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
纵观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国际宪章中关于阐释和展示概念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对遗产的阐释与展示已经不仅仅停留于单一“呈现”遗产本身,而是开始更加强调遗产信息以叙事方式有效传达的教育活动。在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世界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2008年10月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加拿大魁北克)通过。中,对遗产的“阐释”和“展示”概念有明确的定义②《世界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中的定义如下:阐释(interpretation)是指有一切可能的、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理解的活动;展示(presentation)是指在文化遗产地通过对阐释信息的安排、直接的接触,以及展示设施等有计划的传播阐释内容。。简单来说,遗产的阐释和展示是在解决引导参观者“看什么” 和“怎么看”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对文物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文物保护工作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世界遗产地哈德良长城阐释与展示项目的介绍,引入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借鉴其在遗产阐释与展示方面的策略,希望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产生积极的影响。
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是古罗马帝国修筑于英格兰北部的边境防御体系。它始建于公元122年,全长118 km,连接东西海岸③哈德良长城从东部泰纳河边的沃森德(Wallsend),一直延伸至西部苏尔威湾的波尼斯(Bowness),穿越了纽卡斯尔(Newcastle)和卡莱尔(Carlisle)城区,以及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和卡布里亚宽阔农村。。现存遗迹包括:城墙、瞭望塔、城堡、水道壕沟、道路、堡垒、要塞、军营和聚落等。1987年哈德良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扩展项目“德国北日耳曼-蕾蒂亚边境”(the Upper German- Raetian Limes),2008年再次扩展项目“英国安东尼长城”(the Antonine Wall),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罗马帝国边境(Frontiers of the Roman Empire)”,它符合3条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④根据UNESCO 官方网站公布信息作者自译http://whc.unesco.org/en/list/430。(ⅱ) 哈德良长城及周边地区是由军事设施和民用建筑共同构建的复杂的边疆聚落形态,在格局、建筑、景观以及空间组织等方面的演变发展,展现了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西北边疆地区士兵、平民、商人不同阶层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ⅲ) 哈德良长城见证了古罗马防御技术和地缘政治战略,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殖民统治在军事、工程、建筑、宗教管理和政治等文化传统的传播,大量与军事防御体系相关的人类聚落为罗马帝国组成要素的士兵及其家人的生活提供了特殊见证。(ⅳ)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军事建筑和建造技术发展的典范。。
哈德良长城的展示对象除了城墙本身以外,还包括为长城沿线驻军提供支持的要塞、军营、聚落点等遗址点,是一个完整的罗马帝国时代边境系统。另外,沿线还设置多处博物馆,共同形成了“珍珠串联式”的展示结构(图1)。
图1 哈德良长城展示结构平面图(来源:http://www.visithadrianswall.co.uk)
哈德良长城的各个展示点通过公交、自行车道、国家步道共同构成的完善的交通体系得以联系。早在1970年,英国诺森伯兰国家公园(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就开始运营AD122公交线路(AD122 bus service),提供了城墙核心段落的交通联系⑤AD122公交线路从西端卡莱尔(Carlisle)至东端纽卡斯尔(Newcastle)串联遗址展示点和博物馆,并连接主要城市赫克瑟姆(Hexham)和霍特惠斯尔(Haltwhistle)。同时,纽卡斯尔有通向最西段的遗址点沃森德(Wallsend)的地铁,卡莱尔有通向最东端的遗址点波尼斯(Bowness)的公交。。2003年5月,设立国家步道(Hadrian's Wall Path National Trail)。2006年7月,设立国家单车路网-72号路线(National Cycle Route 72)。管理者提倡参观者使用上述环保的交通方式来到哈德良,并访问长城全线。
