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帅
尽管摩尔多瓦与我国建交已经26个春秋,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讲,它还是一个陌生、神秘的国度。《小康》记者亲赴摩尔多瓦,带大家一同开启一段精彩的别样旅程。
从乌克兰驱车两三个小时后,一片片仿佛薰衣草的紫色花田和向日葵花海交相进入眼帘,这里便是摩尔多瓦了。正如权威旅游指南《孤独星球》调查显示的那样,摩尔多瓦是全球最冷门目的地第二名,仅次于不丹,加之其为人口小国,一路上几乎遇不到过往车辆。
游客稀少不代表这个国家不重视不欢迎国际游客,恰恰相反,自由行游客若想前往坐落在郊外的洞窟教堂,小巴士司机也一定会确保把他们安全送达目的地。TatraBis入境部经理塔尼亚坦言,摩尔多瓦虽为小国,但文化具有多样性,境内有10个主要民族,“这个热情好客的国家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身处此地,旅行者会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怡人的气候,肥沃的黑色土壤犹如柔软的地毯,处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内陆平原之间的摩尔多瓦山丘绵延,终年日照充足。相似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同样的产业,摩尔多瓦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同为国际葡萄酒组织(OIV)创始国。全国葡萄种植面积为25.3万公顷,产值占到GDP总量的3.2%。
漫步在摩尔多瓦的乡间,仿佛置身于田园派的油画作品中,纯净广阔的蓝天、漫山遍野的葡萄园,每一片土地都闪耀着勃勃生机。这一刻,你会理解俄国诗人普希金所说的,“来自摩尔多瓦最好的葡萄酒,献给你和你挚爱的人。”
发达的种植业甚至成为摩尔多瓦的代名词,有种说法是,从世界地图上看,摩尔多瓦宛若一串娇嫩欲滴的葡萄。摩尔多瓦与葡萄的渊源不止于此,它的国鸟更是一只嘴里衔着葡萄串的白鹳。传说很久以前,摩尔多瓦的一座城堡被土耳其人包围,守城战士英勇抗击侵略者,直到弹尽粮绝。就在侵略者即将攻克城堡的千钧一发之际,铺天盖地的白鹳从天而降,迫使敌人趴在地上,不敢抬头。数以百计的白鹳将嘴里衔着的葡萄送给城堡的保卫者,战士们吃后情绪高涨、士气大增,击退了进犯的敌人。
虽然摩尔多瓦只是个拥有5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但葡萄酒领域的从业人员就有25万之多。自公元9世纪开始,俄罗斯民族就以饮用摩尔多瓦红酒为荣。在苏联时期,这里生产的葡萄酒占据了整个苏联产酒量的“半边天”,因此,拥有五千多年酿酒历史的摩尔多瓦也被称为“葡萄酒王国”、“苏联酒窖”。
几个世纪以来,摩尔多瓦的酿酒技艺先后在希腊殖民者和罗马人的影响下悄然演变。斯特凡·韦利基在位期间,他创造了酒政这一职位。在十九世纪,根瘤蚜的肆虐摧毁了大部分葡萄园,苏联的葡萄酒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1842年,第一所专业培训葡萄种植的教育机构比萨拉比亚园艺学校正式成立。到1914年,比萨拉比亚葡萄园面积在苏联占据了领先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尔多瓦仍保持葡萄酒最大出口国之一的成绩。1947年,摩尔多瓦葡萄酒酿造家族彼得·亚雷努创造出了经典起泡酒Champenoise的制造方法。
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形势,加大力度发展葡萄酒产业,2012年,摩尔多瓦政府出台了葡萄酒小量生产合法化这一令小型生产商备受鼓舞的政策。在此之前,小生产商不得不依靠大型国有生产商使自家产品进入市场。
葡萄酒业的积极发展促使了葡萄酒贮藏技术的进步,作为“苏联酒窖”,摩尔多瓦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全球最大酒窖——克里克瓦(Cricova),几乎所有访问摩尔多瓦的外国元首都要到此参观。
不同于人们固有的酒窖就是仓库的想法,始建于1952年的克里克瓦实为一座地下城。总面积达64平方公里的克里克瓦最大深度约为地下百米,常年灯火通明,四通八达的街道总长度达到120公里,每条街道都以其所存储的酒品命名,雷司令街、赤霞珠街、菲提斯卡街……应接不暇。而阿里阿德涅或许是所有街道中最不可错过的一条,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传说中的牛头怪迷宫。巷道旁密密麻麻摆满了橡木酒桶,大的能装10吨酒,小的也能盛500升左右。街道并不狭窄拥挤,让两辆卡车在主干道并行也一点都不成问题,十字路口如同地面城市一样设有红绿灯管制,如果没有路标指示,游客自己还真走不出这个酒的迷宫。据说俄国著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i Gargarin)生前来此参观,结果喝得酩酊大醉,两天后才从酒窖里出来。
规模如此巨大的地下酒城是怎样建起来的呢?管理员告诉《小康》记者,这个巨无霸酒窖前身是200多年前的石灰石采集场,人们在此凿地取石,用以建筑地上城市,逐渐形成了许多空荡废弃的地下隧道。恰巧洞里的磷钙石特别善于吸收潮气,可以使温度恒定在12到14摄氏度,湿度保持在95%到97%之间,非常适合藏酒。这也是为何无论地上世界怎样艳阳高照,进入酒窖的瞬间都会邂逅“冰雪奇缘”的原因。
克里克瓦酒窖博物馆内珍藏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最好的葡萄酒,逃脱了二战的硝烟战火,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葡萄酒在这里得以幸存。在这150多万瓶世界名酒中,我国的“丰收”牌葡萄酒也位列其中。在所有藏品中,约有2万瓶由于其独特的品质,成为了非卖品,摩尔多瓦人称之为“祖國不会被出售”。年代最久的珍藏是1902年产自耶路撒冷的白兰地和同年产于捷克的“十七泉”药酒,后者可谓稀世珍品,现在世界上仅存这一瓶,它也是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酒。另外,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多国元首、名人都在这里有专用的藏酒柜。
