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 杭州310003)
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比赛是指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机械知识、电子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等技术,通过硬件搭建、软件编程、调试修改等过程,制作智能机器人,并利用智能机器人完成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自从本世纪初以来,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开设开发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智能机器人比赛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比赛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在赛事、比赛年段、比赛项目、解决方案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赛事多。目前国内较有影响力的赛事有中央电教馆组织的“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以及为了参加全国比赛而进行的各级各类相关选拔赛。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比赛有“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BotBall国际机器人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WER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 Junior”。此外,还有多种非官方组织的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赛事。
比赛年段多。如“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均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段。
比赛项目多。如目前“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涵盖了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一对一、二对二)、能力风暴WER能力挑战赛、纳茵特智能挑战赛、西觅亚FLL工程挑战赛、中鸣超级轨迹赛、虚拟机器人比赛、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BotBall竞赛、二对二机器人篮球等10项赛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兴趣爱好、优势特长,选择参与适合自己的项目。
解决方案多。为了完成比赛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制定解决方案。如为了提高比赛的稳定性,可以选择更稳健的方案;为了取得最好的成绩,可以选择相对比较“冒险”的方案;也可以选择稳健的方案与比较“冒险”的方案相结合的策略。
赛事的多样性为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参与比赛提供了可能性。
(1)智能机器人技术具有综合性。智能机器人技术综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种最新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掌握这些技术,并且要能融会贯通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2)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具有综合性。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赛事项目的解决方案,还要考虑比赛策略的综合应用,比如“全省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的能力风暴WER能力挑战赛共有17个任务,做任务的顺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绩,因此在比赛时,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决定做任务的顺序。
(3)项目解决方案具有综合性。一个优秀的项目解决方案,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要求、项目的得分、智能机器人所采用的结构以及比赛策略等等。比如对智能机器人运行速度的考虑,如果速度太慢,必然会影响到得分,但如果太快,却有可能使任务失败。这时候就必须综合多种因素,来决定运行速度的快慢,使解决方案既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又可以达到最快的速度。
(1)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智能机器人比赛的规则只公布项目要求,而不提供解决方案,必然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比如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算法创新、策略创新等等。而对于大家都知道的方案,则必须创造性地对方案进行修改与调整,才能在比赛中胜出。
(2)比赛项目的创新性。智能机器人比赛项目每隔一定的时间,都会对原有项目进行调整。比如“西觅亚FLL工程挑战赛”,每年都会设计新的比赛主题。(见表1)
表1 “西觅亚FLL工程挑战赛”每年设计的比赛主题
(3)赛事的主办方也会适时推出新的比赛项目,如“中鸣超级轨迹赛”、“虚拟机器人(仿真程序)”都是近年来才推出的比赛项目。新项目的推出,对于选手来说,必然要创造性地改进已有的方案,或者重新设计方案。
智能机器人比赛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活动。首先,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比较多的是利用所提供的机器人套件,为达成特定的功能,设计智能机器人搭建的方案,最后要亲自动手,利用设计方案搭建成实体机器人。其次,硬件搭建完成以后,还需要设计能完成特定项目的软件方案,并动手编写程序。第三,在软硬件设计搭建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调试,观察能否完成特定的比赛项目,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才能高效完成比赛项目。第四,在智能机器人项目比赛的过程当中,实践性也特别强,学生需要在规则范围内,发挥一切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突发事件,以最佳的状态来完成比赛。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智能机器人比赛中的竞争性是显而易见的。
如机器人足球竞赛、机器人篮球竞赛这两个项目,属于对抗性项目,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时间,双方机器人队员同时上场,在对抗的过程中,比谁进球数量多来决出胜负,竞争性特别强。再如其他的比赛项目,虽不需要直接对抗,但比赛的最终成绩都是与其他选手竞争产生的。另外学校在进行选手选拔的时候,具有竞争性,由于受比赛队伍及比赛人数的限制,学生要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必须与其他学习同伴进行竞争。
随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智能机器人比赛的发展性还表现在主办方能够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增减比赛的项目,以及对原有项目不断进行完善与修改,以期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步发展。另外,智能机器人比赛的发展性还体现在,随着指导教师、比赛选手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比赛项目解决方案研究的愈加深入,智能机器人比赛也在不断发展。
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个体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1)提升思维的系统性。在智能机器人比赛中,提升思维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学生在备战时,必须综合考虑智能机器人制作以及比赛的各个环节与过程,包括机器人的硬件搭建、程序编写、调试修改等都需要统筹兼顾、有序进行;其二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整合各类不同的信息,并加以综合利用,学生必须同时考虑比赛规则、环境条件、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长,甚至要考虑到对手的状况。在不断的练习与反思中,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得以提升。
(2)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智能机器人比赛的每一个项目,包括任务的模型、完成任务的时间、完成任务的目标是固定的,而解决方案是灵活多变的。其一表现在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来设计解决方案;其二表现在学生要能够自觉利用以往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来设计解决方案;其三表现在学术能够将已有的解决方案迁移到新的项目、新的任务中去,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思考与提炼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其四表现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能根据比赛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比赛策略,而不是墨守成规,如WER工程创新赛比赛临近结束时,可以让机器人做出自主返回基地的动作,这样可以拿到20分。
(3)提升思维的独创性。独创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创造性。要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思维的独创性,设计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独创性包括智能机器人行走路径的最优规划、完成任务方案的创新、智能机器人搭建材料的创新、机器人完成任务的程序设计创新、比赛过程中比赛策略的创新。
(4)提升思维的批判性。有些智能机器人比赛项目,已经有多年的发展经历,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解决方案与策略,要想在这样的项目中胜人一筹,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思维的批判性,能够对固有的、已有的解决方案进行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设计出更加完善与优化的解决方案。
(5)提升思维的敏捷性。所有智能机器人比赛项目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任务,智能机器人的运动、动作、与其他机器人的对抗、发生的意外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思考、迅速做出调整,才能最终在比赛中胜出。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无疑会得到有效提升。
