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党琦,辛 龙,宋小宏,何艳芝,谢喜红,罗天凤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石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可塑、耐高温、导电、润滑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化学、电器、军工等领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区域上已发现敖包山、大敖包沟、白台沟东、红柳峡北、独山子南、大案盆沟、梧桐井等石墨矿产地多处,与白石头沟石墨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机理相同,并与小敖包沟西铅锌(铁、石墨)矿、掉石沟铅锌(石墨)矿、土达坂铅矿属同一成矿带,找矿前景极好,有望建成西部大型的石墨勘查开发基地[1]。
勘查区位于祁连造山带与敦煌地块的交接部位,阿尔金大断裂近东西向在其南侧穿过,构造发育,侵入岩呈带状沿断裂展布[2]。区域上地层以阿尔金大断裂为界,北属塔里木地层区塔南地层分区,南属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北祁连地层小区,区内出露主要地层有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岩群(ArPtD)、新近纪苦泉组(Nk)(图1),其中敦煌岩群(ArPtD)属塔南地层分区,为一套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组合,属结晶基底岩系,分布于阿尔金大断裂以北的红柳沟-白石头沟一带,区域上仅出露A、B两个岩组,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层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性组合为片麻岩、片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石英岩等,其中B岩组是红柳峡—白石头沟一带石墨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区域构造明显受阿尔金大断裂控制,主要有褶皱、断裂、片理、片麻理等,其中东西向和北西西向褶皱、断裂最为发育。敦煌岩群总体上构成红柳峡复式向斜,轴向近东西向,南翼倾角60°~70°,北翼倾角50°~60°,两翼均有不同规模的次级褶皱,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次级褶皱有金场沟向斜、梧桐沟背斜、梧桐沟向斜、土达坂向斜,部分石墨矿体空间展布、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断裂构造有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北东东向3组,北东东向断裂主要是阿尔金大断裂的一部分,为地壳深部的岩浆气液及岩浆侵入提供了良好通道;北西西向断裂是阿尔金断裂带的次级构造,是区内铅锌、铁矿的主要控矿构造。
区域上岩浆活动较强,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区域北侧,整体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域地层、构造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主要侵入体有石包城北英云闪长岩体、金场沟二长花岗岩体;脉岩不太发育,主要有辉绿玢岩脉、闪长玢岩脉、伟晶岩脉。
勘查区地处阿尔金大断裂北侧一隅、梧桐沟背斜北翼,敦煌基底杂岩隆起带,出露地层简单,褶皱较为发育,侵入岩不甚发育,仅有零星脉岩侵入。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岩群B岩组和第四纪全新统(图2)。其中敦煌岩群B岩组(ArPtD2)几乎分布于整个勘查区内,总体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是石墨矿主要赋矿层位,总体南倾,倾角50°~75°;层间次级褶皱发育,致使地层局部倾向南西、北西,地层在转折端具明显“加厚”现象。岩石普遍遭受中—深程度的变质作用,其岩石组合为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黑云石英片岩、含石墨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矿体主要赋存于含石墨大理岩和含石墨黑云石英片岩中。
图1 白石头沟一带区域地质矿产简图
图2 白石头沟石墨矿区地质简图
勘查区位于梧桐沟背斜北翼,受阿尔金大断裂影响和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层间褶皱、挠曲、片理及片麻理较为常见。褶皱构造以倒转同斜背斜和倒转同斜向斜为主,轴向北西—南东向,大理岩型石墨矿体空间展布、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使部分矿体、地层呈“S”型(图2),并具拉伸变薄、转折端增厚特征;断裂构造不发育、规模小,对矿体影响较小。
勘查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仅有少量斜长伟晶岩脉、石英脉分布,规模较小,脉体走向一般为70°~100°,脉宽0.5m~20m,长20m~200m不等,部分脉体截穿矿体,对矿体有一定破坏作用。
勘查区变质岩分布广泛,主要为敦煌岩群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通过红柳峡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特征、锆石U-Pb年龄研究[3],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温度达550°~780℃,压力0.3GPa~0.9GPa,典型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角闪石-透辉石-斜长石,表明敦煌岩群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变质程度高。
