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坡,陈斌锋,周兴华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州 341000)
赣南的稀土成矿母岩包括岩浆岩、火山岩及近年新发现的浅变质岩,赣南岩浆活动频繁,富含稀土的成矿岩体广布,成岩时代有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1-4]。其中以燕山期为成矿母岩的主要时代,而关于加里东期成矿母岩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的垇子下(阳埠)岩体为赣南最早发现含稀土的岩体之一,岩体形成时代为加里东晚期[5]。岩体内稀土民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目前,岩体内有稀土采矿权1宗,2012年中央基金在岩体内设立谢公坑稀土普查矿区,2014年相关部委在此设立了赣南(南)国家中稀土规划区,对区内稀土矿产资源进行了普查评价。本文在上述野外工作的基础之上,对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一些认识与看法,为今后寻找同类型稀土矿床提供借鉴。
垇子下岩体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东段,与武夷山NE-NNE构造带南段的复合部位。区域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区内主要以NE向构造带为主,与区域岩浆活动及内生成矿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为燕山期形成的区域性断裂、断陷盆地及其伴生配套与低序次派生断裂所组成,具有连续成带、等距出现、东强西弱的特点。区内岩浆活动较频繁,岩体一般都富含稀土元素,加之赣南的温暖湿润亚热带气候,对形成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十分有利。
垇子下岩体平面形态呈东西向长条状,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25 km2。岩体侵入震旦系老虎塘组和坝里组中,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成岩年龄为461.1±1.3 Ma,时代归属于中奥陶世[5]。
垇子下岩体有三个岩性段,岩性包括中粒含斑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粒少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结构,矿物粒径0.6~5mm,中粒-中细粒结构,斑晶含量3%~10%,斑晶成分:斜长石和钾长石,斑晶大小5~15mm,钾长石均具较明显的卡氏双晶、格子状双晶以及条纹构造。斜长石晶形多呈自形—半自形板状,具有发育的聚片双晶和环带构造,内环为绢云母、黝帘石化,外环为绢云母化,种类为中长石-更长石。石英颗粒以它形粒状为主,普遍具清楚的波状消光,表明岩石结晶过程中受到一定应力作用,黑云母多色性明显。副矿物以稀有稀土元素矿物和钛矿物为主,但种类较少,主要有锆石、磁铁矿、赤褐铁矿和黄铁矿等。稀有元素矿物中见有磷钇矿和少量的褐铌钇矿、钍石。岩石蚀变作用较普遍,主要为白云母、钾长石化、高岭土化、萤石-氟碳酸盐化[6]。
岩体主量元素化学成分见表1所示,岩石样品SiO2含量偏低(66.36%~73.79%,平均值69.82%),碱性组分含量中等(K2O+Na2O=6.24%~7.71%,平均值7.09%),里特曼指数δ为1.67~2.04,平均值1.88,属钙碱性系列。富钾(K2O/Na2O=1.28~2.8,平均值1.65),A/CNK值=1.63~2.04,平均值1.78,为强过铝质花岗岩。综上所述岩石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岩体稀土元素丰度(191.81~211.15)×10-6,平均值199.75×10-6,高于南岭稀土成矿母岩下限值150×10-6。轻重稀土比值∑Ce/∑Y为1.69~3.67,平均值2.57,(La/Yb)N平均值为7.14,属轻-中稀土富集型。δEu平均值为0.60,铕中小负异常。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见图2,曲线呈左高向右倾斜,而右呈锯齿状,三种岩性稀土总量及特征差异不甚明显,反映出同源岩浆演化规律的一致性。
表1 垇子下岩体主量元素化学成分表(%)[6]
图1 赣南垇子下岩体地质简图
图2 垇子下岩体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
该区地貌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平缓,总体呈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之势,沟谷纵横发育。区内海拔标高145.2~370.3 m,风化壳出露标高149~297.5 m,相对切深一般小于100 m。矿区风化壳厚度一般为1.8~20 m,平均9.79 m,由于风化堆积作用大于剥蚀作用,造成山形多呈不规则的浑圆状或馍头状外貌,山坡冲沟发育,呈放射状分向四方。风化壳主要发育在平缓的山顶和山坡上,植被发育较好,在植被不发育的部分低丘地带,常见许多切沟,形成新的冲沟,风化壳遭受破坏。由于风化作用强弱不均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显示出风化岩石的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在垂直剖面上存在差异,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土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微风化层和基岩,各层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7]。
