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大明 周远兴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模式,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模式融合于各个领域,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广大毕业生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困局。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充分发挥这种新模式的优势和效能,助推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一)基于“互联网+”环境,开发和使用信息化就业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化时代下,我们需要按照当前学生的特点,开发和使用多种信息化工具,提高就业工作质量。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学徒制”的不断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就业工作,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具,并不是指单一的就业信息网站或就业管理系统,而是由网站和多款现代流行应用网络工具组合形成。其中应该包括就业信息网、就业管理系统、网络工具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号、专项QQ群、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招聘会管理系统等若干个分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分子系统组合起来,形成合力,相互配合,了解并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多种网络手段,分层解决不同难度就业问题的方式,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深度。
第一,开发和使用信息化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园就业管理系统及其配套手机端APP程序。该系统应综合服务于学校管理者、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通过此系统,就业指导中心能够及时发布各类就业指导信息、招聘会信息、毕业生信息等,并实现网上签约管理的功能;分管校领导可以实时查询就业方面的各种统计报表及分析数据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决策;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这些渠道和手段,方便、快捷地进行招聘信息发布、毕业生信息查询等操作;学生能够查询各类职位信息,并在网上完成求职过程;系统的各注册用户之间均能方便地进行沟通、联系。其中,手机端的就业APP程序非常重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无法回避的是现在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APP程序能够吸引高职学生更多地使用系统,使“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充分得以发挥。
第二,直接使用或购买成熟的工具和软件,为就业工作服务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生常用的手机应用,我们可以通过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流行网络交互工具开展就业工作。使用这些工具,一方面可以对特定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对就业困难群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并结合历史数据,根据统计结论,在大量招聘信息中筛选合适信息提供给该群体或个人,真正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有针对性的帮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得到相应同学的反馈,如某实习基地实习同学群,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实习情况,有问题及时提出,这种良好的信息沟通,有助于学生更稳定地实习学习。在高职院校“实习、就业一体化”的背景下,这对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第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有效地开展就业工作。大数据监控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和优势所在,通过监控可以清晰掌握就业工作开展的效果,为高职院校下一步工作计划制定和工作开展提供重要参考。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者要想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去获取所需的就业信息,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收获,就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涉及数量和质量问题。数量方面可以从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覆盖占比来衡量,即就业指导覆盖率。质量方面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學生对于就业指导的满意度,二是参与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活动的收获,即从有效性进行衡量。目前,一些就业系统已经可以实现大数据的采集。同时还可以通过留言功能,让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活动进行批评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座谈会、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对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进行评价和建言献策。总之,有预约、有精细化管理、有监控,形成活动管理的闭环。
(二)基于“互联网+”,积极开展多方位就业指导
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进校报到起就开始进行,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多方位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素质,掌握求职技巧。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多种信息化工具,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能通过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管理系统等多种方式接受就业指导、获取就业知识、咨询就业信息,从而得到良好的就业教育。
第一,高职院校应开发并投入使用好《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网络课程或在线共享资源课程。这样,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能在课堂之外,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经常有实习实训任务的高职院校学生非常有利。
第二,高职院校应发挥就业中心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通过就业中心公众号,学生能够随时查询到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的内容;学校也能根据情况向关注的同学推送相应信息;通过公众号,学生还能与就业中心进行互动,这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三,高职院校应投入使用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及其APP。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生命价值。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职业兴趣的测定与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从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高职院校学生从入校开始可以在线多次进行测试,以此不断定位和调整。特别在高职第三年实习半年后,无论学生在哪里实习,都能再进行一次测试,从而对未来的职业做出最合理的判断、规划和选择。
二、基于“互联网+”,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高职学生本身定位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手段,理论教学以 “够用”为标准。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一) 推进就业教育宣传活动
目前,高校就业教育活动形式众多,其中专家、优秀毕业生的各类讲座,非常吸引同学们。但由于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每次讲座参与同学是有限的。在“互联网+”模式下,在征得专家许可后,可以将其讲座视频发布在就业平台或微信公众号上,同学们可以随手通过手机或电脑观看,大大提高就业讲座的影响力。其他多种就业教育活动,也都可以增加网络推广模式,从而推进活动效果,扩大受众面。同时,各种就业知识,都可以放在网络平台,供同学们随时随地查询。另外,传统方式下,每次活动结束后,对效果的评估手段比较单一,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问卷调查、微信公众号投票等多种方式,获得学生有效反馈,及时改进相关工作,力求就业促进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 推动科技创新活动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检索,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料检索、收集、筛选和整合,通过各类网络载体,学生可以方便、准确、大量地进行资料检索,从而根据自身的需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有大量的各类专业贴吧,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发帖子向高手求教,寻求解决途径,锻炼他们直面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料库,为自身发展解决问题,这就实现了我们人才培养的目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
(三)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具体实现路径有以下两点:
第一,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职院校可依托微博、微信、APP应用等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注重利用互联网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碎片化、互动化、交互性等手段让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利用淘宝、京东、拍拍、微店等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这些平台的创新创业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参与性,真正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
第二,基于信息化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职院校将信息化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整合。比如现在学生基本都会带手机进入课堂,有时甚至玩手机游戏,教师可尝试给定任务让学生通过手机查找资料;也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或微信公众平台点名、布置作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搜集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为学习素材;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纳入教学内容;多邀请创业成功者、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好每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等比赛。鼓励高职学生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结合互联网资源开放条件,开展各种技术创新,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互联网+”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就业工作要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
现在高职生基本都是“95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就业相关工作,就要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特点,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学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从职业规划到就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目前很多学生已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只要能连接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即时接受并阅读各类消息,还能参与就业信息的传播、反馈、点评。将手机应用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满足了学生对于信息及时性、交互性及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就能增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参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第三年在外实习,通过手机及时学习和掌握就业信息,是他们在当前形势下的必由之路。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干预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
95后大学生群体普遍注重个性,擅长表达,富有进取心,但是抗挫能力也相对较弱,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容易发生焦虑、失望、无助等心理反应,产生沮丧的情绪。在面对就业压力和困难时,此种心理反应更加强烈,需要及时得到疏导和干预,以化解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否则,容易对学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克服就业心理危机也应当是高职院校当前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这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可以把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方法与网络就业指导这种新模式结合起来,创建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快速、便捷、交互、支持、反馈等功能在就业心理危机中进行有效干预,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速度快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情况,为他们提供求职就业的技能技巧、就业心理辅导以及招聘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达到有效干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的效果。“得时者昌,失时者亡”,“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同时,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素质及就业心理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应该针对这些变化,对学校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加以完善,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中不仅仅只是强调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并引导他们展开互联网创业活动,还应该采取一定必要手段帮助其缓解或克服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树立他们在就业方面的自信心,以较为开放的心态更好地融入且适应“互联网+”时代,增强自身的能力和职业所需的素养,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真正克服就業心理危机。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要正确认识并善于运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抓住机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样如此,必须直面“互联网+”给传统就业工作模式带来的冲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结合职业类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通过合理使用各种信息化平台和工具,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和相关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式就业服务,打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品牌,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的双丰收,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6年一般课题“发挥专业特色引导高职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DGZ16Y011)。]
参考文献:
[1]兰顺东.“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导刊,2015(11).
[2]吴文广.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3(7).
[3]王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12).
[4]殷莺.“互联网+”时代学生就业指导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
[5]肖丹儿.“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俪人:教师,2016(10).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