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军
摘 要: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制造业出口要向产品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贸易出口要实现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的发展。为克服高龄、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压力、人力资本不足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等劳动力老龄化对中国出口供给侧改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要努力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与高龄劳动力就业协调共进发展的新局面,合理引导就业流向,有效扭转人力资本错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创新的促进作用,积极培育引资引智新优势。
关键词:劳动力老龄化 出口 供给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大力承接跨国公司转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国内“人口红利”与跨国生产资本实现有效结合,中国得以快速融入国际分工,成功地扩大了出口规模。但是这种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外贸发展模式如今面临国内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导致的适龄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致使中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无法继续以其主导中国出口的发展。
因此,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战略、对出口商品供给结构进行调整,这既是顺应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侧重点由扩大需求转向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需要,也是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及进一步扩大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必然选择。
一、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中國出口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一)制造业出口商品要改变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末端生产环节的状况,实现向高端生产环节的攀升。尽管从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来看,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已得到大幅度的优化升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通过承接产品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参与国际分工,所以中国制成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依然比较低,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建立在低成本所带来的低价格基础之上。劳动力老龄化所导致的适龄劳动力减少、加工组装的效率降低及工资上升等使中国通过承接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发展出口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因此,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环节实现攀升,使制造业商品出口结构由最终产品为主向中间产品为主转变,既是中国制造业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二)服务贸易既要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和比重,更应注重新兴服务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从服务贸易出口的构成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依赖旅行、运输、加工服务及建设等传统服务业,而以知识产权使用费、金融服务及维护和维修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规模则比较小。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面临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双重任务,以适应世界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劳动力老龄化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禀赋变化。原因在于服务业并不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服务业从生产要素密集度来看则表现出较高的资本、知识及技术等密集性特征,简单、重复性劳动投入则要求较少,甚至不需要。因此,大力促进新兴服务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出口,不仅可以突破劳动力老龄化所导致的适龄劳动力减少、用工成本上升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削弱效应,实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价值链的高端化,而且可以有效适应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拉动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发展。
(三)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的发展。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再加上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严重约束,劳动力老龄化致使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大幅削弱的背景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有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更低生产成本和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双重挑战的必由之路。为此,要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引领,大力鼓励创新,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坚实的产业基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和出口规模的提升。
二、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出口供给侧改革的困境
(一)中国出口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困于高龄、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拖累。无论是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还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都会增加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压缩对加工、组装等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依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当前我国老年劳动力年龄人数达到4.18亿,约占劳动年龄总人数的42.2%,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南下“打工潮”中的青年劳动力和中年劳动力除年龄已超过64岁成为非劳动力的之外已基本上全部进入老年劳动力行列。数量庞大的老年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低、技能水平低和年龄偏大导致适应性下降等原因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冲击者,结构性失业将成为老年劳动力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出口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如何稳定庞大的老年劳动力群体就业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劳动力老龄化致使出口供给侧改革所需的人力资本不足。一方面,中国劳动力老龄化过程中没有积累起足以支撑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调整的人力资本。除接受教育、职业培训等之外,人力资本获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因此,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提高一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具有积极效应。但中国出口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承接跨国公司转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开展加工贸易实现的规模扩张,长期的流水线加工组装作业只是提高了劳动者简单重复性劳动的熟练程度,劳动者从中获取的知识、技术及管理等则相对较少,我国出口传统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力老龄化在削弱低成本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也没有为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占劳动力较大比重的大龄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比较短、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难度。同时,职业剩余年限较短以及收入增加总量较少等也致使高龄劳动力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不强。所以通过采取对高龄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等教育措施为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本也会收效甚微。
(三)劳动力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创新的发展,不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实质上是出口国产业结构、外贸发展模式转变的外在表现。劳动力老龄化决定了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不仅是支撑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而且决定着我国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因在于不仅产品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生产环节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型生产环节和产业,其发展基础和竞争力依赖于创新的程度,同时,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普遍应用要求服务业也需加快创新步伐,技术工艺、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成为新形势下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决定因素。由于上述创新主要属于知识密集型创新而不是经验依赖型创新,是取决于创新者的知识是否处于技术前沿与较强创新动力的根本性创新。原有知识老化、对新知识的接受动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强以及因剩余从业年限较短、获利较少所造成的创新动力弱化等因素的存在,高龄劳动力不是推动根本性创新的最佳年龄群体。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年龄也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
三、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促进中国出口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与高龄劳动力就业协调共进发展的新局面,为出口供给侧改革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和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产业转型升级要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避免“一窝蜂”式的全面展开。出口结构调整所需的产业转型升级应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省份以及大企业为主体,其他省份和中小企业应侧重于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互相支撑的产业体系,既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也可以为高龄劳动力就业提供产业空间;其次,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及产业向中西部省份的跨区域转移。促进产业在国内的跨区域转移。一方面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腾笼换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延长这些产业在国内的生命周期解决高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引导就业流向,有效扭转人力资本错配,克服我国出口供给侧改革的人力资本瓶颈约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我国人力资本总量已非常可观。为使我国人力资本增长对产业转型升级、出口供给结构调整产生应有的红利效应,必须纠正市场机制调节导致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通过实施多重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向生产性行业聚集。为此,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高学历、高技能等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简化落户手续办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及奖励力度,实施具有行业差异的人才引进福利待遇政策。
(三)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创新的促进作用。首先,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要坚守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应侧重于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其他类型的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次,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要由人才培养和就业向科研合作拓展,尤其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更应如此。校企之间紧密的科研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攻克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再次,调整优化高校科研评价标准。改变过于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评价标准,要突出强调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及现实应用价值与效果,使高等院校科研创新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培育引资引智新优势,吸引先进生产环节、研发机构向中国转移以及海外人才来中国就业创业。国内客观经济条件的改变及我国出口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决定了我国外资利用战略必须进行调整,坚持深化改革,创造透明、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创建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现我国引进利用外资的优势由低成本、优惠政策向优良的营商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转变。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程度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以及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不仅可以直接改变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而且可以通过出口溢出效应带动内资企业出口调整对中国出口结构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和事业平台、高额的薪酬待遇、优越的生活条件及便利的出入境手续办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及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就业,强化我国出口供给侧改革的人力资本基础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有鑫,赵雅婧.劳动力年龄分布、老龄化趋势与出口比较优势 [J].西北人口,2013,(6).
[2] 印梅,陈昭锋.人口年龄结构、人力资本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J].当代经济管理,2016,(12).
[3] 張为付,戴翔.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改善了吗?—基于改进后出口上游度的再评估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4).
[4] 姚东旻,李三希,林思思.老龄化会影响科技创新吗?—基于年龄结构与创新能力的文献分析 [J].管理评论,2015,(8).
[5] 高越.人口老龄化影响了科技创新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7).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