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产业扶贫的意义和路径

2018-09-30 06:43张伟芳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发展路径文化产业

张伟芳

摘 要: 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从最初的物质扶贫到产业扶贫,再到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综合扶贫模式。文化产业扶贫独具优势,是一种“造血”、“树人”式可持续性扶贫方式。相较于传统扶贫模式,文化产业扶贫不仅具有繁荣文化事业、提升群众思想素质的作用,还发挥着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河南是著名的文化大省,文化产业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积极探索文化扶贫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扶贫 发展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河南省脱贫攻坚第六次推进会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着力激发责任、强化责任、压实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中原更加出彩。产业扶贫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化产业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物质扶贫到文化产业扶贫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经历了从“物质扶贫”到“产业扶贫”,再到教育、文化、产业、科技的综合扶贫模式。其中,“文化产业扶贫”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呈现为二元化、不平衡的特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和攻坚的难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已开始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的方式缓解这一难题。尽管物质扶贫方式具有直接简单、方便快捷等优点,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因其缺乏长效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且,单纯的物质扶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群众片面依赖政府帮扶,丧失勤劳致富主动性等消极后果。

随着物质扶贫弊端的显现,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扶贫工作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扶贫到产业扶贫的转换期。与物质扶贫的“输血”救济模式不同,产业扶贫强调了扶贫过程中“造血”机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尝试通过开办工厂、兴办企业等方式激活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在产业扶贫模式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村办企业、乡办企业曾经红火一时。然而,受制于产业链不完备、政策空间不开放等因素,“上项目,办企业”的扶贫模式未能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打破生态平衡、毁坏自然环境的恶果。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开始兴起,成为我國当前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

根据《“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文化产业扶贫即是鼓励贫困地区大力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坚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依托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开展文化创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聚集区。通过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1]。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文化产业扶贫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造血”、“树人”式的可持续性扶贫方式[2]。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类。文化产品除了具有艺术功能、传承功能、精神价值外,还负荷了创业、就业等经济价值。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蕴含着地域文化的基因,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居于封闭落后的地区,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传统文化的本真状态越是保存完好,文化产品的价值越稀缺,文化产品的可开发性愈大。

二、文化产业扶贫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曾深刻阐述过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不仅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也能转化为物质性力量。20世纪以来,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且自身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未来国家与国家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与军事的较量,但从根本和更长远看,其成败取决于深层次的文化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优劣。亨廷顿说:未来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而非其他[3]。

文化扶贫是运用文化手段,动用文化力量,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创产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使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扶贫方式。因而,文化扶贫既包括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走文化市场化、产业化道路的措施和要求,又包含开展科学文化普及,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现代文明观念的内容和要求。总之,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扶贫,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第一,文化产业具有包容性,文化扶贫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世界经济形态与结构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在改变旧的经济构成要素的同时,塑造着文化产业的新形态。各类新的文化旅游、印象演艺、民俗会展、自媒体影视广告等,不仅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国家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表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从文化旅游扶贫来看,借助农家乐、村寨民俗节等形式,不仅拓展了农村产品的种类与附加值,提升了农民收益,而且带动了服务餐饮、住宿、娱乐演出及工艺品加工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扶贫的辐射作用类似于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表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功效。有经济学家认为,文化产业对周边产业能起到1:7的经济倍增作用。因此,文化扶贫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而且是当前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4]。

第二,文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扶贫具有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社会功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具有自然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等劣势。与工业部门不同,文化产业尽管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具有自然资源消耗少甚至不消耗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具有不受时间、场所限制、就业形式灵活等优点。从文化扶贫来看,它为一般群众、个体户及传统文化传承者提供了自由多样的工作形式与平台,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振兴,还能提高劳动者人文素养。

第三,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文化扶贫具有改善贫困地区产业构成、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我国贫困落后地区,大多是农业经济占据较大比重,农作物产品单一,交通不便,经济效应价值不高。文化产业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是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在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显著标志。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文化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链,能够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其经济质量与效益。

第四,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文化扶贫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理念。近代以来,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打造低碳经济,倡导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文化扶贫突破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图,在强调生态环境自然价值的前提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扶贫的路径

