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静脉产业园3.0发展模式规划路线研究

2018-10-08 06:33:18徐俊虎夏丽华程小波毛俊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废物产业园

徐俊虎 ,夏丽华,程小波,毛俊

(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2.华油惠博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8)

1 静脉产业园定义及模式

静脉产业是生态安全下,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目标,择选先进的生产科技,将产品制造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变为可再生的中间物料,打通废物到产品间的循环,形成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加工的产业化生产模式。静脉产业的实践形式,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工厂集群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自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以来[1],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静脉产业园已达60余座。静脉产业园区的生产物质主要涉及生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类别废物,通常包括生活垃圾、废旧家电、工业危废、医疗垃圾、废旧电池、电子废物和建筑(装修)垃圾等(图1)。

图1 静脉产业处理对象及来源关系

欧美国家静脉产业是在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压力下,通过静脉产业技术手段形成的新兴产业,而国内静脉产业园是将垃圾生产和处理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共享污染治理设施、选址生态屏障,并尽可能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以期达到废物资源化。另外,目前入园企业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偏重于提取废物中的金属、塑料等高价值组分,或获取废物收运、处理补贴费用,形成一种单纯加工型或服务型产业。而与此同时国内废物回收、资源再利用和最终处置等方面,法律上明显滞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统一的发展规划,管理上条块分割,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相互脱节。从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再生利用、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环境风险较大,废物的资源再生和环境管理能力不高,目前仍未形成一个示范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2-6]。

2 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及发展面临挑战

2.1 我国现有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

从工程全生命周期来看,影响静脉产业园的主要因素为:生产原料(废物产生源、分类收运系统、绿色采购),生产过程(技术开发、清洁生产、服务管理、环境安全),产品销售(市场推广、宣传教育)。此外,还应包括影响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法规、物流管理和资金等因素[7]。由于我国静脉产业园实施的首要目标是集中控制污染、减小选址成本、共享污染治理设施、保护生态环境,自静脉产业园标准实施后,我国静脉产业园逐渐形成了以环境效益为核心和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为核心建设发展模式。

2.1.1“环境效益”单驱动下的静脉产业园[8-11]

我国已建的静脉产业园大多为传统“环境效益”模式下的静脉产业园。该类园区以卫生填埋场为中心,满足城市固废处理处置需求,在原有的卫生填埋场周边新增其他环卫设施。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垃圾围城”、“邻避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处理、危废处理、建筑垃圾处理、市政污泥及城市粪便等市政环卫设施将逐步加快建设,并围绕卫生填埋场选址布局,最终形成静脉产业园区。这样静脉产业园能够利用原有环卫设施的进场道路、给排水、输变电等外网条件和卫生防护距离等生态屏障,一方面集中控制污染,节省选址和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共享园区配套设施,节省运营成本,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的构建要求。

2.1.2“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驱动下的静脉产业园

我国正在规划或拟建的静脉产业园多数以《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为依据进行概念设计。在园区内部空间布局上遵循产业链关系,静脉产业企业在生产关系上形成上下游企业关系。在园区外部利用现状基础设施,共享市政道路、给排水、输变电等工业外网条件和卫生防护距离等生态边界条件。从园区功能上将园区分为工业区、研发区和管理区。工业区细分为核心区和控制区,按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静脉产业生产关系的要求,合理布局入园各产业设施。研发区和管理区布局在核心区和控制区外围的缓冲区,在实现物质能量循环的同时,增强园区技术研发能力和宣传教育功能(图2)。

图2 静脉产业物质能量循环关系

2.2 静脉产业园发展面临挑战

2.2.1 部分园区发展矛盾已不再突出

从项目管理生命周期来看,影响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因素一般有勘察设计、环境污染、资金来源、建设成本、市场需求、政策法规、技术开发、废物收集、工程管理等[7]。原来部分园区规划设计不够超前,富余发展用地不足,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数量增多,原有的环卫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新分类的垃圾无处处理(如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拆解电池等)。有些园区虽在规划设计中描述了污染集中治理、物质能量循环和宣传教育功能,但在实际建设中条块分割严重,仅能实现环卫设施的集中布置和污染集中治理,无法实现物质能量循环。还有一些园区由于技术开发强度不够或资金补贴不足,静脉产业园运营初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运营后期园内企业生存困难,往往出现偷排或企业停产状态。

随着“垃圾围城”、“邻避效应”现象日益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静脉产业园相关政策法规正在逐步完善,资金、市场已不再是制约静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园区综合管理、技术创新和公众监管等方面仍需要持续改进提升。

2.2.2 园区管理模式亟需转变

由于我国服务城市发展的新型静脉产业园管理单位大多数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在园区选址上往往过于滞后,与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协调。在产业链设计上不够完善,其清洁生产行为过于注重企业个体污染预防和资源节约,忽视企业间物料交换利用的合作关系。其空间布局与产业链关系不够紧密,难以保证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与紧凑布局,产业链的便捷性与连续性,不利于副产品等介质和能源的交换[12]。

2.2.3 园区功能板块难以协调发展推进

园区静脉产业链、技术创新链和行政服务链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客观上限制了静脉产业发展。首先环境导向机制,静脉产业发展、技术和服务创新都以改善环境为导向,但目前入园企业大多只重视经济效益,产业、创新和服务缺失了原有的共同使命和目标。其次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产业链上实体企业之间、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发展静脉产业的关键,在科研创新和收费补贴上不投入,科研机构很难从事技术创新,没有收费补贴企业难以维持高成本运营。再次知识流动和增值机制,开展资源节约、废物再生和环境保护宣教活动,在流动和传播中增加知识的价值,强化公众环保教育和环保监管意识。最后政策管理机制,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上涉及的每个实体都会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应配套调控政策,优化效益关系,避免有损环境、浪费资源、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13]。

