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晓玲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刚性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建立新型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关注和践行。塔里木大学经管类专业涉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管理学门类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6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门类包括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本科专业,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面临学生非第一志愿录取、就业困难、学非所用、师资紧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面临极大挑战。鉴于此,学院立足于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实行通识学科教育+专业培养的模式(即“2+2”培养模式),2011年9月开始对经管类本科专业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多年的实践,逐步的完善,成效显著。
国际上普遍认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1]。2002年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中指出,美国各大学在安排学生课程时,十分强调通识教育,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2]。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 Bork)也认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注重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3]。美国常青藤联盟中的很多名校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专业设置方面都较为宽松,注重通识教育,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即可获得学位。1999年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扩招,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 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 7%,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探索符合国家开放办学特点的复合型、创新型、通识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基础知识狭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我国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一方面,细化专业招生并不利于满足考生需要,也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高校招生规模比较稳定,重点大学基本不扩招,每所高校一年本科生招生总数也就数千人,若按专业招生,每年高校数十甚至上百个专业对外招生,平均每个专业不到100人,再分到各省,不少专业在一个省就只招一两人,考生选择难度大,高校也容易错失优秀考生。另一方面,高考非第一志愿录取、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等问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日益突出。我国不少高校实行“大类招生”这种新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力图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这种模式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的弊端,此外,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在应对就业方面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大类招生培养的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原“985工程”和“211工程”等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首先开始了“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改变。2001年北京大学建立“元培计划实验班”,2003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大学都开始推行“按学科或院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也开始大类招生,2008年中南大学开始大类招生,2011年,几乎所有原“985”高校和超过50%的“211工程”院校,以及20%左右的一般院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4]。按大类招生已经是中国高校主流的招生方式。因此,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人才个性化发展的考虑,大类招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时尚”[5]。
要解决“一个基础,两个重点,一个难点”:
(1)一个基础——转变教育理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行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不是单纯的招生办法的改变,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旧的教学思想得到了转变,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得到了宣传。
(2)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过程探索按照经济学、管理学大类招生,实施了打通教育、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重点放在修订教学课程体系,重新设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大类基础平台和模块专业方向。另一个重点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按“大实践观”的要求探索新的实践方式,实施过程体现了本科生中省内外生源差异、民汉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
(3)一个难点——保障体系。该项目制定了一套科学可行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保障体系的建设为新教育思路实施奠定了基础,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落实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2.1.1 新的教学理念的建立
落实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质就是结合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学的特殊规律,以教学为重心,以提高人才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构建经管类专业基础教育为平台,实施打通教育,实现经管类本科专业优势互补,在培养经管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金字塔型结构的中部找到自己的位置,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和管理技能训练,全力培养区域性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2.1.2 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间的冷热差别较大,财务管理、投资学一直是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院内及院系间转专业比例较大,接受专业课时间较早,知识面比较狭窄,因此就业率持续低迷,从招生开始建立三位一体的系统有利于缓解或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1)“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方式要求在招生中不按专业,只按一级或二级学科招生,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具体的招生工作中按照一级学科中的管理类和经济类为主体进行招生和培养,后期专业分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
(2)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学生通过两年的大类课程学习后,再来选择专业,更加理智,通过四个平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得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避免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此外也有利于“冷热”专业趋向平衡,稳定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3)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把原来4年前的人才需求预测,缩短为2年,从而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增强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主动性。
2.1.3 推动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效益
首先,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分制的实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能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有机地组合、调整院系设置,克服原有系、学科的束缚,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组合,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发挥各学院在教学全过程中的管理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新的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实行合班上课,统一教学要求,更容易引入竞争机制;最后,专业分流培养,可以使专业之间竞争加强,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2.1.4 促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的大类基础教育平台的建立,无疑能推动相关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更好地促进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建设,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有序开展,进一步发挥学院办学的主体作用。
