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梅 杨 红
(1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16年,新疆畜牧业总产值653.15亿元,比上年增长5.4%,约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2%,其中,猪肉产值约为123.7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8.94%,生猪产业是新疆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全区的生猪产业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猪肉产量从2011年29.80万吨增加到2017年35.8万吨,增长20.1%,年均增长3.1%; 出栏猪从2011年 411.94万头到 2016年471.01 万头,增长 13.3%,年均增长 2.72%。 全区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持续增收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新疆生猪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是其发展情况具体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尚需深入分析。
1.生产条件。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具有光热、水、土等自然优势资源,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年产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为生猪生产提供了充裕的饲料来源。根据历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截至2016年底,新疆小麦种植面积为1289.38 千公顷,同比 2012 年增长 18.55%;玉米种植面积为918.68千公顷,同比2012年增长7.36%;棉花种植面积为2154.91千公顷,同比2012年增长25.23%。农作物被广泛应用于饲料生产加工,据统计,2016年全区拥有饲料加工企业216家,饲料总产量达172万吨,较2010年增长24.6%[2]。丰富的饲料资源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生猪养殖规模。由图1可知,近五年新疆生猪年底存栏量呈增长趋势,其中,2013-2014年生猪存栏量涨幅最大,从274.72万头增长到303.60万头, 增长10.5%,2015年存栏量较2014年降低3%,2016年存栏量略有增长。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网显示,2017年,全区的猪禽规模养殖(生猪年出栏头数100头以上)比例达到65%[3],其中,生猪合作社有374家,比上年增长15.79%,生猪合作社发展迅速,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图1 2011-2016年新疆生猪年底存栏数
3.空间分布。由于全区14个地市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此利用2016年生猪存栏格局指数(格局指数=某地市A时期生猪年底存栏头数÷同期全区生猪的年底存栏头数×100)分析全区生猪养殖空间格局特征,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2016年新疆各地州空间格局图
由图2可以看出,昌吉州(19.8)、伊犁州(28.89)、巴州(14.94)三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超过10,且这三个地区的格局指数总和为63.63,是生猪主产区;其次塔城(7.96)、阿克苏(7.78)、喀什(6.25)三个地市格局指数在 5~10之间,属于生猪中产区;乌鲁木齐(3.16)、克拉玛依(2.83)、哈密(3.84)、 阿勒泰(0.47)、 博州(1.81)、 克州(0.12)、和田地区(0.76)和吐鲁番地区(0.78)格局指数均小于5,属于生猪少产区。综合来看,生猪主产区主要位于北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北疆有适合发展生猪产业的饲料以及人力等资源,且消费人群相对较多。
生猪的屠宰加工作为生猪产业链的中游环节,是生猪产业上游生产养殖、下游市场销售的重要连接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据统计,新疆现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48家,包括生猪定点屠宰厂约20家,其中,年屠宰量达100万头的规模化屠宰加工厂2家;其余是半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低(简单分割)的中小型屠宰企业,其年屠宰量1500头~1万头不等。
1.生猪价格。由图3可知近五年全区生猪价格波动情况,2014年生猪价格最低,2016年生猪价格最高,2016年全年生猪均价为 17.84元/千克,与2014年相比增长31.56%,2017年生猪价格呈现出下滑的趋势。2014年和2017年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是养殖户增多,母猪存栏量大。2016年生猪价格攀升的原因主要是生猪出栏量的整体下降,这主要是由当年繁育母猪数量减少,生猪疫病爆发导致的仔猪高死亡率引起的。
图3 2013年-2017年新疆生猪市场收购价格
图4 2012-2016年新疆城镇、农村人均猪肉消费量
2.人均猪肉消费量。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反映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图4是2012年到2016年的全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年均猪肉消费量,以2014年为界限,近五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呈现两个梯度发展。第一梯度:2012-2014年城镇和农村猪肉消费量呈递增趋势,2014年猪肉消费量最高,城镇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为7.47千克,农村年人均消费量为1.89千克。第二梯度:2014-201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猪肉消费量呈递减趋势,其中,2016年城镇年人均猪肉消费量是近五年来的最低,为6.27千克,比2014年下降16.06%。再从城镇年人均猪肉消费量和农村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两条折线对比可知,农村居民猪肉消费量与城镇居民猪肉消费量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居民最高猪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最高猪肉消费量的3.95倍,农村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小,可能的原因是:猪肉价格高,替代品(鸡肉)价格低,以2016年鸡肉市场价格和猪肉市场价格为例,调查显示,2016年7月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的鸡肉价格为15元/千克,同期猪肉价格为25元/千克,鸡肉价格更便宜,居民极有可能选择鸡肉作为替代品;再者近几年来全区的猪肉总产量虽每年都有增加,但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猪肉的供给侧问题可能限制了市场的消费。