2004年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前往哈德良长城的游客数量曾一度骤减,造成游客量持续减少的原因包括:各个遗址点的展示内容过于雷同,缺少亮点,游客缺少对城墙整体的感知等[1]。2006年,哈德良遗产有限公司(Hadrian's Wall Ltd.)⑥这是一个专职非营利机构,主要负责哈德良长城遗产地和长城穿行地区的协调、保护、发展和宣传工作。主持修编哈德良长城管理规划(2008—2014)⑦1996年哈德良长城管理规划(1996—2001)编制公布,这是英国第一个完成管理规划的世界遗产地。2002年、2008年分别进行了两轮修编。,明确提出拟定一个全新的阐释框架(interpretation framework)用于指导世界遗产地的发展⑧Hadrian’s Wall Heritage Ltd, Hadrian’s Wall Management 2008—2014.。该阐释框架文件提出的阐释主题有两点:①罗马帝国的西北边境(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the Roman Empire);②自然文化景观(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drian's wall)[2]。所谓“主题(theme)”,即游客能够“带回家”的信息,它是易于被理解和吸收的,与抽象的、含混的遗产价值相区别[3]。
该阐释框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大纲,它的意义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用于整合现有规划,策划遗址开展的各项展示、公共参与和志愿者活动,避免内容的单一重复;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是促进参观者与当地居民或是利益相关者交流、激起思考和获得新知的工具;同时还具有通过旅游带动地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作用 。
该阐释框架推带来的最直接的联动效应就是哈德良长城沿线一系列展示点阐释与展示工程的更新。以下将按照遗址现场、遗址博物馆和环境展示的展示方式分类,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说明。
哈德良长城的遗址现场并不提倡重建展示的方式⑨1986年,南希尔兹(South Shields)的阿尔贝亚(Arbeia)要塞西门进行了原址复建,从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最后只能通过正式的公开听证加以解决。沃尔森德(Wallsend)的塞格杜纳姆(Segedunum)要塞,按原比例各重建了一段墙体进行展示。虚拟重建(Dobat)并不牵扯遗址保护的问题,但也在专家中间产生了诸多争论。,而是更多地采用了原状展示、考古现场展示的方式。
3.1.1 原状展示
原状展示是针对暴露于地表之上的保存状况较好、抵抗环境破坏力较强的遗址的直接呈现。例如豪赛斯特兹遗址(Housesteads Roman Fort),是哈德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要塞遗址群。要塞中心区域包括指挥所、军械所和粮仓等具有特殊军事使用功能的建筑遗迹。管理者并没有对任何建筑进行重建,但是为了使得参观者透过现场的断壁残垣了解这些建筑的建造巧思和功能,管理者采取了依托遗址原状展示结合标识牌进行解说的方式(图2)。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解说牌都有一个生活在当时的罗马士兵的卡通形象,采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重现罗马士兵的日常生活场景(图3)。
图2 豪塞斯特兹解说牌(来源:作者自摄)
图3 豪塞斯特兹解说牌版面设计(来源:作者自摄)
这样的展示方式,将对遗址的干扰降到最低,并且使得遗址的展示十分形象、生动,也给参观者很强的时代与情境带入感。
3.1.2 考古现场展示
考古现场展示是指在保证遗址安全性的前提下,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展示。例如文德兰达(Vindolanda),这是哈德良长城沿线一处尚在考古发掘中的军营遗址。至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已有40年,全部完成还需要150年。就目前的考古和研究成果还很难形成对遗址一个完整全面的认知,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展示。在这里,参观者可以同时看到考古清理前、清理中、清理后的遗址状态,而考古清理和发掘所使用的工具、技术以及出土文物,都成为了遗产展示的一部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德兰达所推广的“考古的广泛参与”。每年4—9月都有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志愿者参与到文德兰达的考古清理和发掘的工作中来(图4)。志愿活动结束后,会发表相关的考古简报在官网,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这其中不乏有提供判定年代的重要考古线索。
图4 文德兰达考古志愿者活动