到目前为止,产业扶贫一直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扶贫工作的首要之选。不可否认,产业扶贫对于提升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甚至对于当地政府迅速提升政绩,都具有显著作用。但从过去的经验看,由于产业扶贫通常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要选项,普遍存在不能因地制宜、投入产出率不高、不可持续等消极后果。特别是随着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沿海发达地区落后产能向农村贫困地区转移,带来了农村环境卫生持续恶化,造成贫困地区“未富先脏”的情况。有鉴于此,政府决策机构与学者提出了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河南省是文化大省,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文化之魂。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行文化产业扶贫举措,创新文化产业扶贫机制,取得显著成绩。

第一,利用河南丰富文化艺术资源,对贫困山区百姓进行精神引领。河南是全国的文化大省,河南省美术书法人才济济、戏剧音乐好戏连台、舞蹈杂技革新求变、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在打好扶贫攻坚战中,这些优势文化资源应当发挥有效作用。鼓励全省各级各类文艺工作者深入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镇、贫困村,开展各类文艺扶贫志愿活动;让贫困农民看到优秀剧目演出、到贫困地区采风创作、用文艺支教辅导培训、搞各类展览展示、建工艺美术馆艺术村、“结对子、种文化”的帮扶活动;用优秀的各类文艺作品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以各类艺术引领贫困山区百姓进行精神脱贫。

第二,将文化艺术资源与贫困山区自然资源相结合,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多贫困村镇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这些贫困山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地坑、窑院等正是当地独特的资源。利用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实施狠抓一批写生基地、影视基地、艺术村、戏曲村等项目,带动贫困地区旅游。

第三,抓好优秀项目精准规划。通过加强包装、集中推介、加大宣传力度等举措、整合我省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品牌,发挥好文化艺术的精神引领作用。选准选好艺术品牌,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政府税收优惠、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推动河南文化艺术项目空降贫困地区的规划实施,使这些河南独有的艺术村落等起到精准扶贫、引领榜样的作用。

第四,实施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扶贫要在特色打造上出真招,“差异化”与“个性化”是提升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奥秘所在。我省贫困地区既存在地缘相接、风物相近的客观情况,又具有风俗习惯相异、语言文化相别的特色。因此,开展文化产业扶贫时,必须着眼于文化特色与文化差异,坚持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明确文化特色与定位,打造文化品牌与平台,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建设各类艺术村、艺术小镇,既促进了河南省“文化高地”的推进和打造,又很好地带动当地旅游业,高效农业、养殖业、农家乐民宿等发展。

第五,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邀请艺术家、文化名家进驻贫困地区,通過对当地人才培训、建立山村美育画室、戏曲表演课堂、捐赠爱心书屋、写生创作基地、特色文化艺术小镇等形式,变资源为资产,用永恒的艺术引领旅游,吸引眼球,宣传贫困山区、提升村民文化修养,从而将我省丰富的艺术资源宝库变成艺术扶贫的宝库,起到可永续发展的作用,从智力扶贫、教育扶贫、艺术扶贫入手,从根本上帮扶到贫困农民,探索精准扶贫、彻底脱贫、良性发展的创新扶贫新模式。

第六,利用电子商务,促进文化产业商品销售。电子商务是破解贫困地区在宣介文化产品时信息不对称、交通瓶颈的有力手段。当前,不仅国内主流网络信息平台搭建了有关农村产品销售电子平台,而且我省商务厅等政府机关、职能部门针对本身实际情况,支持相关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例如豫商网、豫农宝等。借助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在贫困地区打造“淘宝村”,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助推文化扶贫向更高效率与质量的道路前行。

总之,文化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新时期河南省推进扶贫工作的必然之选,并且文化产业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各级政府机关与相关团体必然充分认识到:一方面,明确农民是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天然主体,因为只有明确了农民的文化资源主体资格,才能确保其在分享文化资源市场化利益时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在开展文化产业相关活动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通过参与文化艺术品的制作、参与文娱演出、参与文化产品经营或发展乡村旅游等,拓宽农民受益的渠道[5]。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到扶贫方面,要使农民、农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受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内生活力,如此才能把一时一地一策的文化扶贫转化为贫困地区文化生态涵养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N].中国文化报,2017-6-8(002).

[2]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5).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7.

[4]池永文.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6).

[5]李云,张永亮.大湘西地区文化产业扶贫探讨[J].民族论坛,2013(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下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CYS038)。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发展路径文化产业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