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8-10-08 02:41郑风田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村庄农民农村

郑风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坚持乡村建设的三条原则

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规划先行。在自给自足的发展阶段,我国传统的村庄进行功能分区的比较少,村庄的生产与生活混在一起,一旦发展养殖或者工业,会带来很大的冲突,村庄也容易陷入脏乱差的状况。德国巴伐利亚在山东青州市南张楼村推广城乡等值经验,一个主要的做法就是把村庄按生产、生活、商业、工业等进行功能分区。村庄规划与功能分区是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也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慎重推进村庄撤并。我国目前村庄规模普遍太小,尤其是南方的自然村庄,几十人、百多人的自然村庄太多,行政村也有不少是千人以下,这样的村庄规模,可以满足自给自足阶段,但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我国首先进行富村并穷村的是江苏苏南,几个甚至十几个村庄合并建设乡村小镇,由于规划好,乡村小镇的生活品质与县城差不多。适当的村庄撤并,有利于形成有规模的乡村小镇,也有利于重新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总之,要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村庄发展,慎重推进村庄撤并,不能只看眼前,建了撤,撤了建,搞重复建设。

贵州省黔东南州肇兴侗寨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面子工程”。他还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我国地域差别非常大,应该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乡村发展的目标,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要进行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注重保护、留住乡愁。要落实中央文件的指示精神,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二、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合理推进人、财、物向乡村流动。乡村资源单向地向城市流动,是导致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无论大小,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人、财、物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极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外,就非常少了。如何建立我国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流动的长效机制,成为我国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点。要吸引能工巧匠下乡。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不适合乡村特点,庸俗而又没有美感,如果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风貌和景点,一定会大大吸引外来观光者,这些有美感的设计需要众多的能工巧匠下乡。要吸引打工青年返乡。农村不缺资源,关键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应该创造条件吸引那些在城里打工见过世面,又有能力改变家乡面貌的人才回乡。要大力向村庄投资。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整个农业的投入不少,但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改造、各种高产、稳产田的改造、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上,对农村建设的投入甚至不到1%,真正用在美丽乡村上的投入就更少了。韩国当年的“新村运动”就是对村庄建设直接投入巨额资金,使韩国农村大变样。“新村运动”中每个村庄可以得到一笔钱,由村庄决定如何进行本村的村庄建设,村庄可以根据其特点,把本村改造建设好。我国有不到70万个村庄,如果每个村庄每年都投入上百万,经过十年建设,我国农村一定会彻底变样。未来应该改变“三农”的投入方向,从过去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农业,到慢慢转向村庄建设。如此,美丽乡村就大有希望了。

赋予农民资产性权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制度原因,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收入中的比例小、增长慢,抑制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关键在于土地等财产要素能否被充分激活和流动起来。比如,城镇居民可以以首付加上抵押贷款购买商品房,农村的宅基地改革也应该让农民获得同等的权利。应该建立农村宅基地的抵押担保制度,让农民以宅基地的不动产权证作为抵押获得抵押贷款,将农民的沉睡资产唤醒。当然也应建立抵押物处置机制、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缓释和补偿机制,防范控制并化解风险。目前我国99%的村庄农民建房还无法贷款。农村房屋建设、村庄建设不能利用国家银行的抵押贷款,这是农村房屋质量很差、乡村不美丽的原因之一。云南红河州对乡村改造有个很好的理念,那就是对农村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农民建房可以进行抵押贷款。经过三年建设,有相当一批村庄旧貌换新颜,房屋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再也不像过去破破烂烂了,取而代之的是山清水秀风光好,再加上民族风情,乡村变得别有风味。

三、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中央提出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的推进一定要示范先行、有序推进。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防止一哄而上和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管并重,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以农民为本位。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任务还是服务好农民,让农民满意。所以应该把“以农民为本位”作为我国乡村振兴的核心,各地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都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也要让农民来评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唯上不唯实的治理性偏差,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乡村振兴项目设置应该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充分尊重倾听农民意愿。如韩国在“新村建设”中很注重农民意愿表达,不少公共项目往往先由农民提出,政府派出专门调研人员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收集农民意愿,最后汇总后反馈到政策制定部门,再由政策制定部门召集农民代表、农业专家、社团代表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分析,以作为农业预算和农村发展政策制定的原始依据。这样的机制选拔出来的项目才能真正急农民所急,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避免面子工程等不正常现象。我国地区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也很不同,涉农项目安排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村的需求意愿,避免一刀切现象。

工作考核增加所在社区民众满意度调查。目前对基层政府乡村振兴的考核指标基本上是政绩考核、工作评比等,而对反映民生的指标,如教育投资、环境污染治理、医疗卫生服务、道路建设等指标反映不足,尤其是考核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良好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反映辖区百姓的声音,应该增加村庄居民的满意度考核指标,可以通过第三方的随机抽样,来考核乡村振兴的建设效果。

猜你喜欢
村庄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的小村庄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村庄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