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勘查区内共圈出石墨矿体33条,其中石英片岩型矿体18条,大理岩型矿体15条,相较而言,大理岩型石墨矿石品质高而鳞片小,矿体形态复杂;石英片岩型矿石品位低鳞片大,形态简单[4]。
大理岩型石墨矿体主要赋存于敦煌岩群B岩组含石墨大理岩中,矿体长100m~780m不等,单工程平均厚度为1.45m~28.74m,矿体平均厚度2.26m~28.74m,单工程(固定碳)平均品位为3.21%~15.15%,矿体(固定碳)平均品位达3.21%~10.83%,品位变化系数为41.77%~46.17%,较为稳定。受褶皱影响变形强烈(图2),局部呈“S”形,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向深部产状有变缓趋势(图3),并具有“上厚下薄、上富下贫”的特征。矿体总体倾向南西,倾角56°~78°,顶板为含石墨大理岩,底板为斜长角闪岩、黑云石英片岩,夹石较少,围岩蚀变主要有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等[5]。
石英片岩型石墨矿体主要赋存于敦煌岩群B岩组含石墨石英片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北东—南西向展布,总体倾向南东,倾角61°~76°,矿体长50m~730m不等,单工程平均厚度为2.57m~24.04m,矿体平均厚度2.07m~22.43m,厚度变化较大,厚度变化系数为16.48%~130.46%,总体上“西厚东薄”;单工程(固定碳)平均品位为3.25%~5.84%,矿体(固定碳)平均品位达3.19%~5.84%,品位变化系数为22.13%~35.64%,矿石品位稳定;顶底板围岩均为含石墨石英片岩,无明显界线,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黄钾铁矾化[6]。
图3 白石头沟石墨矿10勘探线剖面简图
矿石自然类型有大理岩型、石英片岩型两类。石英片岩型石墨矿具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石墨,含量约3%~8%,呈细小鳞片状,片径约0.08×0.1~0.3×1.1mm±,大于0.147mm±(100目)的石墨占总含量的55%以上,几乎无小于1μm的石墨,工业类型属晶质石墨矿石,脉石矿物主要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含少量泥质、碳酸盐集合体及赤褐铁矿;大理岩型石墨矿石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石墨,含量约3%~25.31%,平均含量10.90%,片径约0.05×0.08~0.25×0.7mm±,多呈0.1mm~0.3mm的单体半定向排列,大于0.147mm±的石墨占总量的60%±,几乎无小于1μm的石墨,工业类型也属晶质石墨矿石,脉石矿物主要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少量泥质、云母及石英。
矿石化学成分简单,除有用化学组分C(固定碳)外,未发现任何伴生有益元素,有害组分SiO2、Al2O3、Fe2O3含量偏高,其中SiO2含量40.64%~75.16%,平均56.80%,Al2O3含 量7.35%~10.34%, 平 均7.54%,Fe2O3含 量1.76%~8.23%,平均4.63%,但根据选矿试验报告,有害组分对选矿和精矿的提纯、深加工影响不大。
在认真分析前人科研和地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勘查成果,认为白石头沟石墨矿属沉积变质型。主要特征为。
(1)石墨矿主要赋存于敦煌岩群B岩组中,是一套典型的变质沉积岩含矿建造,含矿岩石为含石墨大理岩、含石墨石英片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围岩一致,矿层严格受层位控制。
(2)石墨呈显微鳞片-鳞片状较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间,部分石墨集合体沿层理、片理呈条带状产出,局部原生矿石中见原生层状构造;且矿石中SiO2、Al2O3、Fe2O3含量较高,而Na2O、K2O、MgO含量低,围岩蚀变弱,沉积特征明显。
(3)含矿岩石经区域变质,温度、压力不断增大,变质程度由浅入深,岩石中碳质重结晶,碳质相对富集成石墨;后期区域岩浆侵入,围岩温度进一步升高,致使石墨再次重结晶、富集,石墨鳞片增大,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石墨矿床。
(1)矿体赋存于敦煌岩群B岩组含石墨大理岩、含石墨石英片岩中,严格受层位控制,故含石墨大理岩、含石墨石英片岩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2)大理岩型石墨矿顶板一般为含石墨大理岩,耐风化能力弱,底板为斜长角闪岩或黑云石英片岩,耐风化能力强,因顶底板围岩耐风化能力差,矿体出露位置易形成负地形,故含石墨大理岩底部负地形处是找矿有利部位。
(3)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强烈地段,含石墨石英片岩中固定碳含量高,在地表形成较明显的“黄带”,是寻找石英片岩型石墨矿的直接找矿标志。
(4)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具备“低电阻高极化”的电性特征,使用电法等物探手段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白石头沟石墨矿属沉积变质型矿床,含矿地层为敦煌岩群B岩组,含矿岩性为含石墨大理岩、含石墨石英片岩,矿石自然类型有石英片岩型和大理岩型两类。通过初步勘查工作,矿床储量规模已达中型,但含石墨矿化带沿走向仍未完全揭露控制,石英片岩型石墨矿体深部未能验证。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区内石墨矿物量有望突破100万吨,达到大型规模,且区域上石墨矿化带(敦煌岩群B岩组)长约40km,目前已发现石墨矿产地多处,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