摩尔多瓦国家议会已宣布该酒窖成为国家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准备把克里克瓦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遗产名单中。克里克瓦认为自己成为骄傲并不只是因为悠久的历史、领先的排名,它的独特源于摩尔多瓦人民、那些著名的酿酒师以及优秀的高管。什么是葡萄酒?“对于摩尔多瓦人来说,这是一个富有哲学含义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在哪里?葡萄酒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典型表现。”克里克瓦人如是回答。
尽管摩尔多瓦与我国的建交历程已经走过了26个春秋,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讲,它还是一个陌生、神秘的国度。其实早在近20年前,摩爾多瓦舞蹈艺术团就曾前往拥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进行交流演出,引得阵阵好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摩尔多瓦以葡萄酒著称,但目前为止与我国的交流多集中在文化、艺术领域,连“摩尔多瓦葡萄酒认证课程”也是今年5月才正式登陆中国。
中摩两国文化交流节节高升得力于1992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摩尔多瓦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此后,两国文化部一直签有文化合作计划。2000年、2001年,摩尔多瓦体育舞蹈团、音乐家小组分别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相约北京”演出;2004年,摩尔多瓦国家“笛子”民族歌舞团来华参加中国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26年间,我国多次分派文艺团体和个人参加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摩尔多瓦迎春花国际艺术节。
对此,我国驻摩尔多瓦大使张迎红直言,中摩人民通过艺术的纽带加深相互理解和友谊,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交将为中摩各领域合作提供巨大动力。与此同时,摩尔多瓦教育、文化与研究部国务秘书基斯托表示,希望通过举办以上活动,进一步推动中摩关系不断再上新台阶。
无论是旅游度假还是商务贸易,欲增进中摩两国间的民众交流,签证是重要环节之一。记者从摩尔多瓦驻华使馆了解到,在简化签证办理流程上,摩尔多瓦去年相继出台了多项举措。去年3月,摩尔多瓦政府正式允许中国公民申请摩尔多瓦签证时无需提供经摩移民局审核发放的邀请函,同时,允许以旅游、商务等目的短期赴摩的中国公民在线申请电子签证。同年7月,摩尔多瓦允许持有效的欧盟成员国非过境签的签证或居留许可的中国公民免签入境。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出境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放松签证要求后的6个月里,前往摩尔多瓦的中国游客人数增加了253%。
随后,摩尔多瓦旅游局开通了中文官方网站,旨在为计划赴摩的中国公民提供出行攻略,并希望持观望态度的中国公民因此增加出行计划。据悉,摩尔多瓦旅游局正在做进一步努力,使中国游客可以办理落地签或免签。
诗和远方在一起,文化和旅游当然也不分家。在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摩尔多瓦旅游也逐渐走入中国游客的出行清单。记者从TatraBis等多家旅行社了解到,暂时针对中国游客规划的行程多为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国家的连线旅游行程,并没有摩尔多瓦一国深度游的专线。
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创业教育发展中心CEED的帮助下,摩尔多瓦游客稀少的旅游景区却成为其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游历了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或厌倦了常规旅行的游客来说,摩尔多瓦成为一个更好的选择。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摩尔多瓦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酒庄几乎都开发了除栽种、酿酒外的品鉴、赏景、采摘、住宿等功能。此外,记者了解到,相比于摩尔多瓦的邻国乌克兰,前者提供给中国游客的服务更为成熟。对于团队游,摩尔多瓦的地接社可提供中文导游服务。而在乌克兰,中文导游往往是“临时工”,并不长期受雇于某一家旅行社,导致其专业程度良莠不齐;而有长期雇主的中文员工往往是翻译人员,历史方面的知识存在欠缺。
TatraBis入境部经理塔尼亚告诉《小康》记者,“摩尔多瓦是一个亟待被开发且性价比较高的旅游国家,因此它在中国的辨识度仍有待提高。近三年来,摩尔多瓦接待的国际游客数量分别为1.55万人次、1.57万人次和1.75万人次,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以及德国人成为摩尔多瓦入境游的主力军。2016年和2017年前来摩尔多瓦观光的中国游客人数分别为204人和550人,2015年只有83名中国游客来到这里,这与中国庞大的出境游群体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希望通过连线行程树立摩尔多瓦的旅游品牌。不奢求摩尔多瓦立刻成为整个行程中最闪亮的一个点,但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