》《双峰插云》《平湖秋月》、陈清波画的《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锋夕照》《苏堤春晓》等西湖景迹。因此,西湖十景在南宋后渐趋确定为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此十景基本缘湖而布,有的则踞于湖上,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吴自牧的《夢粱录》中均有记载。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西湖四十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等出现。

西湖十景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是天人和谐共处的人文景观,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猜你喜欢
南巡乾隆皇帝乾隆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乾隆帝南巡对惠山泉文化的介入干预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一路向南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TWICE AS NICE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