智能机器人比赛实践型很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通过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搭建,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次,在比赛准备期间,通过方案调试、修改,可以使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以确定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第三,通过比赛,可以检验解决问题方案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与调整,使实践能力螺旋式上升。
大多数智能机器人比赛项目都要求两人或以上的同伴来合作完成,如中央电教馆组织的“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中,机器人足球(二对二)、能力风暴WER能力挑战赛、纳茵特智能挑战赛、西觅亚FLL工程挑战赛、BotBall竞赛、二对二机器人篮球等六项赛事均可以有两名选手参与。这为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基础,表现在:
其一学生必须与同伴合作。在智能机器人学习与比赛的过程中,与同伴之间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其中一人专攻硬件的搭建,另外一人专攻程序的编写,这样的分工与合作,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络。
其二学生要与教师合作。学生要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学生也要善于与教师沟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其三在比赛过程中,要与裁判、工作人员合作。一方面要听从裁判与工作人员的指令,另外当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从而有利于自己顺利完成比赛任务。
在智能机器人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大量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原理、新思路,对这些新知识的学习,无疑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在项目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会与同伴、教师不断讨论、修改、完善方案,有时甚至会进行争论,从而培养了思辨能力。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学生要合理、合法按比赛的要求发布指令,无疑会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智能机器人项目的学习与比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比如,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找不到合适的搭建材料,缺乏程序设计的能力,比赛不顺利,甚至失败。特别是在训练时任务完成非常出色,但是比赛中由于器材出现问题、环境不适应、误操作等原因而未能圆满完成任务。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而学生总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一步步得以提升。
学生一般是自己有兴趣或者有特长才会参与到智能机器人项目中去,当学生设计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搭建出理想的机器人模型、编写出高性能的程序、在比赛中顺利完成任务时,都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反复的调试、修改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毅力。同时,学生在智能机器人项目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并且使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1)选拔合适的生源。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智能的七个范畴中,每位学生所擅长的领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在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让每个学生在其擅长的领域有所突破。因此,在进行生源选拔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学生参与学习,从而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使用入学考试、末位淘汰等方法。
(2)形成梯队培养的局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注意在不同的年龄段同时培养,才能使项目长久发展。从一个地区来看,既要培养高中学生,同时也应该培养好初中和小学的队伍;从一个学校来看,既要培养高年级段的学生,也要注意培养低年级段的学生。
(3)考虑培养成果的多样性。智能机器人比赛最终能获奖的学生总是有限的,如果太过于功利化,必然会使一些在比赛中未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失望。因此,智能机器人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培养成果的多样性。除了在智能机器人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以外,要让学生明白在活动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所培养的各种能力也会使学生受用终身。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培养的优秀思维品质也会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如前所述,智能机器人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最终比赛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等。
(1)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智能机器人项目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并且各内容之间缺乏很强的关联度。教师要善于梳理知识的范围,并且要考虑各内容模块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2)思考合适的学习序列。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习得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智能机器人项目的学习也不例外,应该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基础再拓展、先硬件后软件、先模仿再创新的原则。
(3)考虑团队合作的内容。无论从项目的开展来看,还是从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团队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使用小组合作、技术沙龙、项目挑战等手段,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以老带新、合作共进的局面。
(4)做好活动的环境建设。智能机器人项目的开展要注意各种资料的积累工作,从而建设良好活动开展的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智能机器人活动专用教室。专用教室一方面可用于智能机器人项目的教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陈列机器人比赛中获得的奖状、奖杯,还可以陈列学生的优秀机器人作品,放置搭建机器人的各种材料,还可以张贴在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介绍、名人名言。从而形成智能机器人的文化氛围。
(1)集中授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中授课,特别是基础性的内容以及难度较大的内容,应该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教师还应该布置系统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一方面可以弥补集中授课时间不足的困难,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2)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在现行的浙教版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教材中,有关于智能机器人项目的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基础课程的资源。如初中三年级的第二章设置了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内容,通过让智能机器人完成几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小任务,来学习制作控制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掌握机器人的编程和机器人的一般工作原理。这些智能机器人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智能机器人比赛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编制智能机器人的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而创造条件开展智能机器人活动。
(3)兴趣小组与学生社团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吸纳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组建智能机器人兴趣小组,利用兴趣小组,来开展智能机器人项目的教学。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组建智能机器人学生社团,利用社团活动来开展智能机器人活动。
(4)学校教育与社会合力相结合。学校也可以充分挖掘潜力,利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智能机器人活动。比如邀请其他学校的智能机器人教师、企业的技术工程师来给学生讲课、培训。甚至可以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共同开展智能机器人项目的教学。
智能机器人比赛活动方兴未艾,在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智能机器人项目的开展,也面临着层层困难,如缺乏固定的场地、没有固定的课时、学校支持力度不同、缺乏硬件设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为使活动能顺利开展,还需要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探索发展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