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高校德育目标比较分析

2018-09-30 06:43李燕燕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

李燕燕

摘 要: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亚洲国家,在血缘及文化传统上与我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普遍价值观导致其高校德育目标异质性的存在,即反映的价值取向相左,政治性的表现方式不同,公德意识的关注程度相异,体现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差异。鉴于此,探究二者的特点,对发展我国德育目标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 新加坡 高校德育目标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而德育目标则是这一阵地的鲜明旗帜,它是一定社会或社会集团对教育所培养的社会个体在思想品德方面所要求达到预期成果的总的规定性,引领着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方向,因而研究德育目标对正处于变革时期且德育存有问题的当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德育目标仅限于国内自修显然是不够的,是以走出国门与他国比较、审视与借鉴其优良成果不失为一条研究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尽管在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与我国是不同的,但是在血缘上与我国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文化传统方面有着相近的血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东西方文化冲击的相同境遇,因而就两国高校德育目标异质性进行比较,探究其特点,对发展我国德育目标有着借鉴意义。

一、中新高校德育目标异质性比较

中新两国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指导思想的不同,造成两国的基本价值观不同,导致两国的高校德育目标上存在差异。

(一)反映的价值取向相左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虽然都重视国家和集体利益,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二者在个人利益的关注上表现出相左的态度。即新加坡与中国在高校德育目标的设定上都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相结合。新加坡在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时,从大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出发,满足其心理对“国”与“家”的需要;新加坡致力于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其勤奋向上、追求进步、坚定信念等品质,这为其满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重要作用。这体现出再坚持社会本位优先的同时,也尊重个体,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在中国,高校德育目标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表现出社会至上的价值倾向。

(二)政治性的表现方式不同

高校德育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其目标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然而新加坡与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的表现方式却是不同的。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它明确提出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等,由此可以看出其直接而明确的政治性要求。新加坡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倾向于渗透,它将政治性需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守法精神之中,这两种精神被看成是社会政治制度在新加坡高校德育中的表现。

(三)公德意识的关注程度相异

公德意识是指关于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基本的公共准则的意识,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动都应该遵守的一系列基本的道德意识。公德意识是两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两国对其的关注程度却是相异的。在中国,高校德育更多的是强调培养“接班人”,追求其德育目标的理想性,这是正确的,但对公德意识的培养则显得有些单薄。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基本道德素养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是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的要求。新加坡高度关注公德意识的培养,它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进行了扬弃,对大学生成为“优雅社会的使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道德意识培养要求。

(四)体现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差异

高校德育目标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国面临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中遇到的同样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抉择,显然对两国高校德育目标设定必然存在影响。对此,新加坡进行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吸收东西方文明的精华,另一方面有效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基于此,新加坡高校德育目标以“东方价值观”为指导,其核心是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新加坡对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吸收其精华。另外,吸收域外的先进德育理论和方法,如价值澄清学说、道德认知学说等,这对将大学生培养成新加坡人有重要作用。面临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高校德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这是很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

二、对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某些启发

通过中新两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高校德育目标的共同走向,在德育备受关注的今天,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发展应坚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借鉴新加坡德育目标发展的某些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

(一)合理结合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倾向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新加坡与中国高校德育目标实际上都坚持了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结合的价值取向,结合新加坡的经验,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应该在坚持社会本位的同时,进一步保证大学生个体本位的合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使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矛盾与融合中,逐步整合出更合理的适应社会状态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

(二)坚持政治性并注重政治需求的渗透性

任何国家的德育目标都是具有政治性的,我国必须继续坚持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这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与国家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尤为重要。一旦我们放弃这一点,将使高校德育失去正确的方向,导致“危险品”出炉,这必然会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守高校德育的政治性,并在其目标的设定上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方向。当然,在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上还应注重政治需求的渗透性,借鉴新加坡高校德育的经验,可以将政治需求渗透于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法治精神之中,使其更融和地为学生接受。这样,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三)关注公德意识的培养

公德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体观念等的内在的柔性信仰的支撑,是高校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强调培养的是“接班人”,追求其德育目标的理想性,而对公德意识的培养则显得有些单薄。新加坡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对其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度重视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这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高校德育目标是理想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的,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目标的最低层次要求,只有抓好基础性公德的履行,才能进一步更好地實现理想型的目标,因此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培养。

(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审慎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面临着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中遇到的同样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制定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成为我国德育需要应对的问题。新加坡在这一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新加坡做了准确的定位:一方面倡导“东方价值观”,另一方面审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将二者融合于高校德育目标之中。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进行,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在设定上,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出发,立足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扬弃中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与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学风.新加坡高校德育评介[J].高校理论战线,2005(6).

[2]冉小先.新加坡的与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前沿,2006(2).

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自信”(编号:2017SZY131);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编号ZLGC14)。

猜你喜欢
中国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新加坡:将推出新食品安全认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