事实上,对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是伴随着考古的广泛开展和研究而不断深入,不断更新着的动态行为。越是庞大、复杂的考古遗址,越是如此。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但是并非要拘泥于已有研究定论的内容,将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答案的考古和研究也展示出来,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研究的相关工作中,反而为参观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哈德良长城重要的沿线城市或遗址点均有博物馆⑩哈德良长城沿线博物馆主要包括:大北方博物馆(Great North Museum)、图利别墅博物馆和美术馆(Tullie House Museum and Art Gallery)、森豪斯罗马博物馆(Senhouse Roman Museum)、切斯特罗马要塞及博物馆(Chesters Roman Fort and Museum)、科布里奇遗址博物馆(Corbridge Roman Town and Museum)、文德兰达遗址及博物馆(Site Museum at Vindolanda) 、罗马军队博物馆(Roman Army Museum)、豪塞斯特兹遗址及博物馆(Housesteads Roman Fort and Museum)、阿贝拉罗马要塞及博物馆(Arbeia Roman Fort and Museum) 、格杜努姆罗马要塞和浴场博物馆(Segedunum Roman Fort, Baths and Museums)、伯多斯沃尔德罗马要塞及博物馆 (Birdoswald Roman Fort and Museum)。。这些博物馆类型多样,从单纯静态展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博物馆,发展成为具有更广泛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或是结合遗址设定的遗址现场博物馆以及基于特定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这样,长城沿线的每个遗址和博物馆都基于统一框架,承担阐释与展示项目的一部分。游客需要到每一处遗址之后,才能够看到展览的全貌[4]。
3.2.1 综合性博物馆——大北方博物馆(Great North Museum)
作为哈德良长城东端起点城市纽卡斯尔的博物馆,大北方博物馆阐释重点是长城的整体概况及背景,这里最重要的展品是大比例的哈德良长城互动式模型(图5),为展厅的所有陈列和故事提供了文脉背景[5]。同时该模型还包含了影响哈德良长城的墙体稳定性的自然地质运动的内容,以及关于该地区动植种群的变迁的内容。
图5 大北方博物馆室内模型(来源:作者自摄)
综合性博物馆有助于参观者对遗产的整体感知,阐释与遗产背景和自然景观的内容,开拓了参观者对长城的认知的深度和广度[1]。
3.2.2 遗址现场博物馆——豪塞斯特兹遗址博物馆(Housesteads Roman Fort and Museum)
这是一个临近豪赛斯特兹遗址建设的现场博物馆。博物馆外观朴素低调,规模很小,面积大约200 m2(图6)。它的目标很明确,一方面,是对该遗址现场出土物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是通过3D影片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遗址的宏大气势。在出土文物的展示中,它特别强调出土文物和出土地点的一一对应,并借助复原图对出土文物的使用有更真切的感受。而3D影片是以鹰的视角从空中对遗址进行解读,并配合手绘复原意向图(图7)帮助参观者解读整体格局。
遗址现场博物馆展示目标明确且展示内容紧凑,是对遗址现场展示内容的补充,并且一般位于进入遗址区之前,起到氛围转换、帮助参观者在进入遗址前形成直观印象的作用。
图6 豪塞斯特兹遗址现场博物馆(来源:作者自摄)
图7 影片中关于复原的手绘意向图(来源:豪赛斯特兹遗址博物馆宣传片截屏)
3.2.3 专题性博物馆——罗马军队博物馆(Roman Army Museum)
这是一处基于上述的阐释框架,由“ 罗马帝国的西北边境” 主题衍生出的以“罗马军队”为次主题的小型专题博物馆,展示媒介落实到罗马士兵的个体,阐释内容包括∶等级制度和士兵身份、军事战略与组织、前线战况、士兵情感、训练与展示、日常生活、文字书信等。在展示训练与战术这个阐释要点时,采用了图像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厅背景是罗马士兵训练的场景,对应背景在前景设置士兵服饰、武器的实复制品都可以使用体验(图8)。在展示罗马文字时,展台上有一块可以擦写的黑板供参观者学写文字(图9);在展示军事战略与组织时,在展厅内搭建了一个帐篷实景,参观者可以席地而坐观看帐篷内播放的罗马士兵商讨军事对策的情景(图10)。
专题性博物馆在明确的阐释主题下,阐释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配合参观者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展示设施,使得博物馆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图8 弓箭模型(来源:作者自摄)
图9 罗马文字展示(来源:作者自摄)
图10 帐篷实景展示(来源:作者自摄)
哈德良长城位于Northumberland国家公园边缘,拥有荒野、森林、丘陵等多样的自然环境风貌⑪公园北面是英格兰与苏格兰边界-切维厄特丘陵(Cheviot Hills)。再往南是荒野,部分是林业种殖场,成为基尔德森林(Keilder Forest)。(图11)。沿城墙设立国家步道,将呈现遗产历史信息和现实的功能需求有效结合。一方面,给了步行者很直观感知关于长城的规模和复杂性以及体验独特而敏感生态环境和历史景观的机会;另一方面,游客被鼓励去参观更多地方,有效疏散几个“热门”遗址点的游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压力。当然,开放国家步道因为距离遗址本体过近而备受争议。管理者⑫哈德良长城国家步道的管理包括:诺森伯兰国家公园管理局(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 Authority)、英国遗产(English Heritage)、坎布里亚郡和诺森伯兰郡委员会(Cumbria and Northumberland County Councils)、纽卡斯尔城市委员会(Newcastle City Council)和英格兰自然环境保护机构(Natural England)。采取了季节性开放的政策、草地维护、监控等保护管理措施,同时通过旅游手册、行为守则或是贴士等宣传媒介,适时传递关于遗产地脆弱性的信息,告之游客何种行为有助于保护遗产地,科学有效地引导游客的参观行为⑧。
