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凡
中国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见,在那个没有钟表的时代,太阳就是人们生活作息的参考,它就是个挂在天上的“时钟”,所以甲骨文里早早就出现了“日”字。
太阳也不是一直都挂在那,它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聪明的古代人啊,就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又创造了两个字。
我们先看“旦”这个字,好像一轮金色的太阳从地平线跃出。那么“暮”字呢?也很形象,上下都是“小草”,表示草叢,太阳落到了草丛中,不就是日暮时分吗?看着这两个字,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过“暮”这个字从甲骨文演变到楷书时,本来是变成了“莫”字。但后来“莫”字有了“不要”的意思,而且“不要”这个意思的使用还愈加频繁。于是人们在“莫”下面加上“日”成了“暮”字,用来表达“傍晚”的含义。从此以后,“莫”和“暮”,就“分道扬镳”了。
说着说着,“暮”色渐起,小朋友们不能通宵达“旦”啊。早点休息,才可以观赏第二天的日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