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成
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
将现实空间中的建筑记录搬运到图纸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曾说过:艺术的起源是临摹。许多著名学者,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并且受到这个学说的影响,这种学说与我国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观点——“以形写神”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以看出,建筑表象出现在绘画中最开始的目的,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写照和临摹,都是以现实建筑表象为基础所进行的再创作,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在绘画中的建筑看出人们当时的居住水平和建筑特点,还能看出画家蕴含在绘画里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愿望。
其实在我国绘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现实场景的再现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之一。谢赫所提出的“应物象形”,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并被他列为绘画六原则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尽管画家们会在绘画中融入一些主观意识,但是绘画基本还是遵循按照对象“准确形象”来进行创作的。在画作中的建筑,也是按照古代建筑物的实际模样进行描绘的。
在宋代,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生产力、科技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在那段时期中,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房屋建造,各种大规模且极具特色的建筑林立。而在建筑营造的过程当中,人们为了交换建筑方式、手段信息,因此会留下绘画,这部分绘画则完全是建筑营造的需要。《九章算术注》中曾提过“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当建筑的规模不断加大、建筑难度不断提高、各个结构和部件越加复杂的时候,单单文字或者语言表述已经难以将这种技术进行有效的流传,因此利用绘画描述建筑表象也成了必然的选择。
宋代时期绘画中建筑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3种:
(1)纯粹的建筑画,这类绘画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其内的建筑描绘一般较为细致和写实。
(2)在一些以山水为主要的对象绘画中,有以配景形式出现的建筑,这类绘画中建筑一般描绘较为简单,但富有诗意。
(3)出现在一些以表现民俗故事或者以生活为主的绘画,例如各类壁画。
宋代是许多艺术形式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宋代关于建筑的绢本绘画作品有许多流传于世,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均有不同存量的收藏,其他关于建筑绘画的保存形式,例如:陶绘、壁画、石刻等等,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说与唐代相比,宋代关于建筑的绘画开始进入大发展时代。各类建筑名画层出不穷,互相映衬,互为补充,为我国建筑史和绘画史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中主要选取相对唐代存世较少的绢本画和纸张画作为分析对象。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在继唐代之后,又一轮发展高潮是处于两宋时期。宋代的建筑风格与唐代具有较大的差别。唐代建筑大气而雄浑,宋代建筑相对而言已较为小巧,然而形态更加丰富绚丽、富含变化,檐角飞边都显露出更加柔和细致的风格,各种形式多样繁杂的亭、台、楼、殿也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并迅速成熟。从遗留至今的一些建筑遗迹上来看,保存下来的两宋建筑大多是非居住性的,鲜有普通民居、宫殿等建筑。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建筑实体少有遗存,但是在宋代的绘画中,有大量的建筑图像,其题材广泛,包括了宫殿、园林、闹市等等,并且在细节的描绘上也是极致精彩,给后人留下大量的参考资料。
纵观目前留存于世的宋代绘画建筑图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描绘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不仅仅可以在画中看到建筑与上层社会的关系,更可以看到人文环境以及自然之间存在的联系。城市脉络四通八达,寺庙、住宅、园林、宫殿、器物等等皆有涉猎。以下是笔者根据宋代建筑图像进行整理的图表,从中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出两宋时期建筑在绘画中的表象。
表1 宋代绘画中的建筑表象分析
从整理出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绘画中,其建筑布局特别是宫殿类别,主要以对称轴为中心,其建筑的屋顶大部分都是歇山顶,使用庑殿顶的建筑几乎难以见到。在建筑的装饰上,宋代相比唐代,其色彩更加绚丽,特别是琉璃瓦技艺的成熟,使其在建筑上的运用更加广泛,雕刻艺术虽然没有唐代的大气磅礴,但是更加的精致细腻,并且建筑多靠群山,配有植物,更加清新雅致。
艺术都是相通的,传统建筑与绘画艺术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产生关联的重要节点就在于这些艺术都记载着我们先辈关于审美和民族特点的要素,不仅仅代表一代代伟大建筑家和画家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更是我们国家思想和文明发扬的轨迹。充分地认识到宋代绘画中建筑表象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对日后进行古建筑修复和重建都能够提供良好的参照,使我们的建筑不至于一味地现代化,而是更加富有民族优秀传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