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松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第二中学 222300)
随着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理念的出台,这就给中学的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学物理教师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了使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取得教学成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之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下边这几条是我近20年来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一点体会,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所帮助.
疑,既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又是获取新知的向导.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在物理学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处于“心欲通而未得通 ,欲言而不能言”的境况,创造积极的思维情景,不断调动学生的进取状况,使之进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例如:一支点燃的短蜡烛和一支点燃的长蜡烛放入密闭小玻璃和大玻璃容器中,问哪一支先熄灭?学生先猜想,然后看实验现象,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不是同时熄灭?为什么不同容器中长短蜡烛熄灭又不同呢?这就强烈刺激了学生的思维细胞,追根溯源茅塞顿开获得探究过程激情和成功后的喜悦.
诙谐幽默、趣味性的生活事例,也是激起学生强烈探究欲望的有效教学手段,更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物理到生活再回归社会,从而体现物理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如:浮力一节中的阿基类德原理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下水”现象相联成趣.生活中的“下水”现象比喻人无定力不能自控,造成生活坠落,甚至违法犯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下水”现象,我们知道人从岸上逐渐走入水中,浮力逐渐增大,对河底的压力逐渐减少,也就是生活中所说的定力,越朝河中走,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就越弱,甚至失控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物理学中的“下水”现象,从生活中的“下水”现象激发学生思考物理学中的“下水”现象,学生乐于接受.
好题能给人以兴奋和愉悦,给人以启迪智慧和明白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对题目进行适当地变化、引伸,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整体性、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
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木块,均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C).
A.铁块大 B.木块大 C.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变换条件:(1)将“体积相等”改为“质量相同”,则答案为:
(2)将“浸没在”改为“浸在”,则答案为:
(3)将“浸没在”改为“投入水中静止”,则答案为:
(4)将“浸没在”改为“投入水银,静止时”,则答案为:
不断变换条件,刺激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善变还表现在困则变,变则通,如:一根长2米的均匀木棒,重20牛,在一端竖直向上的力的作用下,从水平位置拉至竖直状态,问拉力做多少功?用常规解法W=F·S无法算出,因为力的大小一直在变化,则就需要变,改变思维模式,另谋它法,在此过程中重力大小不变,重心上移距离为1米,可等同为克服重力做功,即:W=F·S=G·H=20 N×1m=20J.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抛出容易混淆的问题,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争辩,可引发学生思维,特别对易出错的问题,争辩空间比较大的问题可以让相互辩论,在辩论中逐步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能力.例如:在纠正“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学生对书包做功”这一错误观点时,教师列出学生对书包有力的作用,书包也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对书包做了功,我的这一判断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举证进行辩论,其中学生可能涉及到受力分析,涉及到做功概念及条件.主要从受力分析(即二力平衡)说明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匀速水平运动说明在水平方向上书包不受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书包不做功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
善意的激将能极大地刺激个性强的学生,从而激活他的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及时地评价、鼓励学生能重新帮学生打开思维的窗户,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获得体验知识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学生对趣味实验的高度关注性. 学生也想体验成功的快感,他会主动去尝试,去动手操作.从生理学上我们不难知道,加强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智力发育. 而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愿望,为今后进一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电学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家中楼道灯为什么上下两个开关都能控制它.学生对这个生活实际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以前我们接触的都是只有一个开关(一个地方)控制一盏灯,而现在可以在不同的两个地方都能实现对灯的控制,在生活上也方便了许多,学生从心底里也想掌握这个技术,那么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也就被激发了. 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一方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从有为中品尝快乐的滋味,进一步激发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掌握.我想物理学的教学将不再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教学的成绩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