按地貌组合和沟谷切割区内划分为7个矿体,矿体走向延长一般1000~3000m,宽500~1000m,矿体厚度3.09~5.42 m,平均为4.35 m,根据参与资源量估算的124个工程统计,矿体埋深小于5米的工程有81个,埋深小于10米的有30个,埋深小于15米的有13个,以上数据说明本区稀土矿体全部赋存在地表15米之内,赋存在地表10米以浅的占90%。
矿体呈似层状沿全风化层分布,平面形态受风化壳形态的控制,矿体倾角较为平缓,山顶一般为5°~10°,沿山坡变陡为20°~30°,总体倾角较地形坡度略为平缓(图3)。矿体海拔标高为149 m(YJ52)~292.1m(YJ3)之间,矿体标高总体随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一般地势较高矿体完整性较好,反之,地势较低的地方受流水侵蚀作用而被严重破坏。
图3 矿体剖面变化特征示意图
3.2.1 矿石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残余长石、云母类组成,次为花岗岩中难风化分解的各种副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独居石、榍石和磷灰石等。矿石中粘土矿物主要有高岭土、埃洛石、水云母等,总含量为15%~40%,石英40%~45%,残余长石10~25%,云母5%左右。粘土矿物在风化壳形成过程中,是稀土离子的良好载体。
3.2.2 矿石稀土含量变化特征
矿区共采集样品2024件基本化学样品(含槽探样品99件),最高SRE2O3品位0.160%,最低SRE2O3品位0.004%,其中SRE2O3品位大于0.035%,小于0.05%的样品有197件,占样品总数的10.23%,大于0.05%的有290件,占样品总数的15%,说明矿体品位相对较集中于工业矿之间。单工程样品品位在0.035%~0.121%之间,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28.33%,说明品位变化较均匀。
矿体品位在平剖面上也有一定的规律。稀土品位在平面上的变化,稀土品位变化主要与母岩岩性、地形地貌的变化有关。一般而言,稀土品位高低与粘土类矿物含量成正比,粘土类矿物含量愈多,稀土品位相对较富;就单个微地貌特征来说,山头、山脊处的稀土品位一般较高,往山坳、山脚处稀土品位逐渐变低直至为非矿。稀土品位在剖面上表现为地表品位低,向下升高,而后逐渐变低的大肚子形[8]。
3.2.3 矿石配分类型
矿区矿石浸取相配分采用见矿单工程组合分析,19件样品ΣYO平均值43.24%,Y2O3的配分平均值28.12%,Eu2O3的配分平均值0.79%,La2O3的配分平均值25.55%,平均属中钇中铕轻稀土配分类型。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形成,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是基础,包括原岩稀土元素丰度、稀土矿物种类和构造,外因是必要条件,包括地貌、气候、表生作用和物理化学环境等[10]。
(1)构造对成矿的作用
构造除导致成矿母岩生成并控制其分布外,在表生成矿作用中,主要起切割母岩,极大限度地增加岩石表面积,为水化学作用、元素的转移提供大量通道。
(2)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
在母岩中虽含有几种稀土矿物,但提供形成离子交换吸附稀土物质来源的,主要是原岩中易溶、不稳定的稀土矿物。风化壳中稀土矿物种类少、晶形不完整,说明原岩中稀土矿物,除难溶的独居石外,大都变为稀土离子而转入矿石中,这是矿石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提供吸附稀土来源的矿物还有钾长石,以类质同象或固体分散相存在于钾长石中的稀土,随钾长石的大量解体而释出。
(3)离子吸附状态的研究证明,高岭土类粘土矿物是吸附稀土离子的主要吸附矿物,铝过饱和富碱的原岩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原岩经风化形成了大量高岭土类粘土矿物,使稀土离子得以吸附其上,富集而成矿。因此,矿床的形成与高岭土类粘土矿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4)垇子下岩体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多雨、植被发育,花岗岩风化是在H2O、CO2及有机酸等作用下进行。这些弱酸性水溶液有利于长石风化形成粘土,有利于稀土矿物分解。解离出来的稀土阳离子随水向下迁移,最终被粘土矿物吸附成矿[9]。
垇子下岩体被区域各组断裂、裂隙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在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等作用下,原岩逐渐解体,原岩中的稀土矿物也随之分解,大部转为离子状态,进入天然水中,不断向深部渗透。在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弱酸性(pH值5~5.5)水介质条件下,原岩中钾长石高岭土化,具高原子价高原子价和高原子量的稀土离子赋有强的交换“势”,其与高岭土相遇,便交换早已被吸附的其他阳离子而固定其上。岩石风化后会从水中和空气中吸收一些等,形成弱酸或铵盐,把已吸附的稀土离子交换析出,随水向下运动逐渐富集成矿。
综上所述,矿床类型为以表生风化作用为主,构造、岩石等条件为前提的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