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社部技能扶贫的总体要求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贵州省各级人社部门牵头抓总,全面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开展培训、加强就业服务、严格培训监管等有力措施,对农村青壮年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全力促进其就业创业。2018年以来,全省共完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共计43.14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23.65万人,初次就业率为53.66%,其中,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33.57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20.16万人,初次就业率61.72%。
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省政府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相关省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县均按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以县为单位全面统筹各部门培训资金,截止目前,全省共统筹培训资金4.8亿元。依托培训培训后就业率高、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用工企业、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学校开展各类培训。
以县为单位,按照“任务统一分配,工作统一部署,资金统一安排,目标统一考核”“四统一”要求,对培训项目进行统筹规划,以大数据“云上贵州”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为重点,建立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需求台账,依托乡镇干部、村支两委、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加强宣传发动,送岗位上门、送培训上门。上好技能扶贫“第一课”,大力开展“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的扶贫、扶志(智)思想教育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需求精准施培,围绕省内和对口帮扶城市的就业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围绕贵州省旅游业“井喷”现状,大力开展民族歌舞表演、乡村旅游经营等特色培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种植、养殖培训;围绕民族手工业开展刺绣、蜡染、银饰加工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制作培训。开展技工院校“技能脱贫专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鼓励省内优质技工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学生举办全日制技工教育订单培养专班,在落实“助学金、免学费”的基础上,下拨教育精准扶贫资金1490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7841人。依托贵州广电网络平台建立覆盖全农村的“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电视点播系统”,将强农惠农政策、脱贫攻坚政策、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实用就业技能、基础法律法规、进城务工须知、劳动维权保护等视频课件在全省免费共享,依托乡镇干部、村支两委、驻村同步小康工作组、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组织农民集中学习观看或鼓励农户自行收看接受视频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根据职业培训类别和培训天数简化补贴政策,执行全省统一的培训补贴标准,一般培训标准为100元/天,并对紧缺、急需工种给予适当提高。培训期间,从县扶贫资金中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再给予每人每天40元的生活补助。建立培训实名制管理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培训过程监管,严格开展技能鉴定或结业考核,将培训补贴与培训后实现就业直接挂钩,对培训后合格率达80%以上,就业率达30%以上的,实现就业的按100%拨付补贴,未实现就业的拨付70%,确保了培训质量和培训就业率。
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一是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建设,积极加强与省内各产业、工业园区对接,收集整理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二是围绕当地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开发挖掘就业专岗;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和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三是加强与重点地区的沟通对接,以对口帮扶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在沿海发达城市建立106个劳务协作服务站,规范开展组织化劳务输出。四是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及时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和动态管理。对已就业的继续做好跟踪服务,促进稳定就业;对未就业的,每年向其至少推荐3个以上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下一步,贵州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人社部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技能扶贫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技能脱贫宣传力度。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作为培训的必学内容,全力破解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大力宣传技能脱贫、就业致富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彻底甩掉“等着扶、躺着要”的观念。
二是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统筹、整合用好就业、扶贫等部门培训资金,简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拨付效率,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准培训对象,把未就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作为重中之重,精准掌握其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就业意愿等信息,为按需培训打牢基础。精准培训内容,围绕贵州省“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开展种植、养殖等培训,先选好产业再做培训,解决怎么种、怎么养、怎么卖的问题,做到“因产施培”;围绕省内外制造业、建筑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的用工需求,先找好就业岗位再培训,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做什么等问题,做到“因岗定培”。精准培训方式以实操实训为主,聘请各院校、企业、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的“土专家”“田教授”、民族民间传承人作为师资,要把培训地点放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针对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鼓励培训机构“走下去”,采取“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方式,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性培训。充分运用好覆盖全省农村的农民全员培训视频点播系统,不断充实完善各类课件,依托村支两委、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力量规范组织农民收看视频课件,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
四是继续加大促进就业力度。主动对接对口帮扶城市,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签订省际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帮助贫困群众到省外就業。大力发展省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园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办企业,建设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多渠道收集有效就业岗位,对培训后的人员每人推荐3个以上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
(贵州省人社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