2.3 静脉产业园新时代发展要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法律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其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同时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收运处置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新时代背景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以生活垃圾处理为核心的静脉产业园区内的静脉产业产生冲击。在产业链设计上由以生活垃圾处理为核心逐渐向以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危险废物等废物处理为核心进行延伸;在空间布局上考虑产业链延伸和原有生活垃圾规模缩小,进一步优化各废弃物处理设施之间物流和能流关系,在利益分配上处理好产业链上实体企业之间、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14-15]。

3 静脉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出于实现静脉产业园内产业合理布局、排污可控、建设内容可行、运营高效等目标,规划研究试图从园区建设内容、产业布局形式、项目建设流程、工程投融资及运营管理等重要因素和关键节点,对园区发展模式和规划路线进行研究,以期减小工程建设管理风险[16]。

3.1 现有静脉产业园建设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模式(1.0模式)。基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已建环卫设施,为集中控制污染物,便于垃圾处理设施选址,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传统静脉产业园第1阶段模式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尽可能将污染物集中控制,减小垃圾处理设施选址成本,同时对垃圾处理设施产生废物、副产品和能量进行综合利用,达到资源节约的目标。

第二阶段模式(2.0模式)。以园区作为整体考虑,以《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为依据进行概念设计,紧密联系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链设计,在园区外利用现状基础设施,将园区功能分区分为工业区、研发区和管理区。工业区细分为核心区和控制区,合理布局静脉产业园内各垃圾处理设施,将焚烧设施等重点污染物集中控制;研发区和管理区布局在核心区和控制区外围的缓冲区,在实现物质能量循环的同时,增强园区技术研发能力和宣传教育功能。

3.2 新时代背景下静脉产业园发展新思路选择

3.2.1 在产业链上优化上下游企业关系

在产业链关系上,进一步优化静脉产业内生活源和工业源垃圾处理产业上下游关系、静脉产业外静脉产业和配套产业上下游关系。前者将此前未纳入园区的生活源废物(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和工业源(废旧电池等)纳入园区统筹管理。后者将静脉产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及其配套产业纳入园区,从而形成复合生态产业园,实现静脉产业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产业和社会、产业和生态之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融合、社会整合的生态链关系。

3.2.2 在空间布局上增强功能区紧密度

在空间布局上,应以静脉产业园作整体考虑,遵循产业链设计,并优化《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园区首先应在空间规划上将功能分为工业区、物流区和服务区,其中工业区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区和控制区,将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污染等级较高的放在离外界较远的核心区内,并在核心区周围布置与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设施,在控制区内合理布局其他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服务工业企业。园区物流区和服务区布局在外围缓冲区,服务区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办公管理区、技术研发区和宣传教育区。物流功能区中引入仓储物流管理理念和物联网概念,增加国有物流管理公司和城市废物交易公司,一方面严格把控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回收有价值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分配,在顶层设计上将城市产生废物进行市场化交易[17-20]。

3.2.3 在管理服务上提升配套服务功能

在管理服务上,构建现代化产业布局关系,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效率,必须建立全过程管理服务体系,将垃圾由其产生源尽快地运送到最终处理现场,实现物质全链闭合。在管理服务上逐渐建立城市废物物流管理公司、城市废物交易公司、园区行政管理公司和园区技术孵化和交易平台,全方位提升园区的管理服务能力。例如城市废物交易公司可以建立网络虚拟废物交易平台和实体形态的旧货交易中心等[16]。

3.2.4 在利益分配上平衡各功能区关系

在利益分配上,处理好产业链上实体企业之间、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发展静脉产业的关键。传统发展模式的静脉产业园在运营中后期,由于在科研创新和收费补贴上投入不够,科研机构很难从事技术创新,垃圾处理企业难以维持高成本达标运行。通过物流管理和废物交易,能够对原有垃圾收运处理补贴费用制度进行优化,从源头上控制入园企业在前期通过“低价中标”带来的环境隐患和入园企业在后期研发投入不足产生的技术壁垒。

4 结论

4.1 我国原有静脉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传统静脉产业园是以原有城市环卫设施为中心,便于污染集中控制和减小选址成本而建或是以《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为依据设计。存在园区规划设计不够超前,实际建设中条块分割严重,仅在选址形式上实现环卫设施的集中布置和污染集中治理,无法在功能上统筹管理实现物质能量循环。还有一些园区由于技术开发强度不够或资金补贴不足,静脉产业园运营初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运营后期园内企业生存困难,往往出现偷排或企业停产状态。

4.2 新时代背景下静脉产业发展模式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实施必将对传统以生活垃圾处理为核心的静脉产业园区内的静脉产业产生冲击。在产业链设计上由以生活垃圾处理为核心逐渐向以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危险废物等废物处理为核心进行延伸;在空间布局上考虑产业链延伸和原有生活垃圾规模缩小,进一步优化各废弃物处理设施之间物流和能流关系;在管理服务上,构建现代化产业布局关系,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效率,建立物流管理和废物交易体系,将废物由产生源尽快地运送到最终处置利用终端;在利益分配上处理好产业链上实体企业之间、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废物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废物不废的西瓜皮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46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08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NO TIME TO WASTE
汉语世界(2020年1期)2020-02-14 15:11:54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大江南北(2017年11期)2017-11-10 11:14:01
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24
电子废物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