3.养殖效益。新疆畜禽检测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规模生猪生产成本与2016年相比减少151.52元,减幅9.28%,物质和服务费减少123.35 元, 减幅 8.48%, 人工成本费减少 28.17元,减幅15.76%[4]。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调查显示,2017年玉米均价1.71元/公斤,生猪市场收购价格 14.07 元/公斤,计算可得猪粮比①猪粮比: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猪粮比为6∶1时,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当猪粮比越高时,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亦然。为 8.2∶1,高于国家6∶1的盈亏平衡点。假设养殖户当年生产饲料来自上年存储,其饲料成本可按上年价格计算,可得出新疆2017年生猪成本为12元/公斤~13元/公斤,如果生猪市场收购价格在此范围内,养殖户可保本。2017年新疆生猪出售均价为14.07元/千克,高于上述保本价,整体来看,新疆生猪养殖处于盈利状态。以生猪平均毛重110公斤计算,仔猪自繁的养殖户可获得利润为200元/头~300 元/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美丽中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环保立法,生态问责”。在生猪产业链中,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是最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的环节。在生猪养殖环节,大部分散养户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没有能力配套相关处理设备和实施有效的处理方法,导致环境污染;一些合作社、养殖(场)为节约生产成本,虽有配套污水处理设备、沼气发酵池等,但并无使用,直接将污水外排或将粪便暴露在空气中。根据相关资料,一头生猪日均排放粪便5.1千克,排污3千克,一年可产生粪尿2吨左右,产生污水1吨左右,且含有大量的氨、氮、磷、有机碳等废气污染物[5]。2017年,新疆生猪存栏量为297.44万头,全年生猪养殖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约为11.78万吨。据笔者调查,大约40%养殖户未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生猪养殖环节极有可能导致土地、水源、空气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屠宰加工环节,相当比例的屠宰企业尚未安装污水处理设备或是为节约成本不使用设备,将污水、污物直接排放。屠宰加工带来的血污、内脏杂物等含有大量碳、磷、重金属等,严重污染水源和土壤。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区从事畜牧业生产人数16852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3%,大专及高中学历占比为42.92%,初中学历以下占比为 54.41%,养殖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由于生猪养殖工作具有“脏、累、繁琐”的特点,年轻人极少从事生猪养殖,大多数从业者是年龄40岁以上的中年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养殖者接受或学习养殖技术和防控疫病的能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管理水平较低,获取市场有效信息滞后。
生猪养殖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特征。一方面,生猪疫病种类多,发病率高,如蓝耳病、口蹄疫、猪瘟、伤寒等,这些疫病大都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发病率极高,通常通过空气传播波及周围养猪(场)户,直接导致生猪生产养殖风险性高。另一方面,疫病的防控需要疫苗、兽药的高成本投入,圈舍设施、生产管理技术、饲料成本的投入近几年呈现出明显增高的趋势。
信息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是衡量生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全区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尤其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信息化缓慢,语言不通成为最大阻碍。在北疆昌吉、伊犁等主产区,生猪产业信息化虽在逐步推进,但各环节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比如,上游养殖户购买仔猪时,大都仍采用传统的市场交易形式,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少有运用互联网订购或了解市场价格、仔猪质量等信息。在饲料销售环节,大多数饲料公司采用实体销售的方式,少数饲料公司虽然通过互联网运营平台进行饲料销售,但规范化程度低。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配合做好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通知》《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等文件规定:居民生活区、风景名胜保护区、城市乡镇人口聚居区、国家重点保护区域、地方政府规定的禁养区严禁生猪养殖。因此,各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对生猪养殖做好合理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小区,对禁养区的养猪场(户)进行迁移,充分做好人畜分离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奖惩机制,鼓励生产者建造科学的标准化的圈舍,并配套沼气池、污水处理设施,给予相应的设施补贴、水价优惠等政策,有效降低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对未能达标的养猪场(户)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提高水价、收取管理费用等。
2016年,新疆畜牧业科技贡献率为42.8%,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4%,全区畜牧业科技发展处于一般水平[6]。生猪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科技的投入,第一,强化种猪良种繁育,建设种猪繁育中心,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及技术进行杂交改良繁育;同时增加生猪人工授精站点,进一步推广品种改良。第二,将新科技推广应用于生产、屠宰环节,建设自动化的圈舍、屠宰场,提高生产效率,如在圈舍内部安装自动控制的降温、供暖、通风、排污设备;设置母猪分娩栏、仔猪保育栏,有效提高母猪生产率和仔猪的存活率;引入屠宰加工生产流水线,提高生产加工水平等。第三,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养殖户科学养殖技术的培训,增强生产者使用现代养殖技术的能力,进而提高全区生猪生产养殖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落实繁育母猪的补贴及保险等已有政策,同时制定新的奖励措施,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激励更多的养殖户从事生猪生产工作。二是通过政府财政扶持和银行贷款优惠政策,解决养殖户资金困难问题,开放养殖户贷款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
猪肉食品的安全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政府需要健全相应的生产监督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政府部门需要在饲料的抽检、养殖户的环境卫生测评、屠宰加工企业的规范化、检疫等各环节做到全方位的监督,杜绝病猪、死猪、不合格猪肉加工产品投放市场,保证猪肉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