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洲 吴继忠
摘 要 传统的电气附件/零部件三方检测认证业务流程成本高、效率低,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需求。本文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并运用时间减少率定量检验流程再造的效果。实践结果证明,该设计使得电气附件/零部件三方检测认证业务流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有效实现了数据信息化、系统化、共享化。
关键词 电气附件/零部件 认证检测 业务流程再造 信息化
一、引言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ing Re-engineering,BPR)是以企业流程为再造对象,深入探讨和分析企业流程,整合各项具体业务活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再造新的流程,從而提高业务流程效率。[1]
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承担检验、检疫等工作的物质载体。[2]国外认证检测已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份额,同时也固化了业务操作流程,一些看似简单的工程却被许多烦琐复杂的工序影响了工作效率。
因此,本文以传统的电气附件/零部件三方检测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业务流程再造思想,采用渐进式再造法,[3]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并结合自身工作提出新的业务流程。
二、基于信息化的新流程设计
笔者以现有电气附件/零部件三方检测认证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基于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流程。本文新流程设计主要包括开案、分包、测试。
(一)原有开案、分包、测试流程
原有的开案、分包、测试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电气附件/零部件三方检测认证业务流程说明:
第一,开案销售员接案后,会与客户签订测试协议,并将该笔案子情况形成单据转给项目工程师负责人,项目工程师助理根据总工签字审核的“报价单”向客户发出开案通知、资料所求,并向样品库借样品。
第二,分包项目工程师根据对应的标准分析进行简单结构检查,然后分析相关实验需要,排定测试项目、顺序、时间,并判定内部测试还是分包。
第三,测试项目工程师安排测试,打印测试记录表,并指定测试工程师(部分外包机构)完成测试。
(二)新开案、分包、测试流程
再造后的开案、分包、测试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新业务流程说明:
第一,全流程信息化系统销售登录“业务报价申请系统”,录入客户相关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报价单”,并发至项目工程师统筹安排资源。高级工程师审批加注电子签名后,系统统一将“报价单”发至项目工程师助理和样品库。工程师助理确认后,将开案文件对应的项目信息输入“业务分配、分包系统”,工程师在该信息系统中填写分配的相关内容。系统将分配信息表发至相关测试工程师进行测试。测试工程师按照标准执行项目并将测试记录输入“数据存储系统”。
第二,项目工程师角色整合简化,项目工程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从头到尾都负责整个项目转变成中坚角色,省去很多沟通环节。这样可以用更多的工作时间重点关注技术支持,达到资源高效利用。
三、流程再造效果评价
流程时间减少率是常用的一项流程评价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流程再造后流程总体时间减少的效果。[4]
假设某业务流程有m项作业,流程对任务的执行采取流水线作业方式。综合考虑其到达时间、流程作业数、流程作业时间、预计排队时间、随机干扰可能引起的等待时间,确定流程的完成时间:
T=(ti+di+qi) (1)
式中:T为流程完成时间;i为作业数;ti为作业i的作业时间;di为作业i上的干扰时间;qi为作业i的等待时间。
那么,流程时间减少率
R= (2)
式中:T1为流程再造前流程所需的时间;T2为流程再造后流程所需的时间。
将以上模型用于开案流程进行优化分析,再造后的开案业务流程的时间比再造前节约了近50分钟,流程时间减少率高达50%。此流程再造效果评价只是基于开案环节的评价,整个流程的时间节约率将大幅提升。
四、结语
验证结果说明,以开案流程再造为例,基于信息化的电气附件/零部件三方检测认证业务流程再造,使得检测流程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将再造前的流程和再造后的新流程进行比较,再造后的流程比再造前的更加合理,减少了工作环节和很多冗余的步骤,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共享,提高了流程运作效率。
(作者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荣洲(1989—),男,江苏盐城人,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
参考文献
[1] 孙巍巍.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民航收入销售审核系统中的应用
[J].民航管理,2011:26-28.
[2] 袁俊.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的合格评定制度[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3):23-27.
[3] 段刚,刘臣宇,姚本军,等.基于信息化的航材业务流程再造设计[J].兵工自动化,2016(2):22-24.
[4] 赵淑舫,宁宣熙,吴桐水.航材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0(3):20-23.
[5] 姜红凡.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9.
通讯作者:吴继忠