图11 哈德良长城及其自然环境
遗址展示的难点之一就是在保护本体的前提下,如何使得难于感知的断壁残垣被更广泛的参观者理解并满足他们更多的心理期待。在这一过程中,展示设施和技术手段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从遗产自身属性出发,将展示遗产的历史信息和现实的功能需求有效结合。例如,哈德良长城的国家步道策略,在保护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它充分利用了位于公园边缘这一地理环境的资源优势,结合了线性遗产开放展示的旅游发展需求,也适时呼应回归郊野的休闲趋势以及步行和骑行的流行[6]。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遗产的保护管理、考古研究、旅游等多方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遗产的展示与阐释不仅仅是“呈现”遗产本身,更是遗产信息以叙事方式有效传达的教育活动。对于综合的、复杂的遗产地,遗产展示往往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基于遗产价值特征建立阐释框架,来指导具体项目的实施,全方位多视角的阐释与展示遗产。在今天国内的实践中,往往我们并不是对遗产价值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也并不是缺少展示相关的设计和技术支持,而恰恰缺少将遗产价值特征层层剖析并转化的过程。
建立阐释框架包含两方面的工作内容:①拓展阐释内容,除了遗产本身,将其承载的土地、衍生的自然环境、文化景观、场所精神,生产生活方式,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内容均纳入展示框架,强调遗产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鼓励游客探索并理解遗产在场所方面的特殊性;②统筹遗产地各个展示点的展示主题,加强展示点之间的联系,使其连贯、互补,又各有侧重,避免对参观者千篇一律的解说。
世界遗产地的游览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它需要通过整体策划游览方式和路线,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更强的导向性,来实现对参观者的有效引导。选择性是指面对不同身份的参观者,比如普通游客、专业人士或是青少年儿童,他们对遗产的兴趣点不同,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作为遗产地管理者,需要提供更多关于游览路线或游览方式的可能性。导向性,其一是指遗产地的游览首先需要确保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游客行为有一定约束力;其二是指为了有效传达遗产信息,揭示遗产价值,需要有效引导参观者的游览路线;其三是指对遗产地周边地区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的引导,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介绍了哈德良长城阐释与展示项目,包括遗址现场展示、博物馆展示和环境展示,虽然只是对具体案例的陈述,但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具体的呈现技术手段。因为遗产是永恒不变的,而技术手段却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更值得借鉴的是,从宏观的层面制定的展示策略。包括上述提到的3点:将展示遗产的历史信息和现实的旅游功能需求有效结合、基于遗产价值特征建立阐释与展示框架、整体策划游览方式和路线实现对参观者的有效引导。
事实上,作为遗产保护从业者,更深刻的感受是,专职管理机构和成熟管理体系对遗产的阐释与展示工程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哈德良长城阐释与展示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协调员(coordinators)、管理者(managers)和其他承担直接管理职责的机构相关人员[7]。因此,我国文化遗产地的管理者们必须认识到,遗产的阐释与展示不仅是遗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遗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将遗产展示看作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并且定期更新的工作,在动态平衡中寻求遗产的有效保护,最终实现遗产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这些管理经验也值得未来遗产保护从业者关注并在实践中更广泛的推广。
(致谢:感谢建筑历史研究所王力军所长、江苏省文物局杨丽霞博士、故宫博物院纪立芳博士对本文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