(1)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方式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经管类专业按照国家一级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构建平台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后期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尤其要注意“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的广度和“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的深度。
(2)以“复选专业,专业分流”的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复选专业的次数,缩短了对社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时间,能够相对准确地了解国家和地区人才引进和集聚的时政和发展趋势,增强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主动性。
(3)以“开放实践,素质培养”的方式实现“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大开放”、“大实践”的要求,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塔里木大学各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4大平台课程及实践教学组成。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是率先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培养模式的学院,目前也是全校唯一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的学院,从2011年试点直今,该培养模式已经覆盖了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8个经济管理类所有民汉本科专业。涉及到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分步、分阶段稳步进行。
图1 塔里木大学经管大类招生培养流程图
塔里木大学原计划按照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和录取工作,因为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招生目录设置的限制,目前按照新疆自治区的本科生目录要求招生,即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6个类别和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农经实验班”全部招收内地高分区生源,实施导师制;其他5个类别和专业实施同一个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经过2年的统一培养后,由学生结合就业形势、个人兴趣复选8个专业,进行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
2011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试点进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按照专业分别招生,进校后统一大类培养;2015年进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农经实验班”单独招生,其他按照专业招生,进校后统一大类培养。2013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并进入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系统。2015~2016年大类招生和复选专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5~2016年大类招生与复选专业情况
塔里木大学按照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招来的本科生,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完全一致,学校统一了14门全校各个专业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经管院统一了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互联网商务、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沟通、计量经济学、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金融学、组织行为学、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同时,14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修订了课程大纲,加大了课程实验学时的力度,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逐步建成学校重点课程,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14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开设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经管大类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开设表
经管大类专业的大学生完成了2年统一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后,按照“自愿选择,自主分流”原则转专业,在校全日制汉语言和民语言本科学生,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8个专业之间调整(民语言学生限于民语言专业班级之间调整)。学生入校以来,凡无挂科现象、无违纪处分者,均可以按照个人意愿任意选报1~2个专业(文科生不能转理科专业,理科专业:农经、财管、投资学)。学生专业分配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允许调整,一般专业班规模最低人数标准20人,最高人数标准40人。在转专业前各系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计划、宣传、介绍工作,学生办公室及导师做好指导,组织填报《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分流申请表》,最后由学院进行复选专业和分流结果公示。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学生必修《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该课程共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Ⅰ、Ⅱ、Ⅲ部分构成,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共计3个学分,包括大学生视野拓展(1学分)、法制与道德教育(0.5学分)、社会实践(0.5学分)以及素质拓展(1学分)四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Ⅰ》,1个学分,适用大一学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Ⅱ》,1个学分,适用大二学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Ⅲ》,1个学分,适用大三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仅在大三学生实施。
(1)参加一定场次的学术报告活动。注重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和感恩教育,学术报告内容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指导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市场竞争的意识、团结协作的作风、开拓创新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奉献和回报。
(2)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知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奉献社会的途径。大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调研等活动,撰写调研报告。
(3)加强科研训练、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刻苦钻研,宣传学科发展情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各类科技竞赛为动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4)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尤其是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审美等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的能力,增强责任心,团队意识,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绩记录。具体内容及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标准
续上表
续上表
2017年组织各类综合素质拓展活动73次,参与学生17 939人次。学生获得集体荣誉29个(其中省部级1个,校级28个)。个人荣誉2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80余项,校级100余项)。
(1)学科竞赛成绩显著。2017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特等奖,是1989年以来兵团参加“挑战杯”竞赛首件特等奖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项(国家级9项,校级11项)。组织校级学科竞赛6项,参与并获奖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83项次。其中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项;校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2项。
(2)专业、课程建设项目申请踊跃。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项,农林经济管理为校级重点特色品牌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和法学4个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2门课程列为校级重点课程,经管大类的14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建设逐步全覆盖。
(3)一次就业率提升。2017届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69. 70%,较去年高出5. 64个百分点。
(1) 新疆高考招生学科专业灵活设置,满足新疆高校不同类型的招生需求,为实现一级或二级学科大类招生的学校创造条件,给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发现,按照专业招生的学生,入校后1-2年所学课程一致,因为已有专业归属了,复选专业的学生少;按照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招生的,2年后复选专业的学生多。
(2) 重视和推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培养模式。高校要以满足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参与对未来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预测,提高就业率。杜绝因师资情况设置专业的现象。
(3) 推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实现高素质、能力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