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姣
摘要:陶瓷茶器是茶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宜兴紫砂壶是陶瓷茶器之一,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具体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体现美学蕴含和审美意识,通过特殊的材料和技艺手段使人对关的追求物态化,通过特殊的载体和语言呈现艺术内涵,成为人们观赏和品评的对象。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材料关、造型美、工艺关、装饰美、意境美五大方面的审美特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语言,其所具有的丰富表达能力是有其根源的。这一艺术形象则渐渐地成为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个性化创作,一件紫砂壶有了比例协调的造型结构,加之名家精湛的技艺,具备恰当的容积和重量,壶执握舒适,壶嘴出水流畅,则可称完美了。现在人们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关键词:紫砂壶;优劣;鉴赏;知识素养
一是“泥”。紫砂壶闻名于世,固然与它的优良制作工艺分不开,但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与否是人们更为注重的。紫砂泥又称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广东大埔和宜兴丁蜀地区都有紫砂矿。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其含有氧化铁的成分,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他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的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在不断试用的过程中,要让人感觉手感好,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人们对形状的喜舍总会加进自己的心理审美,有的爱大度,有的爱清秀,有的爱古拙,有的爱趣味,不能强求的同时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件艺术品是作者心境的物化和修养的表达。紫砂壶也是一样,它的造型在整个茶文化中只要自然和谐就好了。历史上留传至今的紫砂壶造型,至今之所以还受人们各种形式的追捧赞誉,就是因為它已经融入到茶文化中了,成了茶文化的一部分。
2013年5月5日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在直兴开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宜兴“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并由中国工艺美术五师汪寅仙首次宣布了【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评选结果。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是从宜兴市播电视台、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形型》评选活动中选出来的包括石瓢、仿鼓、供春、掇球、提壁、鱼化龙、龙头一捆捆竹、井栏、报春、风卷葵十大经典款犁。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国画中的大写意,豪放:国画工笔,严谨。紫砂壶成型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早先的紫砂壶有如自然天成,当属豪放之列;后来匠师们制壶巧妙精细,当属严谨之列。宜兴紫砂壶造型的特点是非常注重点、线、面的美感。从设计的角度来讲,要求制作工艺师具有一定的紫砂壶设计理念,把个人的艺术态度融入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令壶体的设计更加的完美和新颖。紫砂壶壶体讲究气度,讲究合理的壶咀、壶把、壶钮的功能搭配协调,对于爱壶者而言,首先分清壶的制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壶,观观察壶体的造型是否优美,有无作品个性。壶体结构搭配是否协调,这是关键,如果是光货表面是否平滑,咀把过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细、干净、利落。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的话,要观察壶的出水是否流畅、干净,提起壶的时候是否省力舒适,壶的密封性是否良好,这都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识不仅仅是要知道制作者是谁,我们还可以欣赏紫砂壶上镌刻的题词内容以及书画篆刻的水平。所以,一把壶可以说是诗、书、画、印的集合体,它还可以给人带来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诸多方面美的享受。
五是“功”。功即紫砂壶的功能。一把壶如果过于追求它的外表形式,甚至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则有舍本逐末之嫌。紫砂壶发展至今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术性全靠在用中去品,如果失去实用性,艺术性则有如空中楼阁。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鉴赏紫砂壶是需要很高的知识素养的.因为紫砂艺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其美学特征是满足实用与给人美感的要求,体现材料美、工艺美和装饰美。所以,紫砂壶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为体的文化形态,它的发展脉络是中华民族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